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智为生之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773
颗粒名称: (二)智为生之藏
分类号: B244.7
页数: 7
页码: 142-148
摘要: 本文内容包括 1.人与自然价值等同,2.智主收敛,3.智藏生意。
关键词: 朱子 生之藏

内容

一个生命从生长到壮大,再到成熟、衰亡的整个过程中,智属于最后的归宿。对于四时来说,智匹配冬季,朱子说:“若将仁义礼智说,则春,仁也;夏,礼也;秋,义也;冬,智也。”④凡是生命,都会有消亡的一天,延长寿命是可能的,但长生不老却是虚妄的。朱子把生命运动的普遍规律匹配“四德”,从而使仁义礼智也具有了生命的色彩。四者之中,“智”就表现为生命归于寂灭的荒凉。
  1.人与自然价值等同虽然先秦时期人们也往往把人看作天地的一部分,强调人与天地的和谐共生,可是,到了宋代,理学家们才真正从理论上提升自然界的价值,开始把人与自然看作在价值上等同的主体。以往人们把仁义礼智看作人的价值,而宋人也把它作为自然界的价值。朱子就认为万物都有仁义礼智,他说:“仁、义、礼、智,物岂不有,但偏耳。随他性之所通处,道皆无所不在。”①也就是说,自然万物都具有同等的价值,这种认知在先秦时期是不可能有的。孔孟一向都主张人为贵,万物皆为人所用。《论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马厩烧毁了,孔子只问有没有伤到人,而不关心马的情况,这说明孔子并未把人与马看作具有同等价值,人是中心。孟子主张“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正是为了“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为了使自然能够持续不断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以,朱子对宇宙生成的讨论,提升了自然万物的价值,把仁义礼智等道德内涵赋予自然万物,人在原初意义上并不高于自然界,也就是说,人与草木的天命之性都是一样的。
  仁、义、礼、智共同构成了生生不息的生命过程。朱子说:“天地之心,只是个生。凡物皆是生,方有此物。如草木之萌芽,枝叶条干,皆是生方有之。人物所以生生不穷者,以其生也。才不生,便干枯杀了。这个是统论一个仁之体。其中又自有节目界限,如义、礼、智,又自有细分处也。”②可见朱子肯定了生的意义,在仁、义、礼、智四德之中也贯穿着生生不息的意识。朱子还说:“仁、义、礼、智,自天之生人,便有此四件,如火炉便有四角,天便有四时,地便有四方,日便有昼夜昏旦。天下道理千枝万叶,千条万绪,都是这四者做出来。四者之用,便自各有许多般样。”③在他看来,仁义礼智正如阴阳五行一样作为宇宙生成论的基础,它不仅仅是道德原则,更是万事万物生成演变的原理。
  朱子不仅把自然界看作与人同等价值,而且认为自然界的变化也符合仁义礼智的内在规定。他认为,仁义礼智构成了天的四个季节,构成了地的四个方向,构成了一天之中的昼、夜、昏、旦。①这其实是用仁义礼智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朱子把仁义礼智看作世界的根本,看作宇宙生成的方式。他还说:“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②在他看来,仁义礼智就像春夏秋冬,金木水火一样,是世界的基础与根本,是世界生成的形而上根据。陈来认为:“生与仁的连接是道学的一大发明,到朱子则将此种连接扩大,把仁义礼智通通和自然世界的属性连接起来,使仁义礼智更加普遍化,即具有宇宙论的普遍意义。”③正是朱子等人的努力,仁义礼智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人文世界与自然世界实现了沟通和融合。仁义礼智也成了构成自然世界的基础。
