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义与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754
颗粒名称: 1.义与利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129
摘要: 义利之辨是朱子正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利不是“元亨利贞”中的利,而是特指义利之辨中与义相对立的概念。从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来看,从先秦开始,义利之辨就已成为儒家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西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的义利观成为后世儒家义利观的核心思想。朱子则在此基础上综合吸收了孔子和董仲舒的义利观,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学无浅深,并要辨义利”。朱子从儒家的道德规范出发,认为儒者应把分辨义利作为首要的问题。也就是说,能否做到取义舍利是判断一个人可否作为儒者的一个根本标准,重义轻利就是儒家文化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 朱子

内容

义利之辨是朱子正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利不是“元亨利贞”中的利,而是特指义利之辨中与义相对立的概念。从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来看,从先秦开始,义利之辨就已成为儒家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孔子把“义”和“利”作为两个对立的概念,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西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义者,心之养也”(《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董仲舒的义利观成为后世儒家义利观的核心思想。朱子则在此基础上综合吸收了孔子和董仲舒的义利观,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③“学无浅深,并要辨义利”④。朱子从儒家的道德规范出发,认为儒者应把分辨义利作为首要的问题。也就是说,能否做到取义舍利是判断一个人可否作为儒者的一个根本标准,重义轻利就是儒家文化的本质要求。
  朱子从天理人欲、公义私利、善恶这三个方面对义利之辨进行了论证。
  朱子从天理人欲的角度指出: 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① 仁义礼智,皆理也。② 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③ 朱子把义归为天理,认为义是天下正道,是君子行事的道德规范。
  小人之心,只晓会得那利害;君子之心,只晓会得那义理。……君子只知得个当做与不当做,当做处便是合当如此。小人则只计较利害, 如此则利,如此则害。君子则更不顾利害,只看天理当如何。④ 也就是说,义在道德上起引导作用,君子行义就是遵循天理做正义的事。对于人欲之私的“利”,朱子指出: 君子只理会义,下一截利处更不理会。小人只理会下一截利,更不理会上一截义。盖是君子之心虚明洞彻,见得义分明。小人只管计较利,虽丝毫底利,也自理会得。⑤ 这是说,“利”是人欲,小人做事置天理于不顾,皆从人欲出发,凡事计较利害得失。小人纵欲违背天理,是不义的行为。
  从公义私利的角度来看,“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只有一个公私,天下只有一个邪正。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⑥在朱子看来,义是公义,利是私利。君子行义以天下正道而处之,是正义之道。而小人行事只从自己的私利出发,事事计较自己的得失。
  从人性善恶的角度来看,“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⑦“盖小人于利,他见这一物,便思量做一物事用他,计较精密;更有非君子所能知者。缘是他气禀中自元有许多鏖糟恶浊底物,所以才见那物事便出来应他。这一个穿孔,便对那个穿孔。君子之于义,亦如此”①。朱子认为仁义礼智之性为天理之善,而小人的利欲是恶。小人在其“气禀”之中带有恶浊之物,就导致了“人欲之私”的产生。君子求道,小人逐利,利就带有恶属性。
  通过这样的逻辑论证,朱子对义、利与天理人欲和善恶的关系进行了归类。在逻辑链条上,从仁义礼智是性,到性是天理,是公义,是善。与之相对应的是,从利是人欲,到人欲是私利,是恶。朱子从形而上的角度对这些道德范畴进行梳理,使得其正义思想的内涵更为明晰。
  同时,朱子还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论述了正义之道。
  予窃闻之,古圣贤之言治,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 盖天下万事本于一心,而仁者,此心之存之谓也。此心既存,乃克有制。而义者,此心之制之谓也。诚使是说著明于天下,则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人人得其本心以制万事,无一不合宜者。……利虽近,其为害也必远。② 朱子认为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如果每个人都能以义行事,不贪图不当之利,国家必能长治久安。若统治者不以仁义行事,一味逐利,只能暂时得利,但其所带来的危害却是长久的。因此,治理国家要行正义之道,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稳定。
  通过对义和利的分析,朱子着重阐发了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种重义轻利的思想作为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清明、国家的安定息息相关。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