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仁之内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737
颗粒名称: 1.仁之内涵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118-121
摘要: 本文内容包括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关键词: 朱子 内涵

内容

(1)仁者——天地生物之心钱穆先生认为:“自孔孟以下,儒家言仁,皆指人生界,言人心、人事,朱子乃以言宇宙界。”①其实,在程颐的思想中早已提出:“仁者,天地生物之性。”朱子则完善程颐这一理论,指出:“仁者,天地生物之心。”②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心比性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这里的“天地生物之心”更侧重于一种本原,也即存在与价值的终极根源。天地之所以能生养万物,就是因为天地有生养万物之心,万事万物便是这天地生养之心化生显示的结果。朱子说:“天地以生物为心,天包着地,别无所作为,只是生物而已。”③“要识仁之意思,是一个浑然温和之气,其气则天地阳春之气,其理则天地生物之心。”④但是,形而上的理无迹可寻,朱子于是又以气释“仁”,指出“仁是天地之生气”。其基本特征是“生”。为了更好地说明,他以“春气”喻“仁”,证明宇宙只是浑沦一个生。朱子说: 生底意思是仁。⑤ 仁是个生底意思,如四时之有春。彼其长于夏,遂于秋,成于冬, 虽各具气候,然春生之气皆通贯于其中。仁便有个动而善之意。⑥ 天地生这物时便有个仁,它只知生而已。⑦ 万物生时,此心非不见也。但天地之心悉已布散从杂,无非此理呈露,倒多了难见。若会看者,能于此观之,则所见无非天地之心矣。⑧ 天地万物生生不息,既是生的体现,也是仁的体现。朱子以“生”说“仁”,实是说明万物的生气、生理本身就是天地仁爱和至善的体现。朱子又说:“人物得此心以为心。”至此,朱子将仁又落实到人生界,自然主义的“生”与伦理意义上的“仁”在根源上达到了有机统一,在天理的高度上保证了行仁践义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使仁不再是基于内心情感体验的道德践履,而成为普遍的宇宙法则。朱子以天地生物之心来命仁,是为了突出仁是天道之元,是万物资始之端,是能发用的本体。因此,它可以作为存在与价值的终极源头,社会生存之“至善”方有着实处。朱子本体论的仁说实为一个价值混乱与精神迷失的社会重建起了儒家的理想与信仰。
  (2)仁者——心之德,爱之理天地生物之心的仁赋予人则为人之性。天与人、心与理皆从此仁字上合一。因此,朱子认为仁最终还是要落脚到人的真诚坦恻之心上,发用为心的种种现实活动,展开于人的现实情感活动之中。在论及仁与心的关系时,朱子与张栻展开了一番争论。张栻认为:“仁,人心也,率性立命,知天下而宰万物者也。”①他主张“仁”就是人心,是“率性立命,知天下而宰万物者”,这与其坚持的心为宇宙本体的思想吻合。朱子则不然,他认为“心”与“仁”的关系就譬如水与冷、火与热的关系一样,仁只能算是心的固有属性,而不能简单地将心看作是仁。那么,在伦理现实的层面上,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朱子为仁下了一个定义——“爱非仁,爱之理是仁;心非仁,心之德是仁”②。朱子还说: 仁之为性,爱之理也。③ 仁只是爱底道理,此所以为“心之德”。④ 仁是心之德。这里的德是得之于心的“德”。朱子十分重视内心觉悟的重要性,深知人内化的重要性。在一个人德盛仁熟的情况下,从内心知觉到外在立身之本都会依“仁”行事,从而能“得”天道的体用之全,体会“仁”的真意。
  如果说“心之德”是将仁作为体验的对象,那么“爱之理”则是把仁作为分析的对象。“心之德”主要只是人们去体验仁之境界,感受仁之气象,而“爱之理”则重在剖析仁的名义,揭示仁的本质。朱子说:“仁之为性,爱之理也。”仁的理论见之于实用,则事亲从兄、仁民爱物,都是其中之事。朱子将仁理解为爱的道理和根据以及主体的道德本质,仁与爱或恻隐等道德情感的关系由此也成了体与用的关系。“盖仁,性也,性只是理而已。爱是情,情则发于用。性者指其未发,故曰‘仁者爱之理’。情之已发,故曰‘爱者仁之用’。”①朱子又形象地将这种关系比喻为根与苗的关系:“仁者爱之理,理是根,爱是苗。……不可便唤苗做根。然而这个苗,却定是从那根上来。”② “心之德,爱之理”的提出,标志着儒家仁学完成理学化的转变与超越,使儒家在体与用的层面上、所以然与所当然的层面上都得到系统性的呈现。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