三 山水美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907
颗粒名称: 三 山水美学
分类号: B244.7;B83-53
页数: 4
页码: 304-307
摘要: 山水美学思想在朱子理学的美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如山水游历活动在朱子的生命体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朱子有关山水审美客体论的思想,也是由他的哲学本体论决定的。朱子在对山水审美客体的描述中,已明确揭示了山水审美客体与山水审美主体之间的对应性或对象性关系。朱子在有关自然万物的发生和构成方面,其实是更重视气实体论的。朱子如此酷爱山水自然,如此倾心于山水审美,有其深刻的心理背景和思想基础。从本体论上说,中国传统哲人“体用一元”及理学家“理一分殊”的观念,为朱子的山水美学思想确立了基本的立足点。因此, 吟风弄月、登山临水并非玩物丧志,而也是进入“上下与天地同流”的理想境界的一种必要途径。
关键词: 朱子 理学 山水美学

内容

山水美学思想在朱子理学的美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如山水游历活动在朱子的生命体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
  朱子有关山水审美客体论的思想,也是由他的哲学本体论决定的。要言之,其本体归之为理或道,其实体归之为气,其形态则归结为阴阳与刚柔。朱子在对山水审美客体的描述中,已明确揭示了山水审美客体与山水审美主体之间的对应性或对象性关系。
  根据朱子的哲学本体论,山水审美客体从本体上讲,仍是道体的流行发见:“鸢飞鱼跃,道体随处发见 。谓道体发见者,犹是人见得如此,若鸢鱼初不自知。察,只是著。天地明察,亦是著也。”①“恰似禅家云‘青青绿竹,莫匪真如;粲粲黄花,无非般若’之语。……‘活泼泼地’。所谓活者,只是不滞于一隅。 ”②“鸢飞鱼跃”“绿竹黄花”都是自然美的现象,上述语录引申到山水审美客体论上则可作这样的理解: 山水审美客体在本体上仍是道体的流行发见,只是这种“发见”是“人见得如此”“若鸢鱼初不自知”,也就是说,这种自然美的体现是需要由人这个审美主体来感知或体察的,这里已初步揭示了山水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对象性关系。所谓“活泼泼地”“不滞于一隅”则又进一步揭示了山水审美客体的灵动性特征,并不是任何自然存在物都是美的,山水和自然之现象显现为美首先需要具备“活泼泼”的特征。
  山水审美客体虽然从本体上讲是由道体派生,而从实体上说,仍是由阴阳二气构成;前者是逻辑上的虚体,后者才是自然万物的实体。朱子在有关自然万物的发生和构成方面,其实是更重视气实体论的。他对自然物体及物象的分析也处处是从实体着眼,例如,他认为:“天地始初混沌未分时,想只有水火二者。水之滓脚便成地。今登高而望,群山皆为波浪之状,便是水泛如此。只不知因什么时凝了。初间极软,后来方凝得硬。”①“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 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②对山水审美客体的形成,朱子取自然天成的观点,如有诗云:“南岩兜率境,形胜自天成。”③“ 更怜湾头石,一一神所剜。”④“空山龙卧处,苍峭神所凿。”⑤所谓“形胜自天成”“一一神所剜”,指的是山水自然美的形成是天地自然的造化之功,此处之“神”,并非人格化的神,而是自然造化的妙用和功能之神,是阴阳二气的运行规律。
  朱子有关山水审美主体的见解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态度,或称审美心境、心态,二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方式,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用朱子自己的话来说,山水审美主体所需保持的基本审美态度是“不作尘中思”,而山水审美主体要真正领略山水自然美的神韵还需“悠然与神谋 ”。所谓“不作尘中思”,就意味着山水审美主体在进入山水胜地之前,先应保持一种脱俗绝尘的审美心态 ,摆脱种种世俗名利杂念,真正拥有一种返归自然的审美情怀。朱子在艺术鉴赏论中有“涤肠宽胸”的见解 ,“不作尘中思”乃是这种鉴赏态度在山水审美领域的延续。
  与“不作尘中思”的山水审美态度相应,朱子认为在山水审美环境里的审美方式,应该是“悠然与神谋 ”:“仰空韵笙竽,俯槛锵琳璆。幽听一以会,悠然与神谋。”①“俯仰契幽情,神襟顿飘洒。”②“悠然惬幽趣,不觉几朝夕。”③“赏惬虑方融,理会心自闲。”④唯有“悠然”,方能与“神”相谋;也唯有与神相谋,方算是不虚山水之行。按朱子及古代许多传统哲人的观念,山水自然中蕴涵着“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机和宇宙之理,人可以通过观赏山水自然来心领神会。朱子有脍炙人口的诗句云:“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⑤又云:“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⑥这都是指大自然中蕴涵着天理生机、 造化之心,“境空乘化往,理妙触目存”⑦。去领略它的方法是从容等闲地观照,使主体观赏之心悠然地融入山水审美客体,由此来把握其中的精神意趣。“大化本无言,此心谁与晤?”⑧朱子的回答是:“洗心咏太素,泛景窥灵诠。”⑨也就是说,唯有洗尽自我的繁杂世俗之心,使自己从容地融入自然之道,方能窥得真谛。
  就山水审美取向而言,在山水自然美的阴阳、刚柔和动静之形态的对比中,朱子更欣赏阳刚飞动的形态 。尽管朱子也欣赏柔静闲雅的景致,但相比而言,对柔静闲雅的景致大都只是一种描述,对娇小柔弱的景象则很少欣赏,而对阳刚雄浑的景观则不仅仅是欣赏,而每每到达激赏和向往的程度,并将自己向往的人格境界融注其中。
  朱子在登山临水中每每“流连题咏”,其山水观赏与文字创作交融相伴,于是,山水艺术相关论便也成了朱子山水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朱子山水艺术相关论的见解可用他自己的两句诗来概括,这就是“自然触目成佳句”①和“物华始信如诗好”②。前者表述的是山水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即山水为艺术创作之源;后者表述的是艺术对山水欣赏的影响,即艺术为山水审美之兴。
  朱子如此酷爱山水自然,如此倾心于山水审美,有其深刻的心理背景和思想基础。从心理背景的角度说 ,这是对他的抽象而枯燥的理学学术生活的一种必要的心理调节和补充。从本体论上说,中国传统哲人“体用一元”及理学家“理一分殊”的观念,为朱子的山水美学思想确立了基本的立足点。既然体用一元,显微无间,则万事万物莫非与道同体;既然理一分殊,月印万川,则万事万物莫非是道体的分享。一个本体而散见于宇宙万物,而且宇宙万物之理又与人间社会伦理相通,那么,山水自然也就与道同体,也是道体的分享 ,并且也与人伦道理相通,游山玩水并不与道相碍。与此相应,从认识论上说,朱子“格物致知”的思想也为其山水美学理论找到了更充足的理由。根据“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则有以天下之物所体现的天理来印证 “吾心所固有的”天理,内外相证,从而“致吾之知”的说法。在优游林泉,登山临水的过程中,接触各种自然事物与景象,从而能体察“万物皆有”之“一理”,知造化之机,与造化同游。从境界论上说,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想境界也为朱子的山水美学思想提供了合理性精神支柱。“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③,人与自然在本体上是一体的,人的理想境界也就是“与物无际”“与天地浑然一体”。儒家崇尚的吟风弄月、浴沂以归的曾点之乐,按朱子的解释正是一种“上下与天地同流”的理想境界。因此, 吟风弄月、登山临水并非玩物丧志,而也是进入“上下与天地同流”的理想境界的一种必要途径。

