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朱子论教育的阶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810
颗粒名称: (二)朱子论教育的阶段
分类号: B244.7;G40-09
页数: 6
页码: 187-192
摘要: 朱子施教,主张“学有次序”。朱子施教,既重视不同教育阶段的相对独立性,又从“整全的人”培养目标考虑,强调不同教育阶段的连续性。蒙学、小学是教育打基础的阶段,大学则是在此基础教育上的扩充、提高与深化,因此,此三个教育阶段是朱子实施“全人教育”的连续体。因为蒙学、小学阶段均属打基础的教育,朱子论蒙学与小学的观点是相通的,而论大学则相对于打基础的两阶段而言。“此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此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朱子未明言大学阶段教育终结的时间及年龄,而只是强调大学阶段的教育是“孩幼之教”后的拓展、深化与提升。朱子于小学大学的阶段区分,十分清楚,但对大学的入学年龄及招收对象说法不一。
关键词: 朱子 教育思想 教育阶段

内容

朱子施教,主张“学有次序”。因此,他十分重视教育阶段的区分,教育内容的安排也是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实施的。朱子总结了南宋以前的教育经验,依据自己积有的教育经验,通过考察学习者身心发展的特征,将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八岁以下的儿童教育为童蒙教育阶段;八岁至十五岁(或十六七岁)教育为小学阶段;十五岁以上为大学阶段。朱子施教,既重视不同教育阶段的相对独立性,又从“整全的人”培养目标考虑,强调不同教育阶段的连续性。朱子所论的蒙学、小学与大学与现代教育所说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内涵不尽相同,特别是朱子所说的“大学”阶段,是考虑到从青年时期直到老年时期都可以学习的“大人之学”,着眼于学习者生命质量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是纵贯终生之学,至死方休。蒙学、小学是教育打基础的阶段,大学则是在此基础教育上的扩充、提高与深化,因此,此三个教育阶段是朱子实施“全人教育”的连续体。因为蒙学、小学阶段均属打基础的教育,朱子论蒙学与小学的观点是相通的,而论大学则相对于打基础的两阶段而言。朱子在《答吴晦叔》中说:“盖古人之教,自其孩幼而教之以孝悌诚敬之实;及其少长,而博之以《诗》《书》《礼》《乐》之文,皆所以使之即夫一事一物之间,各有以知其义理之所在,而致涵养践履之功也。及其十五成童,学于大学,则其洒扫应对之间,礼乐射御之际,所以涵养践履之者,略已小成矣。于是不离乎此而教之以格物以致其知焉。致知云者,因其所已知者推而致之,以及其所未知者而极其至也。是必至于举天地万物之理而一以贯之,然后为知之至。而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至是而无所不尽其道焉。”①此论中所说的“孩幼之教”相当于蒙学与小学阶段。“此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十五成童,学于大学”则为大学阶段。“此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朱子未明言大学阶段教育终结的时间及年龄,而只是强调大学阶段的教育是“孩幼之教”后的拓展、深化与提升。因此,我们分析朱子论教育阶段的思想,重点选择的是“小学”与“大学”两阶段。
  1.朱子论小学朱子所用“小学”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对于“大学”而言的,指称教育阶段中的初等教育阶段。朱子主张把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八至十五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十五岁以后为大学教育阶段,小学教育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朱子喻为“打坯模”阶段。二是专指朱子与刘子澄等人编成的教本《小学》,该书成于宋淳熙十四年(1187)三月,共六卷,其中内篇四卷,分为《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二卷,分为《嘉言》《善行》。朱子还用四言韵语写了《小学》题词,朱子在《答刘子澄》中称《小学》应为“启蒙之具”②,使初学开卷便有受益。他在《答潘恭叔》中也说“此书甚有益也”③。程端礼编《读书分年日程》,主张自八岁入学之后,读《小学》正文。明人陈选作《小学集注》,清人张伯行作《小学集解》。此外,朱子亲撰《小学题辞》与《题小学》两文,论及小学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朱子立教,十分重视依据学习者的年龄、心理特征与思维发展水平,划分教育阶段、采用相应的教材及教学方法。他说:“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扦格不胜之患也。”①朱子又说:“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②朱子虽明言“古者”“三代”,实寄寓自己的教育理想,他认为人人都可以入小学接受基础的教育。朱子的“小学”教育思想颇有特色。一是小学教育的初级性与基础性。朱子说:“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③“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④二是重视小学与大学之间的阶段性及连续性。朱子说: “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里,因甚恁地。”⑤他又说:“某于大学中所以力言小学者,以古人于小学中已自把捉成了,故于大学之道,无所不可。”⑥“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及其长也,不进之大学,则无以察乎义理,措诸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⑦三是亲自编撰或主持编撰小学教材,《小学》除外,还有《论语训蒙口议》(佚)、《童蒙须知》、《易学启蒙》、《训蒙诗》等,注意到儿童教育内容的通俗化、多样化,以达到“习与知长,化与心成”的教育效果。
