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2.仁之外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740
颗粒名称:
2.仁之外延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121-123
摘要:
本文内容包括(1)仁与四德,(2)仁与知觉,(3)仁与公。
关键词:
朱子
仁
哲学
内容
(1)仁与四德四德即仁、义、礼、智之说,发端于孟子。再经后世儒者不断演绎而成为人性所必修的道德内容。朱子认为:“大抵仁字,专言之,则混然而难名。必以仁义礼智四者兼举而并观,则其意味情状,互相形比,乃为易见。”也就是说,仁须与义礼智四者并重看待,才能互相比衬,仁之本体才易于显示出来。而朱子在他的仁论中也多次提到仁义礼智四者,如“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③“元亨利贞,仁义礼智,金木水火,春夏秋冬,将这四个只管涵泳玩味,尽好”④,等等。在对这四者关系的界定上,朱子发展伊川的思想,指出“仁包四德”之语。他说: 仁义虽对立而成两,然仁实贯通乎四者之中……故仁者,仁之本体;礼者,仁之节文;义者,仁之断制;智者,仁之分别。⑤ 仁打一动,便是义礼智信当来。……且如几,性、情而今只略略动着,便有三个物事在那里,其实只是一个物。⑥ 问:“仁何以能包四者?”曰:“人只是这一个心,就里面分为四者。
且以恻隐论之:本只是这恻隐,遇当辞逊则为辞逊,不安处便为羞恶, 分别处便为是非。若无一个动底醒底在里面,便也不知羞恶,不知辞逊,不知是非。”① 仁只是此心打一动,义礼智诸德皆从此出。在揭示“仁包四德”之义的同时,陈来也指出:“四德都出于仁,是仁的由始至终的不同阶段。于是,仁义礼智作为人事之当然,与元亨利贞作为天德之自然,成为完全同构的东西。”② (2)仁与知觉在仁说之辩中,知觉言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朱子认为不能将仁与知觉混为一谈。
朱子答张栻书云:“仁本吾心之德,又将谁使知之而觉之耶?若据《孟子》本文,则程子释之已详矣。曰:‘知是知此事,觉是觉此理’,意已分明,不必更求玄妙。……上蔡所谓知觉,正谓知寒暖饱饥之类……此亦只是智之发用处,但惟仁者为能兼之,故谓仁者心有知觉则可,谓心有知觉谓之仁则不可。……若曰心有知觉谓之仁,则仁之所以得名,初不为此也。”③ “唤着便应,抉着便痛”的知觉其实只是“心之流注在血气上底”,并不能称之为仁。“须是分毫不差,方能全得此心之德”,这才是真正的仁。另外,朱子还认为知觉不可言仁,不仅因为知觉属于“智”,而且还因为知觉属于“用”,“仁是爱之体,觉是智之用”,仁与觉在概念上和意义的层次上都不相同。但仁不排斥智与觉,而且可以包括“智”与“知觉”。
(3)仁与公作为代表社会群体的道德准则,“仁”的思想中包含着公的原则。但一些学者直接把公与仁等同起来,并认为二者是相行相生的,这种观点受到朱子的质疑。朱子说:公不可与仁比并看。公只是无私,才无私,这仁便流行。① 公却是仁发处。无公,则仁行不得。② 公是爱底道理,公是仁底道理。故公则仁,仁则爱。③ 朱子指出,“仁”是先于“公”而存在的,不能简单地将二者等同起来。前者内涵深厚广博,作为“爱之理”而上升到本体的高度。而“公”则只是与“私”相对,无私才是“公”的伦理范畴存在形式。而“仁”作为一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本有之理”,是一种客观存在。“公”更多意义上,是在存在仁的前提下人心去掉私欲而获得的后天心理体验。明确“公”与“仁”的区别,世人才能更好地克尽私欲,求得仁体,实现一个仁爱型的理想社会。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