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智与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777
颗粒名称: (三)智与圣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148-150
摘要: 智与圣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智仅限于知,而圣则是一种实在的道德成就。智不包括行的方面,而圣却是既通明事理,又能够实际的按照天理去做事。由于圣是一种道德的践行,必然成就更大的智慧。很多时候,我们只有实践过才能形成更加真切的认识,单纯的认知总是不深刻的。于是,从认识的角度来看,圣是一种比智更高层次的认识。朱子认为,智就是要知理。正是因为经历了实践的过程,认识才进一步加深,才能够达到真正的无所不通。朱子还用“知其理”和“履其事”的关系来区分“智”和“仁”。
关键词: 朱子

内容

智与圣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朱子说:“智者,知之所及;圣者,德之所就也。”⑤从道德角度来看,圣是对于智的超越。智仅限于知,而圣则是一种实在的道德成就。其实,在朱子看来,“智”就是知理,即通达事理、把握天理,圣则是道德的实践。他说:“智是知得到,圣是行得到。”⑥智不包括行的方面,而圣却是既通明事理,又能够实际的按照天理去做事。由于圣是一种道德的践行,必然成就更大的智慧。很多时候,我们只有实践过才能形成更加真切的认识,单纯的认知总是不深刻的。于是,从认识的角度来看,圣是一种比智更高层次的认识。朱子认为,智就是要知理。他说:“智,是知得事理;圣,便高似智,盖无所不通明底意思。”①正是因为经历了实践的过程,认识才进一步加深,才能够达到真正的无所不通。
  智与圣总是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朱子看来,孔子即“既圣且智”者。《朱子语类》记载: 问“巧力”。曰:“伯夷、伊尹、柳下惠力已至,但射不巧。孔子则既圣且智,巧力兼全。故孔子箭箭中的,三子者皆中垛也。”② 伯夷、伊尹、柳下惠等人都是德行高尚的圣人,然而都是一偏之圣,即在某些方面可称得上是圣人,而在其他方面有可能表现出不智。《朱子语类》记载: 黄子功问:“‘其至尔力,其中非尔力’,还是三子只有力无智否?” 曰:“不是无智。知处偏,故至处亦偏。如孔子则箭箭中红心,三子则每人各中一边。缘他当初见得偏,故至处亦偏。”③ “三子”(即伯夷、伊尹、柳下惠)之所以不及孔子,在朱子看来,不是“无智”,而是“知处偏”,他们在某些方面可称得上圣人。他还做了个比喻,说如果有一个人资质很好,忠信笃实,但是不通晓道理;另外有一个人资质浅薄,但是很会讲道理,两者相比,朱子还是看重资质忠厚的人。朱子说:“以缓急论,则智居先;若把轻重论,则圣为重。且如今有一等资质好底人,忠信笃实,却于道理上未甚通晓;又有一样资质浅薄底人,却自会晓得道理,这须是还资质忠厚底人做重始得。”④朱子把通晓道理看作智,把资质忠厚看作圣,资质忠厚更重要。
  在朱子看来,智也要区分不同等级层次。他说:“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它不用着力,自然循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⑤然而现实中往往有很多明明不智却自以为是的人,就如庞涓。《朱子语类》记载: “常思孙膑料庞涓暮当至马陵,如何料得如此好?”僩曰:“使其不烛火看白书,则如之何?”(朱子)曰:“膑料庞涓是个絮底人,必看无疑。此有三样:上智底人,他晓得必不看;下智呆底人,亦不必看;中智底人必看,看则堕其机矣。尝思古今智士之谋略诡谲,固不可及。然记之者能如此曲折书之而不失其意,则其智亦不可及矣。”① 朱子认为,正是孙膑料定庞涓是个优柔寡断之人,所以必定会看树上刻的字。孙膑之智不可及,记录此事的史官能够了解孙膑之智,也更是智不可及。由此看来,智者能洞察天下事物,了解他人之心。
  朱子还用“知其理”和“履其事”的关系来区分“智”和“仁”。他说:“愚谓尽心知性而知天,所以造其理也;存心养性以事天,所以履其事也。不知其理,固不能履其事;然徒造其理而不履其事,则亦无以有诸己矣。知天而不以殀寿贰其心,智之尽也;事天而能修身以俟死,仁之至也。智有不尽,固不知所以为仁;然智而不仁,则亦将流荡不法,而不足以为智矣。”②智是知理,即对天理的认识,仁是践行天理。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