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艺术哲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906
颗粒名称: 二 艺术哲学
分类号: B244.7;J0-02
页数: 6
页码: 299-304
摘要: 在“理本气具”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上,朱子构架了严整的艺术哲学体系,主要由:(一)“文从道出” ——艺术本体论;(二)“感物道情”——艺术发生论;(三)“托物兴辞”——艺术特征论;(四)“气象浑成”——艺术理想论;(五)“涵泳自得”——艺术鉴赏论;(六)“远游精思”——艺术修养论等组成。朱子艺术哲学的全部思想都是由一个中心命题发出的,这就是“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可见朱子对艺术的形象性特征已有了相当深入的揭示。朱子的艺术哲学结构是严整的,但在其严整结构中处处显示出矛盾,这些矛盾又处处为朱子的体系试图统一。
关键词: 朱子 哲学思想 艺术哲学

内容

在“理本气具”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上,朱子构架了严整的艺术哲学体系,主要由:(一)“文从道出” ——艺术本体论;(二)“感物道情”——艺术发生论;(三)“托物兴辞”——艺术特征论;(四)“气象浑成”——艺术理想论;(五)“涵泳自得”——艺术鉴赏论;(六)“远游精思”——艺术修养论等组成。
  朱子艺术哲学的全部思想都是由一个中心命题发出的,这就是“文皆是从道中流出”①。这就是朱子艺术哲学的本体论,这个命题不但决定了朱子对艺术本原的根本看法,而且也规范着他对艺术的地位和作用、 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境界和理想,以及艺术家的主体修养等方面的基本见解。“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告诉我们,艺术的终极根源是“道”,艺术本质上是“道”的“流行发见”,艺术美的最深层的意蕴也是“道”, 以致他用“气象近道”来形容艺术理想境界的极致。在朱子看来,艺术的形式美也是从理中流出,为理所决定的,如云“文字自有一个天生成腔子”①,所谓“天生成腔子”就是由理决定的形式美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朱子的“道”既是伦理之道,又是宇宙之道,因此“文从道出”说既包含强调艺术的道德功用的伦理企图 (类似“文以载道”),又包含着探究艺术的逻辑本原的思辨追求(超越“文以载道”)。另外,他所谓“ 流出”意指本体的显现,而不是具体的发生,其表述艺术的具体发生论的命题是“感物道情”。
  朱子认为艺术创作的具体发生,一则缘于客观外物的触动(“感物”),一则缘于主观情感表达的欲望 (“道情”),前者又往往是后者的原因。“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 则不能无思;夫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因此“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②所感之物 ,既指自然之物,也指社会事物,尤指不常遇到的社会事件和遭遇;所道之情,既有忘情自然之趣,又有对社会不平之感愤。前者如云“不堪景物撩人甚,倒尽诗囊未许悭”③;后者如云屈原作《九章》是“随事感触,辄形于声”④,作《天问》则是“以渫愤懑”⑤,因而《楚辞》是“盖屈子者,穷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之词也”⑥。
  朱子也已经认识到,艺术创作的“感物道情”的发生,不是赤裸裸地抒发或抽象地议论,而是要“取物为比”“托物兴辞”,借助生动具体的物象来表达抽象微妙的情感。这表现在诗歌中主要就是“比兴”手法 。他曾举《诗经·大雅·朴》诗句为例:“‘卓彼云汉’,则‘为章于天’矣,‘周王寿考’,则‘何不作人’乎。此等语言自有个血脉流通处……周王既是寿考,岂不作成人材?此事已自分明,更着个‘卓彼云汉 ,为章于天’,唤起来便愈见活泼泼地。”①可见朱子对艺术的形象性特征已有了相当深入的揭示。
  在朱子看来,“托物兴辞”还只是揭示了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气象浑成”才是艺术的成功表现,即艺术美的理想境界。“气象”原是道学家用来形容人物精神品格风貌的范畴,后用来指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象和规模气度等各种因素综合所呈现的整体美学风貌,“浑成”则是这种整体美学风貌的自然和谐的理想境界。据笔者探索,朱子艺术哲学中“气象浑成”的审美理想,主要包含七个方面的内涵, 即自然之趣;平淡之味;含蓄之意;拙实之格;雄浑之力;从容之法;通贯之脉。要之,趣味平淡而意蕴深沉,格力雄浑而法度从容,格调拙实而表现自然,全篇又有血脉通贯,这就是朱子心目中的艺术理想境界; 这种理想境界又正是道体本然的体现,故称之“气象近道”。
  在艺术鉴赏论方面,朱子也有独到的见解。他首先要求“涤肠宽胸”,使艺术鉴赏主体洗涤尽心中杂念和成见,进入一种虚明从容的审美准备状态。其次,他主张“玩味本文”,就是把审美视点集中于艺术本体 ,“但涵泳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却诗人活的意思”②。再次,他提倡 “熟读涵泳”,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验艺术的情感内容,乃至达到“通身下水”的程度。最后,他强调艺术鉴赏应“通悟”“自得”,所谓“通悟”是指“看诗不要死杀看了……如此便诗眼不活”③,而应该把作品看作有机的活的整体,“将意思想象去看”④。所谓“自得”,一是指自得作品之真意,而不是“承虚接响 ”①,人云亦云;二是指“自得言外之意”②,发掘作品的言外之深意;三是指“自然得之”,而不是强索力取,牵强附会。这在当时应该说是相当难能可贵的艺术鉴赏论。
  集中地表达朱子关于艺术创作主体修养论的,是这样一个命题:“远游以广其见闻,精思以开其胸臆。 ”据钱穆考证:“此乃朱子终生最后一篇文字也。”可见这是朱熹终其一生的经验之谈。这个命题提出了艺术创造主体修养的两面工夫:一方面是外在的生活阅历,一方面是内在的精神涵养;前者重在“格物”“游历”,后者重在“致知”“内省”。朱子的人生修养论是本末精粗、内省外观、居敬践实,兼而赅之,他的艺术创造主体修养论也如是。唐人张〓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③之语,朱子则把这种说法哲理化;朱子的友人陆游曾提出“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④,朱子则把“诗外”的两面工夫精致化。
