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正君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830
颗粒名称: 一 正君心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207-211
摘要: 从以“修身为本”而言,天子与庶人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封建社会中,君主是国家权力的代表。在实行人治的政治体制中,君主大权独揽,整个国家必须绝对服从君主的意志,因此,君主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往往决定国家的治乱。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朱子认为,君主之“心”比起常人来,又具有十分特殊和极其重要的意义。 针对国运衰微、民生凋敝的现实,朱子指出其根源在于皇帝君心不正,未能克去“人欲之私”,所以,要治理好国家,正君心是大本。 在治理国家,引领百官和万民上,君主之心又起着表率和楷模,上行下效的作用。在封事中,朱子把“正君心”列为治国的头等大事。朱子指出,这六项急务能否处理得当,其关键系于孝宗之一心。
关键词: 朱子 正君心 政治思想

内容

朱子充分发挥了《大学》提出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思想,他认为,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都应以“修身”为起点,由修身而齐家,进而达到治国平天下这一政治目标。从以“修身为本”而言,天子与庶人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封建社会中,君主是国家权力的代表。在实行人治的政治体制中,君主大权独揽,整个国家必须绝对服从君主的意志,因此,君主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往往决定国家的治乱。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朱子认为,君主之“心”比起常人来,又具有十分特殊和极其重要的意义。他说: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① 针对国运衰微、民生凋敝的现实,朱子指出其根源在于皇帝君心不正,未能克去“人欲之私”,所以,要治理好国家,正君心是大本。他引用董仲舒的话说: 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② 在治理国家,引领百官和万民上,君主之心又起着表率和楷模,上行下效的作用。而这一点,朱子也是只要一有机会,就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向皇帝阐明这一道理。
  绍兴三十二年(1162),朱子首次应诏上《封事》就劝诫孝宗要熟讲“帝王之学”。所谓帝王之学,就是要君主以儒家思想来治国平天下,其实质就是要“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事物之过乎前者,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所以应天下之务”①的“正君心”。
  隆兴元年(1163)十一月,在垂拱殿面对孝宗皇帝奏事,朱子又连上三札。其中奏札一就是专讲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大学》之道。他批评孝宗和朝中大臣笃信佛老虚无之说,“而未尝随事以观理,故天下之理多所未察;未尝即理以应事,故天下之事多所未明。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他认为,当今朝廷“平治之效所以未著”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帝王“不讲乎《大学》之道而溺心于浅近虚无之过也”。② 淳熙七年(1180)四月,朱子在南康军任上,上《庚子应诏封事》,劝诫孝宗要“正心术以立纪纲”。在封事中,朱子把“正君心”列为治国的头等大事。他说: 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若夫治军省赋以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纪纲而已矣。③ 朱子认为,人主之心的正与不正,是天下纲纪或立或废的关键。“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纲纪有所系而立。君心不能以自正,必亲贤臣,远小人,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也。”④ 淳熙八年(1181),朱子任浙东常平提举。本年十一月,朱子在延和殿向宋孝宗面奏七札。第一札批评孝宗君心不正,以致临御二十年来,“水旱盗贼,略无宁岁”,“饥谨连年,民多流殍”。因此他要求孝宗从德、业、政、刑和任人贤否等几个方面进行反省。
  德之崇者有未至于天欤?业之广者有未及于地欤?政之大者有未举,而其小者无所系欤?刑之远者或不当,而其近者或幸免欤?君子或有未用,而小人或有未去欤?大臣或失其职,而贱者或窃其柄欤?直谅之言罕闻,而谄谀者众欤?德义之风未著,而污贱者骋欤?货赂或上流,而恩泽不下究欤?责人或已详,而反躬有未至欤?① 朱子指出,君心有以上这些不正之处,就“足以招灾而致异”,因此,他要求孝宗“睿发德音,布告中外,反躬引咎,以图自新”。
  第二札批评孝宗“未能循天理、公圣心以正朝廷之大体,则固已失其本矣”;同时一味宠信身边人,对其“朋比援引之奸”不闻不问,从而“使陛下之德业日隳,纲纪日坏,邪佞充塞,货赂公行,兵怨民愁,盗贼间作,灾异数见,饥馑荐臻”。其根源仍在于君心不正,因此,他希望孝宗“深察天理,以公圣心,广求贤忠,以修圣政”。② 淳熙十五年(1188)六月,朱子应诏奏事延和殿,又向孝宗面奏五札。其中第五札尖锐地批评孝宗,指责他“在位二十七年,不过因循荏苒,日失岁亡,了无尺寸之效可以仰酬圣志,下慰人望”。内不能修政事以强国,外不能攘夷狄以复疆土,根本在于君心不正,“天理有所未纯”“人欲有所未尽”;因此,他希望孝宗“自今以往,一念之萌,则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为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扩之,而不使其少有雍阏;果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而不使其少有凝滞。推而至于言语动作之间,用人处事之际,无不以是裁之”。③朱子认为,只有皇帝心中“无一毫之私欲”,才能“圣心洞然,中外融彻”,才能达到天下大治。
