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社仓:近古之良法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872
颗粒名称: (五)社仓:近古之良法也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273-275
摘要: 社仓制度,系朱子首创的一种民间储粮和社会救济制度。常平仓是政府为贮粮备荒赈恤、调节粮价而设置的粮仓,后演变为我国的乡社福利制度,源于战国时魏李悝的平粜法和西汉桑弘羊的平准法。后经刘晏整顿常平法,颇见成效。唐宪宗元和年间,常平仓与义仓合并,称常平义仓。北宋时,内地各州均设常平仓,王安石推行新法时曾以这些仓谷作贷本。朱子认为,常平义仓在州县,只有利市民,对农民无补,而且法令太密,官吏怕事,长久封闭,粮食化为泥土,因此提倡社仓,并订立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义仓受益的是“市井惰游辈”,而且官吏“避事畏法”,不敢发粮救济饥民,粮食长期封闭直至化为尘土。
关键词: 朱子 经济思想 社仓

内容

社仓制度,系朱子首创的一种民间储粮和社会救济制度。绍兴二十年(1150),朱子好友魏元履在建阳县(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创立社仓,魏元履的初衷主要在于安定灾年地方秩序,防止灾民暴乱。乾道四年(1168),建宁府(治今福建省建瓯市)大饥。当时在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开耀乡的朱子同乡绅刘如愚向知府借常平米600石赈贷饥民,仿效“成周之制”建立五夫社仓。“予惟成周之制,县都皆有委积,以待凶荒。而隋、唐所谓社仓者,亦近古之良法也,今皆废矣。独常平义仓尚有古法之遗意,然皆藏于州县,所恩不过市井惰游辈,至于深山长谷,力穑远输之民,则虽饥饿濒死而不能及也。”④常平仓是政府为贮粮备荒赈恤、调节粮价而设置的粮仓,后演变为我国的乡社福利制度,源于战国时魏李悝的平粜法和西汉桑弘羊的平准法。西汉宣帝五凤四年(前54),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建议在边郡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⑤元帝初元五年(前44)在位儒臣以关东连年灾荒,常平仓与民争利,奏请将其废罢。以后各代多有仿行。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也置常平仓。隋文帝开皇三年(583)设常平仓于各地,同时为补常平仓之不足,始设“义仓”:征集民户粮食积储,荒年放赈。唐朝初年,亦设置义仓及常平仓。后经刘晏整顿常平法,颇见成效。唐宪宗元和(806—820)年间,常平仓与义仓合并,称常平义仓。北宋时,内地各州均设常平仓,王安石推行新法时曾以这些仓谷作贷本。南宋时除此之外又置义仓。朱子认为,常平义仓在州县,只有利市民,对农民无补,而且法令太密,官吏怕事,长久封闭,粮食化为泥土,因此提倡社仓,并订立了一套完备的制度。朱子分析社仓和常平仓(义仓)的区别,一在乡间,一在州县;一由民办(由“乡人士君子”主持),一由官办。义仓受益的是“市井惰游辈”,而且官吏“避事畏法”,不敢发粮救济饥民,粮食长期封闭直至化为尘土。这种粮仓的设置对储粮赈荒有一定作用。但历代一般为官吏、豪绅把持,对农民进行额外剥削。与常平仓不同,社仓由官府拨给常平米为贩本,春散秋偿,每石米收取息米二斗,小歉困其半,大歉尽困之,当息米收到相当于本米之后,仅收耗米三升,此后即以息米作贷本,原米纳还本府,“依前敛散,更不收息”。
  社仓的宗旨与管理同王安石的“青苗法”有别。《婺州金华县社仓记》云:“抑凡世俗之所以病乎此者,不过以王氏之青苗为说耳。以予观于前贤之论,而以今日之事验之,则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为不善也,但其给之也以金而不以谷,其处之也以县而不以乡,其职之也以官吏而不以乡人士君子,其行之也以聚敛亟疾之意而不以惨怛忠利之心,是以王氏能以行之于一邑而不能以行于天下。”①社仓由当地乡人士君子主持,采用当时流行的保甲制度,根据人口的真实情况,合理地发放粮贷。
  至淳熙八年(1181),朱子创建的五夫社仓已积有社仓米3100石,并自建仓库贮藏。这一年朱子将《社仓事目》上奏,请“颁其法于四方”,予以推广。孝宗颁布的《社仓法》作为封建社会后期一个以实际形式存在的社会救济制度,实是当时的一项政治进步制度。淳熙九年(1182)六月八日,朱子又发布《劝立社仓榜》,勉励当地几个官员积极支持社仓的行动,他们或者用官米或者用本家米,放入社仓以资给贷。夸他们心存恻隐,惠及乡闾,出力输财,值得嘉尚。重申建立社仓的意义是“益广朝廷发政施仁之意,有以养成闾里睦姻任恤之风”②。很显然,朱子设立社仓制度的根本目的仍然是要实现儒家政治思想中的仁政。这也表明,朱子的社仓除了救荒之外,也有保护贫民尤其是“深山长谷,力穑远输之民”的意义。在官府的推动下,朱子的社仓制度成为一个民间自我管理的社会救济制度。社仓制度既是朱子恤民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朱子民本思想在实践中的一座丰碑。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