  2.智主收敛朱子说:“义犹略有作为,智一知便了,愈是束敛。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也。’才知得是而爱,非而恶,便交过仁义去了。”④“智”虽然没有作为,可是它蕴含着作为的希望。
  在先秦时期,孔子所说的“智者动”还是把智者看作一种张扬的性格,智主要的还是能言善辩的意思,子贡善于外交、辞令应该算是这种人。董仲舒认为五行中当以“火”来配“智”,很显然,这些都把“智”理解为积极的、有为的方式。古希腊的智者所指的也正是能言善辩、并把论辩发展成一种技艺的人群,他们甚至可以通过辩论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而朱子却强调将收敛、收藏作为智的意义。朱子说:“智更是截然,更是收敛。如知得是,知得非,知得便了,更无作用,不似仁义礼三者有作用。智只是知得了,便交付恻隐、羞恶、辞逊三者。他那个更收敛得快。”①在宇宙生成论的语境下,朱子把智看作收敛,看作一种了无痕迹的收敛。他说:“智,便是个收敛无痕迹底意思。”②然而这种收敛如果具体到一天之中,那就是半夜时分。朱子曾把一天之中的早晨看作仁,把中午看作礼,把傍晚看作义,把夜半看作智。③半夜正是一日之中也毫无作为的时候。对于四季来说,智就是冬天,他说:“智主含藏分别,有知觉而无运用,冬之象也。”④智就像冬天那样,虽然还有生意,但是草木都不能生长,只能静等来年。
  朱子说:“仁者谓之仁,便是见那发生处;智者谓之智,便是见那收敛处。”⑤仁是发生,智是结束,同时智又不仅仅是结束,而是收藏了一切之后的结束。作为人格的智就是要把发生的一切藏起来,藏在心里等待时机,朱子认为这就是人生的大智慧。他说: “贤者顺理而安行,智者知机而固守。”⑥智者知道时机,所以固守而不张扬。在朱子这里,“智”成了一种审时度势、深藏不露的性格特征,这种“智”作为一种德性内化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性格,使中国人长期以来保持一种含蓄美,保持谦虚、谨慎的生活态度。
  朱子还把智看作一天之中的夜半时分,他说:“又如一日之间,早间天气清明,便是仁;午间极热时,便是礼;晚下渐叙,便是义;到夜半全然收敛,无些形迹时,便是智。只如此看,甚分明。”⑦经历了一天的气象变化,智是结局,同时也孕育着明天的希望。可是,无论如何比喻,朱子都是想告诉我们,智是一种收敛的状态,是生命的完成,同时也是孕育新生的契机。
  3.智藏生意朱子说:“仁流行到那田地时,义处便成义,礼、智处便成礼、智。且如万物收藏,何尝休了,都有生意在里面。如谷种、桃仁、杏仁之类,种着便生,不是死物,所以名之曰‘仁’,见得都是生意。如春之生物,夏是生物之盛,秋是生意渐渐收敛,冬是生意收藏。”①四时变化之中,生意从未消失,即使是寒冷的冬季,生意也只是完好地收敛在种子里了。
  冬天虽然没有运用,但是还仍然保留着万物的生意。朱子说:“如春夏秋冬,冬是智,冬却藏春生、夏长、秋成意思在里面。”②朱子以生生言仁,而智正是仁的一个变化,也就是生命的一个阶段。朱子说:“仁固仁之本体,义则仁之断制,礼则仁之节文也,智则仁之分别也。正如春之生气,贯彻四时,春则生之生也,夏则生之长也,秋则生之收也,冬则生之藏也。”③春夏秋冬的循环变化,正如仁义礼智的更替,朱子用仁、义、礼、智来解释宇宙万物,解释自然生命,正是看到了其循环的相似性。仁义礼智也可以看作生命的一个循环。在自然生命演化的过程中,冬天具有了智的德性,具有了包藏一切却并不张扬的大智慧。同时,朱子给生命的成长做了一个比喻,生命必须成熟到十分。他说:“冬之成,亦是生者成也。百谷之熟,方及七八分,若斩断其根,则生者丧矣,其谷亦只得七八分;若生者不丧,须及十分。收而藏之,生者似息矣,只明年种之,又复有生。”④要保证生意的完整,必须待到生命成熟到十分,不然,就有可能丧失生意。也就是说,智藏生意,要藏到十分,藏得彻底。一个生命的结束往往并不意味着生命意义的消失,万物在经历了春华秋实之后,也迎来了萧索又荒凉的冬季,冬季收藏了秋天的成果,这就是天地的大智。
