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求仁之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744
颗粒名称: (三)求仁之方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123-125
摘要: 本文内容包括1.以克己复礼求仁,2.以爱求仁,3.以敬求仁。
关键词: 朱子 哲学 仁之方

内容

朱子说:“孔门之学,所以必以求仁为先。盖此是万理之原,万事之本。”④但是,朱子也指出,伊川说仁时,曾将圣贤所言仁处类聚起来看,但是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朱子认为,古人言语,可能各随所说见意,那边自如彼说,这边自如此说,因此,要这样一来比并不可取。所以,他一再强调,求仁需要付诸实践来消除人身上存在的不合仁的形态,并且用功愈深厚,与仁体就愈接近。强调“仁”与具体的人之间的关联,如“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细看此语,却是‘人’里面带着‘仁’字过来”。朱子以爱言仁,上基于天地生物之心,使学者免于虚静。
  1.以克己复礼求仁朱子在《仁说》中论证了天地生物之心落到人生界则为人心之仁。人心之仁,无所不备,体而存之,是一切正义美好的源头,也是公平正义的根本。但是,个体生命在追求美好幸福的同时,也必须考虑世上其他复杂之个体生命,遵循克己复礼的求仁之方,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成就整体的仁爱社会。他说: 圣人告人,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之类,无非言仁。若见得时,则何处不是全体?何尝见有半体底仁!但“克己复礼”一句,却尤亲切。① 从朱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仁者必先克己,克己则公,公则仁,仁则爱矣。只有践行克己复礼,循必然之理,做当作之事,居处恭,执事敬,此心才是爱人利物之心,才是真正的仁心。
  2.以爱求仁在仁与爱的关系上,朱子主张仁与爱是体用关系,是未发已发关系,并强调了爱不是仁,爱之理才是仁。如果单说仁而不知有爱,操存涵养之功就会被忽略,仁之学说也会成为空中楼阁而无法捉摸,因此,在求仁中不可离了爱来说仁。朱子说: 以爱论仁,犹升高自下,尚可因此附近推求,庶其得之。② 仁主于爱,而爱莫切于事亲;义主于敬,而敬莫先于从兄。故仁义之道,其用至广,而其实不越于事亲、从兄之间。盖良心之发,最为切近而精实者。有子以孝弟为为仁之本,其意亦犹此也。③ 朱子十分强调“爱”在“仁说”中的重要性,但是,他觉得“爱”必须从最亲的人开始,自亲亲而仁民,自仁民而爱物。因此,这样一种“爱”实际上是一种有等级和差异的爱。在当时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特定社会环境下,这种“仁爱”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3.以敬求仁 “敬”的理论也是把握朱子仁说的关键。朱子说:“别纸所论敬为求仁之要,此论甚善。”由于“仁”的境界本身就是一个意义世界或审美世界,人们向往它、敬畏它,因此,以“敬”求“仁”既是一种境界,也是求“仁”的功夫,是境界与功夫的融合体。只有对天理专注纯一,在个人的德性修养方面才不会存在丝毫的放纵与懈怠,最后才能达到人生理想的“仁”的境界。
  同时,朱子也特别注重“知敬双进”之功夫,强调“人能存得敬,则吾心湛然,天理粲然,无一分着力处,亦无一分不着力处”①。这样通过“敬”的修行使人心可以更接近于天理,接近于仁。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