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子礼学的思想内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757
颗粒名称: (一)朱子礼学的思想内涵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131-134
摘要: 朱子关于礼的论述,在思想方面的意义不容忽视。作为传统儒家的道德规范之一,礼在朱子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 朱子 礼学 思想内涵

内容

朱子关于礼的论述,在思想方面的意义不容忽视。作为传统儒家的道德规范之一,礼在朱子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积极的探索。
  1.思想渊源朱子的礼学思想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幼年时代其父朱松就对朱子进行礼仪规范方面的教导。朱松出门访友,总是把朱子带在身边,见习交谊礼规,使朱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礼学教育。九岁时,朱子就开始学习司马光的《杂仪》。至十七八岁,朱子考订编成了其第一本著作—《诸家祭礼考编》,这也成为朱子思想旨趣之开端。
  在赴泉州任主簿期间,朱子拜访了当时的礼学名家刘藻、任文荐等,与之共同探讨了礼学的相关问题,同时也使自己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得更注重于发挥礼的教化功能,倡导切实可行的日常礼仪。
  至中年时期,朱子在实践中得出经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礼仪应该与深入的礼学理论探讨并重。在经过对已发未发、理一分殊、仁说、忠恕等问题的探讨后,朱子真正开始自身礼学思想的理论建构,力图将日常之礼与天理之礼统一起来,从而达至和谐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阶段,对于具体的礼的研究,朱子则将重心放在丧、祭礼上。这一方面是应对现实人生的具体需要,同时也是朱子形成以《仪礼》为本经的礼学思想的体现。
  2.礼者,理也早在北宋时期,张载、二程就曾提出“礼者,理也”的观点。朱子继承了先贤的思想,明确以天理释仁,指出:“礼,只是理,只是看合当恁地。”①也就是说,“礼”从它的产生本源上讲,就是“天理”,体现了一种现实不可改变更易的道理法则性。朱子说: 礼是那天地自然之理。理会得时,繁文末节皆在其中。“礼仪三百, 威仪三千”,却只是这个道理。……一草一木,与他夏葛冬裘,渴饮饥食,君臣父子,礼乐器数,都是天理流行,活泼泼地。那一件不是天理中出来!见得透彻后,都是天理。② 在朱子看来,礼之为体虽严,但皆出于自然之理。“礼”实质上是天理的呈现,是天理之自然,同时也是人性与天理和谐统一的载体。世间的万事万物实质上都是天理流行的表现。领会到这一点,礼的各种繁文末节也就具备了充足的哲学依据,成为了天理在人事活动中流行与显现的工具或途径。
  问:“礼者,天理之节文;乐者,天理之和乐。仁者,人心之天理。
  人心若存得这天理,便与礼乐凑合得著。若无这天理,便与礼乐凑合不着。”曰: “固是。若人而不仁,空有那周旋百拜,铿锵鼓舞,许多劳攘,当不得那礼乐。”① 在回答弟子的问题时,朱子强调了“仁”是“礼”之所以为“礼”的根本依据,与“礼”一道同为“天理”在不同层面的体现。因此,“天理”便成了“仁”与“礼”得以贯通为一体的理论基础。由此看来,礼的最高本质为“仁”,“仁”的哲学依据又是“天理”,至此,朱子关于礼的内涵的讨论最终又回归到了“理”的范畴,体现出了理学的基本特点。
  3.复礼工夫光说理而不复礼,朱子认为则少了一截工夫。虽论证了礼为天理之自然,但朱子的最终目的仍是希望儒者能够达到主动践履礼仪的境界。但是,如何能做到复礼呢? 首先,朱子指出: 克己,则礼自复;闲邪,则诚自存。非克己外别有复礼,闲邪外别有存诚。② 所谓克己,实际上指的是天理战胜人欲的过程,克去非礼自然就能复礼。“克己”与“复礼”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先后顺序,而是同时进行的。“克己便是复礼,不是克己了,方待复礼,不是做两截工夫。”③其实这两项本属一项工夫,不可将它们分开来看。除了克己之外,朱子还指出了“复礼”的另一条工夫道路。
  礼是恭敬底物事,尔心中自不恭敬,外面空做许多般模样;乐是和乐底物事,尔心中自不和乐,外面强做和乐,也不得。心里不恁地,外面强做,终是有差失。纵饶做得不差失,也只表里不相应,也不是礼乐。① 由于礼文繁密丰富,在许多地方都需要儒者操存持守、笃行践履。但是,朱子指出,表面做到的“礼”不能算是真正的“礼”。要想真正复礼,更重要的是尽心知性,存心养性,达到与天理合而为一的境界。“所谓礼者,正以礼文而言,其所以为操存持守之地者密矣。若曰‘循理而天自然合理’,则又何规矩之可言哉?”②在达到尽心知性,与天理合一的境界后,根本就不需知道规矩为何物,却能做到真正的复礼。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