  那么,四德之中为什么要把包藏万物之机的智放在末尾呢?朱子说:“智本来是藏仁义礼,惟是知恁地了,方恁地,是仁礼义都藏在智里面。如元亨利贞,贞是智,贞却藏元亨利意思在里面。如春夏秋冬,冬是智,冬却藏春生、夏长、秋成意思在里面。且如冬伏藏,都似不见,到一阳初动,这生意方从中出,也未发露,十二月也未尽发露。只管养在这里,到春方发生,到夏一齐都长,秋渐成,渐藏,冬依旧都收藏了。”①可见,智居于末位正是一种包藏的气度,如果没有整个生命的过程,居于末端的智也就没有了内涵。朱子说:“智便是收藏底。如人肚脏有许多事,如何见得!其智愈大,其藏愈深。”②大智慧往往是能包容一切的胸襟。
  然而,智在四德中也有其特殊性。朱子用仁、义、礼、智配天象,智配北方,配冬季。他说:“盖贞属冬,大抵北方必有两件事,皆如此,莫非自然,言之可笑。如朱雀、青龙、白虎,只一物;至玄武,便龟、蛇二物。谓如冬至前四十五日,属今年;后四十五日,便属明年;夜分子时前四刻属今日,后四刻即属来日耳。”③冬天用龟、蛇二物来表示,正是表明冬天的收敛特征里面,还孕育着生的希望。智既是收藏又包含生命,包括了静和动两重意思。可以说,智表达着两种不同的趋势,是收敛与绽放的过渡。朱子说:“且如四时有秋冬收敛,则春夏方能生长。若长长是春夏,只管生长将去,却有甚了期,便有许多元气!故‘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这便是静后见得动恁地好。这‘中正’,只是将来替了那‘礼智’字,皆不离这四般,但是主静。”④阴阳动静的变化形成了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动力,正是智的静才彰显了仁义礼三者的动。朱子还把“智主静”比作说话前要先沉默。朱子说:“圣人只是主静,自有动底道理。譬如人说话,也须是先沉默,然后可以说话。盖沉默中便有个言语底意思。”⑤智是开始之前、结束之后的宁静状态。智中孕育着动,人说话之前的沉默,其中包含着思想对说话内容及方式的设计。正是这种说话能力使说话成为可能及现实。正是智的酝酿使仁义礼可以有所作为。
  朱子用很多比喻来论说智的意义。他曾把智比作酿酒酿成之后的水,他说:“‘仁’字如人酿酒:酒方微发时,带些温气,便是仁;到发到极热时,便是礼;到得熟时,便是义;到得成酒后,却只与水一般,便是智。”①智是成熟的表现,虽然到最后还是水,但是这个水已经经历了酝酿的过程,是饱含大智慧的水,即酒水。
  对于智藏之说,日本山崎闇斋认为:“智藏发用而为分辨是非之心,所以,我们必须以是非之心为媒介才能认识到智藏,这种分辨是非之心又可以称作理的知觉,前面也说过,虽然无形无痕,却能发挥众理的妙用,促成万物的生化。这么一来,智就成了内藏众理,并使众理发挥妙用的根源之理了。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智藏就是太极。”②他还认为:“站在寂感的观点来看,智藏是一种达于至寂而正准备发动的状态。智藏而无迹,就如同多藏之至寂,无声无臭一样,可是天地生万物之心却在其中活泼地活动着,这就是静中有物,也就是太极、道体。”③其对智藏的重视和肯定不无道理,虽然朱子强调“仁包四德”,智自然也在仁之中,然而,朱子的解释实际上已把智视作收纳生意,包藏生机的本体。智中包涵了仁义礼,它本身又是贞静的,与天理、太极确实很有可比性。于是,朱子说:“四端,仁智最大。无贞,则元无起处;无智,则如何是仁?”④其实,仁智二者都具有根本的地位。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