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信的价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791
颗粒名称: (二)信的价值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156-159
摘要: 本文内容包括 1.信是立人之本,2.信是交友之道,3.信是为政之道。
关键词: 朱子 价值

内容

朱子赋予“信”非常高的道德评价,认为“信”具有促进道德完善、人际协调、家庭和睦、国家兴旺、天下安宁等价值。就个人而言,信是立身处世的根本;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信是相安共处的前提;就政治生活而言,信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1.信是立人之本朱子把“信”看作是做人的道德支柱,无信便难以立身处世。“若人无信,则语言无实,何处行得。处家则不可行于家,处乡党则不可行于乡党。”④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要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根本。
  朱子对孔子以马、车为例精辟论述“人不可无信”大为赞赏,认为,“‘人而无信’,车之与马牛本两物,以杌交乎其间,而引重致远,无所不至焉。物与我未合,亦二物,以信行乎其间,则物我一致矣。夫然后行。”⑤大车有,小车有杌才能与马一同载物行走远方,外物与我也是不相干的两个物体,正是因为有了“信”,才使外物与我能相一致,而能行走于世间。“信”成为“物”“我”有机统一的桥梁。
  朱子还从“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德性强调了信的真实性、重要性。弟子曾请教朱子,“仁义礼智”为什么要加个“信”字而成为“五德”呢?朱子回答说:“信是诚实此四者,实有是仁,实有是义,礼智皆然。如五行之有土,非土不足以载四者……信配土,以见仁义礼智实有此理,不是虚说。”①信就是真真正正、确确实实有这个仁义礼智,不是假的,不是虚的。又有人问,如果四端不言信,会怎样?朱子认为就好像“公泼了碗中饭,却去碗背拾”②,舍弃了“信”德,也就把本质的东西给丢了。换句话说,如果不讲信,是舍本逐末,仁义礼智也就没有了根基。信在五德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其他四德的基础。所以,周贵卿认为言语如果不信实,则“义”不能尽,“礼”不能行,“孙”也只是作伪,朱子对这一讲法深以为然,并断言“信是朴实头去做,无信则义礼孙皆是伪。”③人而无信,只能是一个虚伪的人,更谈不上成就理想人格。
  朱子特别反感不忠不信的人和事,在《增损吕氏乡约》中,他列举了三种不“忠信”的行为,“或为人谋事,陷人于恶;或与人要约,退即背之;或妄说事端,荧祸众听”④,警戒后人讲求诚信。如果没有信德的支撑,我们将寸步难行,信是作为一个人应首先具备的道德品质。
  2.信是交友之道人生自有交游,便少不了各式各样的朋友。作为五种人伦之一的朋友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朱子告诫我们,与人交往时,须审慎选择,与“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交往,必能受益;与“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⑤交往,近墨者黑,沾染恶习,必定迷途丧志。因此,朱子倡导要交“益友”,要以信待友,建立起良好和谐的朋友关系。“交朋友,贵乎信也。”⑥信是基本的交友之道。我们为什么要以“信”作为交友的准则呢?朱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其一,朱子把人伦关系归结为“五伦”——君臣、父子、长幼、夫妇、朋友,认为五伦为天所命,是人与生具有的。“仁、敬、孝、慈、信”等便是调整“五伦”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君之所以仁,臣之所以敬,子之所以孝,父之所以慈,朋友之所以信,皆人心天命之自然,非人之所能为也。”①这些道德准则也是上天所赋予的,是人所固有的,为人心之本然。朱子反复强调“信行于朋友,皆不易之定理”②,交友之信,天经地义,是不变的真理,从而把朋友间的信提到了天道的高度,认为朋友间讲信才符合天理。
  其二,从朋友这种特殊关系来讲,“其势若轻而所系为甚重,其分若疎而所关为至亲,其名若小而所职为甚大。”朋友势轻分疏名小似乎无足轻重,实际为重、为至亲、为大,对人的一生关系重大,但朋友之间不受年龄、地位、职业、血缘等条件的限制,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强制性的权利和义务,“其亲不足以相维,其情不足以相固,其势不足以相摄”③。情感难以维系、巩固,权势难以威慑、控制,朋友间的联系只能靠“信”字,这是交友的关键所在。朱子再三提到“曾子三省”,把“与人交,不信乎”作为每天反躬自责的内容之一,足见信之重要。人与人之间能坦然相处,能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只能建立在信的基础上。信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重要精神纽带。
  3.信是为政之道 《左传》以“信”为“国之宝”,为“民之所庇”。孔子说一个国家可以去食,去兵,但不能去信。朱子也认为食、兵、信这三种为政方法,从人情角度来讲,兵食充足后,百姓才会对统治者信服;从民德角度上论,信是人所固有的,不是先有食、兵而后有信,所以“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④。没有粮食,百姓肯定会死,但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死,没有信誉,缺乏信任,即使生存不来也无法使国家自立发展起来,还不如死了心安。所以不管是民众还是统治者都应宁死而不失信。信是执政根本,作为执政者、管理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①。以身作则,不轻诺寡信,不背信弃义,才能获得民众支持、信任,国家政权才能持久、稳定。可见,信是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国家政权的根本前提,是立国之本。
  信,对于人民来讲,是民自立之本。朱子曾与弟子深入探讨“民无信不立”,它究竟是指民自不立,还是指国不可立?朱子以为,“是民自不立。民不立,则国亦不能以立矣。”民众是如何不自立的?“有信则相守而死。无信,则相欺相诈,臣弃其君,子弃其父,各自求生路去。”②只有彼此之间相互忠诚信任才会相守相护共保国家长治久安,没有信任,臣下抛弃君主,儿子抛弃父亲,互相欺诈,国将不保,终究会走向崩溃。
  朱子一生忧国忧民,提出不少为政主张,其中之一便是“荒政”策略。朱子认为解决百姓饥荒有两件紧急事情,一是“给降缗钱,广糴米斛”,二是“速行赏典,激励富室”。后者集中体现出“信”的精神,将是否讲信提到了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荒情危急时借调富人粮物以救济百姓,缓解时应当及时奖赏富人以为后用,这是权宜之计,可助朝廷渡过难关。但是,当今朝廷常常借调粮食后不兑现奖赏,失信于民,令富人怨声载道,导致“自坏其权宜济事之策”,使朝廷不稳、秩序混乱。朱子感叹道:“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③治国谋略反复无常,朝令夕改,如何能赢得民众信任,稳定人心?如何能形成凝聚力,维系国家政权?因此,政府一旦颁布了政令就要严格遵守,奖罚分明,取信于民。只有这样,才不会产生信任危机,社会才得以稳定,国家才得以强盛。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