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智与是非之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770
颗粒名称: 2.智与是非之心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141-142
摘要: 朱子认为不善是由于“情之迁于物”的结果,也就是说,性和情之间的体用关系,并不因为现实中的不善而改变,现实中的不善是人们的各种物欲所致。有些人自私自利、机关算尽,在朱子看来并不是智的体现,因为它首先是不道德的。
关键词: 朱子 是非之心

内容

朱子用心统性情来解释心性关系。也就是说,从心上来说,性和情构成了体用观系。《朱子语类》记载: 问:“‘心统性情’,统如何?”曰:“统是主宰,如统百万军。心是浑然底物,性是有此理,情是动处。”① 又曰:“人受天地之中,只有个心性安然不动,情则因物而感。性是理,情是用,性静而情动。且如仁义礼智信是性,然又有说‘仁心、 义心’,这是性亦与心通;说恻隐、羞恶、辞逊、是非是情,然又说道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这是情亦与心通说。这是情性皆主于心,故恁地通说。”② 因此,作为性之内涵的智和作为情的是非之心就构成了体用关系。朱子说:“以其体言,则有仁义礼智之实;以其用言,则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实。”③在朱子看来,“四德”和“四心”就是体用关系。他还说:“仁义礼智,性也。性无形影可以摸索,只是有这理耳。惟情乃可得而见,恻隐、羞恶、辞逊,是非是也。”④朱子之所以把仁、义、礼、智看作体,把恻隐、羞恶、恭敬、是非看作用,正是因为他把仁义礼智看作性,当作看不到也摸不着的抽象的“理”。而相对应的,恻隐、羞恶之类则是可以看到的,是具体的“象”。于是,也可以看出,对于智来说,它的发用就是“是非之心”,也就是说,能够知得是非就是智德的功能和表现。朱子说:“智本是明辨之理,其发便知有是非。”⑤“智”和“是非之心”之间是体用关系。
  朱子认为人性本善,可是现实中人们的各种罪恶、诡计又从何而来呢?朱子这样解释:“性无不善。心所发为情,或有不善。说不善非是心,亦不得。却是心之本体本无不善,其流为不善者,情之迁于物而然也。性是理之总名,仁义礼智皆性中一理之名。恻隐、羞恶、辞逊、是非是情之所发之名,此情之出于性而善者也。”①朱子认为不善是由于“情之迁于物”的结果,也就是说,性和情之间的体用关系,并不因为现实中的不善而改变,现实中的不善是人们的各种物欲所致。有些人自私自利、机关算尽,在朱子看来并不是智的体现,因为它首先是不道德的。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