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的基本内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784
颗粒名称: (一)“信”的基本内涵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152-156
摘要: 在朱子的道德观中,“信”是具有基础性地位的重要道德范畴之一。朱子虽然常常将“信”与“诚”“忠”连用为“诚信”“忠信”,但“信”“诚”“忠”又是相对独立的范畴。因此,考察“信”“诚”“忠”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有助于完整地理解朱子“信”范畴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 朱子 基本内涵

内容

在朱子的道德观中,“信”是具有基础性地位的重要道德范畴之一。朱子虽然常常将“信”与“诚”“忠”连用为“诚信”“忠信”,但“信”“诚”“忠”又是相对独立的范畴。因此,考察“信”“诚”“忠”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有助于完整地理解朱子“信”范畴的基本内涵。
  1.诚与信 “诚”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德目之一,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和伦理学范畴。在承继先儒诚学思想的基础上,朱子对“诚”自有体悟。他说:“诚者,实也。”①“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②朱子以“实”“真实无妄”作为“诚”的内涵,认为诚是实在的理,是对天理必然性的概括,不是抽象的,不是虚妄的,更没有丝毫人为的作用。这是对宇宙万物存在的价值肯定,更把“诚”提到了本体论的高度。
  “信”最初是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后来逐渐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诚”与“信”究竟有何不同?叔器曾就这个问题向朱子请教,朱子回答说:“诚是个自然之实,信是个人所为之实。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便是诚。若‘诚之者,人之道也’,便是信。信不足以尽诚,犹爱不足以尽仁。”③在朱子看来,“诚”与“信”都为“实”,即“真实无妄”。但“诚”是“天之道”,是天道之本然,是自然界固有的状态和规律,比如水只是水,火只是火,仁只是仁,义只是义。而“信”是“人之道”,是人事之当然,是社会中人的行为。人效法天道真实无妄,追求“天道之诚”以获得“诚德”。
  朱子在另一处则解释说:“诚是自然底实,信是做人底实。‘诚者,天之道。'这是圣人之信。若众人之信,只可唤做信,未可唤做诚。”④诚是“圣人之信”,圣人浑然自成,真实无妄,其“信”自然而然符合天道,信只是“众人之信”,众人没有达到“圣”的程度,为追求自然之“实”,就需明善诚身尽人之道而达于“圣人之信”,不可把“信”等同于“诚”。
  这样,“诚”是天道精神的一种体现,是上天存在的根本原则,而“信”则是人的本分所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前提条件。“信”是对“诚”的追求,实现诚信之德也就达到了天人合一。
  2.忠与信 “忠”最早由孔子提出,并加以详细阐释,认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人而达人”。孔子多次把“忠”与“信”二字前后相连使用,指明由“忠”而出的“信”才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朱子也讲“忠信”,并认为“忠信只是一理”①,不过,“忠”“信”这两个道德范畴还是有相对独立性的:“忠信一理,而于己言忠,于物言信者,盖己则主心而言,物则主理而言。故尽己之心为忠,循物之理为信。”②“忠”是从心上讲,“信”是就事上论。具体来说,“忠”是“在己无不尽之心”,所谓“尽心”指“若为人谋事一似为己”,对待他人之事就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仔细斟酌其间的利害关系,诚心诚意、尽心尽力地去做,才是忠,半心半意、虚情假意就是不忠。比如,前方有虎狼,告诉他人有危险,不可前行,便是忠,如果告诉他人可以往前走,也可以不往前走,便是不忠。“信”则是“在人无不实之言”。有这事便说这事,没有这事就不能凭空捏造,弄虚作假。比如大就是大,小就是小,如果把大说成小,把小说成大,就“违物”失“信”了。
  朱子以“火之性”进一步明晰了“忠”“信”之分:“如今人要做一件事,是忠,做出在外,是信。如今人问火之性是如何,向他说是热,便是忠。火性是热,便是信。”③火性为热,这是事实,是信,告诉他人火性为热,便是忠。所以,循物之理就是“循物之实”,“言此物则循于此物之实而无所违”④。做到了“循物之实”,也就做到“信”。
  从本质上讲,“忠”是对他人负责的道德要求,“信”则是人们对自己负责的伦理规范。“忠”是由自己内心出,是人的笃实无欺的真情流露。“心之所发既实,则见于事上皆是实。若心中不实,则见于事上便不实,所谓‘不诚无物’。若心不实,发出来更有甚么物事!”⑤由信实之心而出,体现在事物上当然真实,内心不信实,体现在事物上便不真实。内心信实,自然会内外一致、表里如一。
  3.信的基本内涵如前所述,朱子的“诚”“忠”“信”有互通互含的一面。其中,诚相对于忠、信来讲,具有更为根本的伦理价值本体的意义,“忠信……虽内外之不同,要之皆诚于我耳。”①“诚者实有之理,自然如此,忠信以人言之,须是人体出来方见。”②诚是体,是道德本源,忠、信是用,是规范层面。诚是忠、信的依据和根基,忠、信是诚的外在表现。就忠、信而言,“忠是信之本,信是忠之发。”③信是忠的检验。可见,信是居于末位的。没有自身的“诚”、内心的“忠”,外在的“信”是不真实的,由诚而发,由“忠”而出,才能真正体现“诚”德,才会使人相信和信任。
  当然,这种区分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三者都指向“实”。求真求实,追求本真,既是对宇宙存在的价值肯定,也是对人的本性和存在的真实性价值追求。特别是忠、信都属于诚的外化,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践行,所以,朱子经常连用忠、信二字,甚至看成是同一事物的两端,强调“若无忠信,便不是人”④。
  探讨了诚、忠、信三者之间的区别及联系,朱子“信”范畴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信只是实理”⑤,“信是信实,表里如一”⑥,信是实实在在的理。遵循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规律,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去认识它,体现它,做到表里如一,就是信。这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求注重实际,求真务实,“信”得以建立的基础也正是“求实”。
  第二,“‘信'字便是在人心不容变底事也。”⑦信是人心里不可随意变更的事,要求人的行为保持稳定性、一贯性,不能朝三暮四,人说的话要一言九鼎,不能出尔反尔。
  第三,“信者,言之有实也。”①“信是言行相顾之谓。”②“信”的字义在《说文解字》中为“信,从人言”。在朱子这里,“信”德也是依托于“人言”,所以他强调“言语之发循物之真实而无所背戾……言循于物而无所违耳”③。有则说,无则不能瞎说,言说必须有根有据,既要忠于事物的本质,更要忠于自己的本性。心想、口言、身行相一致,做到言为心声,言行相符。
  总的来讲,朱子“信”的核心内涵是出自内心的一种忠诚,信实,是真实无妄,诚实不欺,基本要求是指言行不悖,信守诺言。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