  本年十一月,朱子又上《戊申封事》,认为“今日天下之势,如人之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肢,盖无一毛一发不受病者。……其危迫之证,深于医者固已望之而走矣。”④其病根则在于皇帝一心不正。朱子为孝宗皇帝开出了治病的良方: 且独以天下之大本与今日之急务深为陛下言之。盖天下之大本者, 陛下之心也。今日之急务,则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维、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六者是也。① 朱子认为,孝宗对这六项急务一无所为。辅翼太子者,多为“邪佞儇薄、闒冗庸妄之辈”;选任大臣,多“鄙夫之窃位者”,却罕有刚明公正之人;本应振举纲纪,变化风俗,而事实却是“纲纪不振于上,是以风俗颓弊于下”。朝野上下,“以不分是非、不辨曲直为得计”,只知“经营计较”一己之私。“宰相可谄则谄宰相,近习可通则通近习,惟得之求,无复廉耻”而“刚毅正直、守道循理之士出乎其间”,反遭“群讥众排,指为道学之人,而加以矫激之罪,上惑圣聪,下鼓流俗”。爱养民力,百姓负担反越加沉重。官场“以其能剥民奉上者为贤。于是中外承风,竞为苟急”。军政不修,将帅“掊克士卒以殖私财,然后以此自结于陛下之私人”,以此谋取升迁。
  朱子指出,这六项急务能否处理得当,其关键系于孝宗之一心。“一心正则六事无不正,一有人心私欲以介乎其间,则虽欲惫精劳力以求正夫六事者,亦将徒为文具,而天下之事愈至于不可为矣。”② 绍熙五年(1194)七月,宁宗即位。在宰相赵汝愚的举荐下,朱子被任命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十月,朱子怀着能够匡正新君之心,拯救朝廷衰微之世的愿望来到临安。本月四日,朱子奏事行宫便殿,连上五札。其中前两札讲的仍是正心诚意、穷理致知的“帝王之学”。在向宁宗进讲《大学》时,朱子详细讲述了《大学》的“三纲”“八目”,特别强调“修身为本”,是对天子以至庶人的共同要求。他希望宁宗: 臣愿陛下清闲之燕从容讽味,常存于心,不使忘失,每出一言,则必反而思之曰: “此于修身得无有所害乎?”每行一事,则必反而思之曰:“此于修身得无有所害乎?”小而嚬笑念虑之间,大而号令黜陟之际,无一不反而思之。必无害也,然后从之,有害则不敢也。则又夙兴而思之曰:“吾于吾亲得无有未厚乎?”夜寐而思之曰:“吾于吾亲得无有未厚乎?”以至于出入起居、造次食息,无时不反而思之。……念念如此,无少间断,则庶乎身修亲悦,举而措诸天下无难矣。① 在进讲中,朱子借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发挥其正心诚意之说。他认为,存养省察之功就像洗澡,可以去除“前日尘垢之污”,一旦“洁之之功不继,则尘垢之集将复有如前日之污也”。所以,他劝诫宁宗“必因其已新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使其存养省察之功无少间断,则明德常明而不复为利欲之昏”。② 朱子认为,作为君主其心不正,其害远大于常人,祸乱非浅。他对宁宗直言:“若夫人君,则以一身托乎兆民之上,念虑之间一有不实,不惟天下之人皆得以议其后,而祸乱乘之,又将有不可遏者。”③所言既是对宁宗君心不正的批评,同时也是对人主在治政中能以“兆民”为念,以民为本的期盼。

附注

①参见束景南:《朱熹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①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八《朱子五·论治道》,第2678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一《庚子应诏封事》,《朱子全书》第20册,第581页。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一《壬午应诏封事》,《朱子全书》第20册,第572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三《癸未垂拱奏札一》,《朱子全书》第20册,第632页。 ③〔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一《庚子应诏封事》,《朱子全书》第20册,第581页。 ④〔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一《庚子应诏封事》,《朱子全书》第20册,第586页。 ①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三《辛丑延和奏札一》,《朱子全书》第20册,第638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三《延和奏札二》,《朱子全书》第20册,第642页。 ③〔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四《延和奏札五》,《朱子全书》第20册,第664—665页。 ④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一《戊申封事》,《朱子全书》第20册,第590页。 ①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一《戊申封事》,《朱子全书》第20册,第590页。②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一《戊申封事》,《朱子全书》第20册,第609页。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五《经筵讲义》,《朱子全书》第20册,第698—699页。 ②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五《经筵讲义》,《朱子全书》第20册,第701页。 ③〔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五《经筵讲义》,《朱子全书》第20册,第712—713页。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