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 朱子的治史态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847
颗粒名称:
三 朱子的治史态度
分类号:
B244.7
页数:
6
页码:
243-248
摘要:
所谓治史态度,包括对治史目的的认识,对史学价值的判断,对治史缓急的态度,以及治史的实际功效等等。
关键词:
朱子
史学思想
治史态度
内容
所谓治史态度,包括对治史目的的认识,对史学价值的判断,对治史缓急的态度,以及治史的实际功效等等。那么朱子的治史态度究竟如何?概括起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劝善惩恶的史学目的论;其二,明道正谊的治史功利说;其三,当世之用的史学价值论;其四,先经后史的治史顺序说。这四个方面是有机地组织成一体。
首先要讨论的是朱子的劝善惩恶的治史目的论。朱子一直认为:“《论》《孟》固当读,‘六经’亦当读,史书又不可不读。”②在《朱子语类》和朱子著作中保存很多朱子教人读史的例证,然而,他强调治史应该具有劝善惩恶的目的,否则就会流落到只讲功利的窠窟中去。朱子的劝善惩恶的治史目的论有两方面值得注意:其一,朱熹认为读史可以明理,这是学者修身养性,乃至于治国平天下的必由之路。他强调:“既做秀才,未说道要他理会什么高深道理,也须知得古圣贤所以垂世立教之意是如何,古今盛衰存亡治乱事体是如何,从古来人物议论是如何。这许多眼前的都全不识,如何做士人!须是识得许多,方始成得个人”,“莫说道教他读别书,只是要紧如‘六经’、《汉书》、《唐书》、诸子,也须着读始得”。③显然,朱子把读史书、了解“古今盛衰存亡治乱事体”作为学者最起码的常识,因为历史上的吉凶存亡、为法为戒的“粲然之迹,必然之效”都“莫不具于经训史册之中”。①由此反映出朱子所认为的无论是著史也罢,读史也罢,都本着劝善惩恶这一目的而进行的,换句话说,学者必须以劝善惩恶为治史目的,如此才能明天理、谨修养,成为一个真正能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人。其二,治史得到的经验教训,可作统治者的施政借鉴,以便厘革弊政,振兴宋王朝。朱子对宋代皇帝有不少评论,如:“本朝太祖有圣人之材”,“尽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乱为治”;②“本朝太宗、真宗之朝,可以有为而不为”③;“仁宗资质好,后来亦是太平日久,宫中太宽”④;神宗“极聪明,于天下事无不通晓,真不世出之主,只是头头做得不中节拍”⑤;“今看着徽宗朝事,更无一着下得是”⑥。显然,朱子评论宋代帝王,既从他们是否勤于政事着眼,又看他们是否有作为,这种评价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他还批评了宋代弊政。如批评冗官时,认为“官冗,何不于任子上更改减?……祖宗时亦几次省削了,久而自定,何足恤耶!”⑦可见,朱子对宋代冗官问题提出采取省削官吏的办法,这是值得重视的有价值的见解。朱子对冗兵提出批评:“本朝养兵蠹国”⑧,“第一项最是养许多坐食之兵,其费最广。……(今)无祖宗天下之半,而有祖宗所无之兵。如州郡兵还养在,何用!”⑨他认为解决冗兵问题、恢复中原,只有采取“复太祖兵法(更戍法)”⑩,裁冗卒,练精兵,精选将领,沿江屯田,节省民力等方法,才可能得以实现,这充分显示出朱子是从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教训中,来寻找解决宋代弊政问题的。针对南宋积弱不振,一些大臣主张和议,而朱子则力主抗金:“本朝御戎,始终为‘和’字坏。”①朱子曾经对门人说:“尝欲写出萧何、韩信初见高祖时一段,邓禹初见光武时一段,武侯初见先主时一段,将这数段话及王朴《平边策》编为一卷。”②朱子欲编此书的目的十分清楚,萧何、韩信、邓禹及武侯都是开国功臣,再把王朴《平边策》与他们的事迹合在一起,充分显示出朱子力主抗金的观点。显然,朱子的劝善惩恶的治史目的论,确实是与他的政治态度是密切相关的。
朱子提出明道正谊的治史功利说,反对说利道霸的治史功利说。他批评道:“陈同父学已到江西,浙人信向已多。家家谈王伯,不说萧何、张良,只说王猛;不说孔、孟,只说文中子”③,认为只讲功利,必然“流而入于功利变诈之习,其势不过一传再传,天下必有受其祸者,而吾道益以不振,此非细事也”④。由此,朱子激烈地批评陈亮,认为他的错误便在于治史只讲功利、王霸,而缺乏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朱子看来,治史必须明道正谊,即首先应该加强道德上的修养,深明天理,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及人”境界,这才是治史的价值所在,由此也充分显示出朱子把史学作为经学附庸的观点。
朱子的明道正谊的治史功利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明道正谊在于有利于其本身的道德修养。朱子解释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⑤时说:“道、义是个体、用。道是大纲说,义是就一事上说。义是道中之细分别,功是就道中做得功效出来。”⑥显然,朱子把道与义区分为体用关系,即道是“大本”,义是“大本”的具体运用。“大本”当然是天理,在人类历史上体现为三纲五常,那是不可变易的,也就是亘古亘今不可变易的核心;而义是三纲五常具体的运用,因而一举一动、一静一默都必须符合“义”,即符合三纲五常,反之就“不义”,即违反了三纲五常、违反了天理。朱子并不反对“利”:“这‘利’字是个监界尘糟的物事。若说全不要利,……少间便使人生计较,又不成模样”①, “利不是不好。但圣人方要言,恐人一向去趋利;方不言,不应是教人去就害,故但罕言之耳。”②可见,他一方面承认“利”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承认人们求利去害是合理的行为,但另一方面又反对“专说”利而最终害义的行为,因为这是违背三纲五常的。朱子强调“得道义则功利自至”,即使“有得道义而功利不至”,也不能“不顾道义”去追求。③显然,朱子从道德角度立论,特别强调个人的修养,认为这就是治史的“功利”。同时,治史者明天理后,要用“义理”去评判历史上的是非。他说:“格物亦非一端,如或读书,讲明道义,或论古今人物,而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否,皆穷理也。”④这种“论古今人物而别其是非”,是基于明天理之上的,明天理就是明道正谊,既是前提,又是结果,这就是朱子以理阐史、以史证理的史学观。