附注

①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三《中庸二·第十二章》,第1534页。②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三《中庸二·第十二章》,第1535页。 ①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太极天地上》,第7页。 ②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太极天地上》,第6页。 ③〔宋〕朱熹:《咏南岩》,《上饶县志》卷五《山川》。 ④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同林择之范伯崇归自湖南袁州道中多奇峰秀木怪石清泉请人赋一篇》,《朱子全书》第20册,第393页。 ⑤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卧龙庵武侯祠》,《朱子全书》第20册,第485页。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题吴公济风泉亭》,《朱子全书》第20册,第431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百丈山六咏·小涧》,《朱子全书》第20册,第434页。 ③〔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同丘子服游芦峰以岭上多白云分韵赋诗得白字》,《朱子全书》第20册,第435页。 ④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一《忆斋中二首》,《朱子全书》第20册,第247页。 ⑤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春日》,《朱子全书》第20册,第285页。 ⑥〔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春日偶作》,《朱子全书》第20册,第285页。 ⑦〔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一《寄题咸清精舍清晖堂》,《朱子全书》第20册,第240页。 ⑧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题林择之欣木亭》,《朱子全书》第20册,第415页。 ⑨〔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一《借王嘉叟所藏赵祖文画孙兴公天台赋凝思幽岩朗咏长川一幅有契于心因作此诗二首》,《朱子全书》第20册,第260页。 ①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新喻西境》,《朱子全书》第20册,第394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又和秀野二首·其一》,《朱子全书》第20册,第333页。 ③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鬼神》,第40页。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