  2.朱子论大学朱子所用“大学”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对于小学而言,是教育阶段中的高等教育阶段。小学教育是人人可以接受的基础教育,而大学教育则是贵族子弟及“民之俊秀”能够获得的高等教育,亦即精英教育。二是专指大学教育阶段所采用的教材,即《礼记》中的《大学》。朱子受二程影响,将《大学》独立成篇,与《论语》《孟子》及《礼记》中的《中庸》合为“四书”,作为大学教育的主要教材,与《礼》《乐》《诗》《书》《春秋》《易》“六艺”并列。先述第一种用法。朱子于小学大学的阶段区分,十分清楚,但对大学的入学年龄及招收对象说法不一。朱子在《大学章句序》中说:“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①朱子又说:“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学,然后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②他在《谕诸生》中也说:“古之学者,八岁而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十五而入大学,学先圣之礼乐焉。”③朱子在《经筵讲义》中均说十五岁入大学,没有明确说“民之俊秀”,而《井田类说》则说:“十五入大学,学先王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其有秀异者,移于乡学,乡学之秀移于国学。”④朱子关于入大学年龄有十五岁与十六七岁两说,入学条件则有“俊秀”“秀异”之说与不言俊秀。《大戴礼记·保傅》说“束发而就大学”,是指成年后就可以入大学。十五岁或十六七岁虽有差别,但均在成年期内,而言俊秀与不言俊秀,则涉及大学招生条件的宽、严之别。朱子《大学章句序》依据《礼记·王制》所说,而《谕诸生》《经筵讲义》所说似述古制。《白虎通疏证》卷六《辟雍》说:“古者所以年十五入太学何?以为八岁毁齿,始有识知,入学学书计。七八十五阴阳备,故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学,学经籍。”⑤未明确说“俊秀”“秀异”者入太学。宋朝太学极发达,招生对象的资格限制有所放宽,但入学资格仍限于八品以下的子弟及庶民的俊异者,故大学教育属于精英的教育,而非普及的教育。朱子论大学教育思想极为丰富,其要有三:一是大学是学习高深专门学问的教育阶段。朱子说:“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①“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是“教之以理”“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大学是穷究那理。”②朱子主张大学采用的教本,如《诗》《书》《礼》《春秋》《易》五经(《乐》失传)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都是儒家经典,特别是“五经”,传至宋代皆形成高深而专门的学问。朱子说:“古之圣人作为‘六经’,以教后世。《易》以通幽明之故,《书》以纪政事之实,《诗》以导情性之正,《春秋》以示法戒之严,《礼》以正行,《乐》以和心。其于义理之精微,古今之得失,所以该贯发挥,究竟穷极,可谓盛矣。”③朱子研治经学,综罗百代,汇纳群流,且多创辟之见,在“五经”教学方面,启导门人后学之处极多。二是大学教育以进德修业、成德达才为宗旨。朱子说:“大人之学,穷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是也。”(《经筵讲义》)他又说:“及其十五成童,学于大学,则其洒扫应对之间、礼乐射御之际,所以涵养践履之者,略已小成矣。于是不离乎此,而教之以格物以致其知焉。致知云者,因其所已知者推而致之,以及其所未知者而极其至也。是必至于举天地万物之理而一以贯之,然后为知之至。而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至是而无所不尽其道焉。”④假若“不进于大学,则无以察乎义理,措诸事业”(《小学辑说》)。因此,朱子强调大学教育以明体达用之学、内圣外王之道为宗旨。三是提倡四书之教,尤其重视《大学》在大学教育中举纲目、定方向、立规模、启践履的价值。朱子说:“读书,且从易晓易解处去读。如《大学》《中庸》《论》《孟》四书,道理粲然。人只是不去看。若理会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先看《大学》,次论《孟》,次《中庸》。果然下工夫,句句字字,涵泳切己,看得透彻,一生受用不尽。”⑤他又说:“《大学》是为学纲目。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致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①“《大学》是个大坯模。”②“《大学》是修身治人底规模。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③《大学》如一部行程历,皆有节次。今人看了,须是行去。”④“《大学》所载,只是个题目如此。要须自用工夫做将去。”⑤朱子在《大学章句》开篇引言说:“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⑥据牟宗三研究,宋明儒是把《论》《孟》《中庸》《易传》与《大学》划分为孔子传统中内圣之学之代表。宋明儒之大宗实以《论》《孟》《中庸》《易传》为中心,循孔子成德之教的生命智慧方向而发,而伊川、朱子以《大学》为中心,将《大学》上提于《论》《孟》《中庸》《易传》。自成系统,别子为宗。明谓之正宗,实则是别子为宗,可见朱子大学教育思想创拓的新格局与影响之深远。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