朱子还提出了当世之用的社会价值论。也就是说,治史要有利于学者个人的修养,同时又要对社会有效用。朱子曾说:“至于诸史,则该古今兴亡治乱得失之变。时务之大者,如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世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⑤显然,朱子所称“不可以不之习”的“当世所须而不可阙”的一些内容,保存在诸史里,换言之,诸史中有当世所需的价值,即治史可以为当世之用。其实,在朱子看来,治史有补于学者格物致知,能使学者真正了解天理的无所不在。他对门人陈淳说:“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官职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究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浃洽通透。……为甚要格物致知?便是要无所不格,无所不知。物格知至,方能意诚、心正、身修,推而至于家齐、国治、天下平,自然滔滔去,都无障碍。”⑥值得重视的是,朱子已注意到在历代兴亡治乱中,蕴含着一些对人们的道德修养有补益的东西,也注意到个人的道德修养与他所作的事业之间的关系,这是有一定价值的,不应该轻易加以否定,实际上这是一种经世致用的思想。
虽然朱子承认治史有益学者自身修养,但他对学者治史是有明确要求的,即持先经后史的治史顺序说。他强调: “读书须是以经为本,而后读史”①,“盖为学之序,为己而后可以及人,达理然后可以制事。故程夫子教人先读《论》《孟》,次及诸经,然后看史,其序不可乱也”②。显然,朱子坚持读书应“以经为本,而后读史”的观点,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为己而后可以及人,达理然后可以制事”,即可以对自身修养有益并可经世致用。朱子强调治史要量力而行:“所谕读《通鉴》、正史曲折甚善,学不可不博,正须如此。然亦须量力,恐太拽出精神向外,减却内省功夫耳”。③由此,朱子把为学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个人的道德修养;第二阶段则是措之事业,即是以道德修养为基础的措之事业,这种区分应该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朱子反对割裂经史、以为治史应有具体的顺序、主张设立史科取士,这是他有价值的观点。他批评“旧例经义禁引史传,乃王氏末流之弊。而论子史者不复订以经指,又俗学卑近之失”④。可见朱子反对割裂经史,不同意重经弃史,也不同意重史轻经。他强调治史应有个具体顺序:“史亦不可不看。看《通鉴》固好,然须看正史一部,却看《通鉴》。”⑤即读史要从容易记忆入手,先纪传体正史后编年体史书。他还主张设立史科取士,他专门撰写了长达六千余言的《学校贡举私议》一文,对改革科举考试提出了比较详细的意见,其中便提到设史科取士问题。他对有经世作用的史著尤为看重,说“《通典》亦自好设一科”⑥。据《宋史》记载:“时朱熹尝欲罢诗赋,而分诸经、子、史、时务之年。……其议虽未上,而天下诵之”①,可见朱子的见解在当时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附注
②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八《朱子十五·训门人六》,第2850页。③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朱子十八·训门人九》,第2943页。 ①〔宋〕朱熹:《朱熹集》卷十四《行宫便殿奏札二》,《朱熹集》第二册,第547页。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七《本朝一·太祖朝》,第3042页。 ③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七《本朝一·太宗真宗朝》,第3044页。 ④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七《本朝一·仁宗朝》,第3044页。 ⑤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七《本朝一·神宗朝》,第3046页。 ⑥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七《本朝一·徽宗朝》,第3048页。 ⑦〔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二《朱子九·论官》,第2732页。 ⑧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本朝四·自熙宁至靖康用人》,第3102页。 ⑨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三《陈君举》,第2962页。 ⑩〔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朱子七·论兵》,第2706页。 ①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三《本朝七·夷狄》,第3200页。 ②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五《历代二》,第3221页。 ③〔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三《陈君举》,第2966页。 ④ 〔宋〕朱熹:《朱熹集》卷四十七《答吕子约》,《朱熹集》第四册,第2298页。 ⑤〔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24页。 ⑥〔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九十五《程子之书一》,第2451页。 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六《论语十八·子罕篇上》,第948页。②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六《论语十八·子罕篇上》,第949页。③〔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战国汉唐诸子》,第3263页。④ 〔宋〕朱熹:《四书或问·大学或问上》,《朱子全书》第6册,第525页。⑤〔宋〕朱熹:《朱熹集》卷六十九《学校贡举私议》,《朱熹集》第六册,第3637页。⑥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七《朱子十四·训门人五》,第2831—2832页。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二《吕伯恭》,第2950页。②〔宋〕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五《答吕伯恭》,《朱熹集》第三册,第1535页。③〔宋〕朱熹:《朱熹集》卷五十《答潘恭叔》,《朱熹集》第五册,第2438页。④〔宋〕朱熹:《朱熹集》卷六十九《学校贡举私议》,《朱熹集》第六册,第3640页。⑤〔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一《学五·读书法下》,第196页。⑥〔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八十四《礼一·论考礼纲领》,第2182页。 ①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六《选举二》,第3633—3634页。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