  作为理学大师,朱子的艺术哲学有着鲜明而深刻的力量特色。
  首先,是它的系统性。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的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在表述形态上的重要特点是缺乏理论的系统性,而表现为点悟式、品评式的经验性描述。这个特点,如果指那些由长于创作而短于思辨的艺术家本身的经验之谈所表现出来的理论形态,尚是正确的话,那么,对于指朱子这样富有思辨精神的哲学家表现出来的艺术和美学的理论形态,就不合实际了。朱子艺术哲学的出色之处,正是它的理论的系统性。按朱子的艺术哲学构架,理派生出气,气表现为文,艺术是文的一种,艺术美或艺术理想是艺术的成功表现,而这一切又都有着理的逻辑本原,最高的艺术美或艺术理想归根也是理的体现。因此,艺术创造的主体修养包括对气的观察和对理的体认两面工夫。这样,在哲学本体论的基础上,由对艺术本质的探讨到对艺术发生与特征的揭示,再到对艺术审美理想的规范,层层上升,构架起一个塔形,对创作修养的探讨则又回溯到塔基 ,艺术鉴赏则表现为由特征切入向两头动态深化的过程。这种体系的严整程度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极为少见的。理论形态的系统性,是朱子作为哲学大师的杰出思辨能力在其艺术哲学中的体现。
  其次,是它的矛盾性。朱子的艺术哲学结构是严整的,但在其严整结构中处处显示出矛盾,这些矛盾又处处为朱子的体系试图统一。朱子艺术哲学的深刻性、神秘性、辩证性、保守性和启发性都跟这种矛盾性相关,对于朱子的片面见解也来自对这种矛盾及其复杂性认识的不足。存在于朱子艺术哲学中的主要矛盾有: 理和气的矛盾、性和情的矛盾、“文道合一”和文由气构的矛盾、“文从道出”和“感物道情”的矛盾、“ 远游”的向物工夫和“精思”的向心工夫的矛盾、对艺术既用且惧的矛盾心理、哲学与艺术理论的教条和本人的生活与创作实践的矛盾等等;要之,可归结为道学的、绝对的形上信仰追求与文人的、具体的形下实际体验之间的矛盾。朱子艺术哲学的深刻处正在于他处处揭示这些矛盾,并力求在终极的根源上为它们作出形而上学的解释,这种思辨是深刻的,但也显出道德理性主义色彩。在他既追求艺术的逻辑来源,又考察艺术的实际存在,不因对前者的执着而减少对后者的尊重这一点上,他的思想是辩证的;而在他处处为这些矛盾圆说,努力使之弥合自己的体系,并且试图以他主张的伦理本体涵盖一切这一点上,他的思想又是保守的。 朱子艺术哲学的启发性也正在于处处显示了这些矛盾,这就为后来者突破他的体系埋下了缺口。比如由“性 ”和“情”的矛盾,从反面启发“主情”说的兴起。理论本身的矛盾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朱子作为理学家和普通人两重人格、两种欲求在其艺术哲学中的体现。
  第三,是它的伦理性。中国古典哲学以人生哲学为核心,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儒家美学以人格理想为其追求的境界,强调“美”和“善”的统一,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朱子艺术哲学突出地表现了这一民族审美意识的特色。其一,表现在他追寻艺术本原时,把伦理之道和宇宙原理混用,甚至试图以前者统一后者,表现出把艺术本身看作道德体现的倾向(不过在这一点上,他还是矛盾的)。其二,表现在他规范审美理想时,以人格理想作为艺术审美理想的内涵,“气象浑成”作为一种理想的审美境界,正是理想的人格境界的体现。其三,表现在他谈艺术创造主体修养时,强调人格的修养,强调人品和文品的统一。最后,表现在他认为艺术的最终功能在于以美的形式引导人进入善的境界,在于培养理想人格。因此,他的艺术哲学有着美育化倾向,具有执着的实用目的,体现着浓厚的实践理性。

附注

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论文上》,第3305页。 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论文上》,第3322页。 ②〔宋〕朱熹:《诗集传序》,〔宋〕朱熹集撰:《诗集传》,赵长征点校,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页。 ③〔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次秀野极目亭韵》,《朱子全书》第20册,第334页。 ④ 〔宋〕朱熹:《楚辞集注》卷四《九章》,《朱子全书》第19册,第87页。 ⑤ 〔宋〕朱熹:《楚辞集注》卷三《天问》,《朱子全书》第19册,第64页。 ⑥ 〔宋〕朱熹:《楚辞后语目录序》,《朱子全书》第19册,第220页。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答何叔京》,《朱子全书》第22册,第1832—1833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答何叔京》,《朱子全书》第22册,第1832—1833页。 ③〔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八十《诗一·论读诗》,第2084页。 ④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八十一《诗二·周南关雎》,第2096页。 ①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六《朱子十三·训门人四》,第2802页。 ②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四《朱子十一·训门人二》,第2755页。 ③〔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明嘉靖刻本。 ④〔宋〕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七十八《示子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263 页。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