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朱子善恶观的三重内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729
颗粒名称: (二)朱子善恶观的三重内涵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112-115
摘要: 本文内容包括1.宇宙本体论角度的善恶观,2.心性伦理角度的善恶观,3.朱子善恶观与教化哲学。
关键词: 朱子 善恶观 三重内涵

内容

1.宇宙本体论角度的善恶观朱子从宇宙本体论的角度出发,注重对善恶自身问题的探求。朱子善恶观不仅以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善恶观为思想土壤,更在周敦颐、二程等人关于善恶本体论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理学善恶观。朱子的理学善恶观详细地探讨了善恶的来源、理气的辩证关系、善与恶的关系等,这些都是通过宇宙本体论角度的思考而形成的善恶观体系。
  在善恶的来源上,朱子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体,世界万物都由“太极”而生,“太极”是无限的、永恒的、绝对的。 “太极只是个一而无对者”①,是绝对的纯然至善之本体,动静而两仪分,变合而五行具,继而宇宙之间人物生生,变化无穷。总体上看朱子的宇宙生成过程是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万物。朱子又将宇宙的最高本体表述为“理”,是先于一切事物的最高存在,从中产生阴阳二气变化而化生天地万物。本源之善乃是纯然至善不与恶对,及至有恶生出乃与善相对。理乃宇宙纯然至善之最高本体,是无对者。从纯然至善之理,及到阴阳五行处产生了气。理无有不善,然气有清浊。恶并非生而有之,乃善之亏欠处。天下善恶皆天理,恶者本非恶,造化天理中直接禀得的皆为善,但或过或不及便成了恶。
  在善与恶的相互关系上,不论从宇宙本体论的角度还是从心性伦理角度都是存在的,朱子侧重从宇宙本体论角度来看善与恶的关系,且先言明理与气的关系。善恶皆因天理而起,理乃是至善无对之本体,善乃先天存在理中,从天理中直接禀得的都为善。善恶之起皆由理,理是万物统一源头,即至善之本体。恶在善之后由于有所偏差产生出恶来,并与善相对。在善与恶时间先后问题上,朱子认为是善在先恶在后。理是浑然至善的先在,未尝有恶。善乃先天存在于理之中,恶必是后于善而产生。在善恶宾主问题上,善恶各自生成后善管不住恶,相对而存在于事物中,善恶平衡,势均力敌,无宾主重轻之分,这也是事物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因此说气强理弱,理拗不过气就是这个道理。朱子说:“本然之性,固浑然至善,不与恶对”②,本然之性可谓是天道之善,如此天道必是至善无恶的。
  2.心性伦理角度的善恶观朱子善恶观与人心、人性和社会道德及其准则密切相关,与中国传统善恶思想一样也从社会伦理角度来讨论善恶观。虽言心性之善恶,然此“心性”并不同于朱子心性论哲学之“心性”,是侧重从与人心、人性和社会伦理道德相关的角度探求善恶。朱子的善恶哲学除了系统地围绕宇宙本体论展开对善恶本身的讨论外,对心性伦理角度的善恶也有丰富的阐述。气质之说起于张载与二程,二程亦在周敦颐的太极、阴阳、五行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①的学说,以此弥补了前人对性之善恶思想论述的不足。朱子承袭并发展程子“性气两分”的思想,更明确提出了“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的说法,对其理论进行了完备的论述。
  朱子认为天命之性是善的,体现在事物中无差别,而万物之不同由于气质之性。朱子说:“性与气皆出于天。性只是理,气则已属于形象。性之善,各人所同,气便有不齐处。”②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都是来源于天,就像理气的关系一样,天命之性是本质的体现,本质的善都是相同的。气质之性就属于事物各自形象显现,就像气各有不齐备的,所以表现各异。如禀得气清明者,这理只在其中,禀得气昏浊者,这理亦只在其中,只是被浑浊之气遮蔽了。在善恶问题上,朱子坚定性气兼论,方是完备的认识。由此引出“气禀”的说法,明确地解释了恶的来源。
  朱子论人心善恶以横渠“心统性情”之说最妥,根据陈淳解释,这是心之有善恶之分的原因。但陈淳引入气来说明心的具体状态,“心之动,是乘气而动”③。心之中有理气兼附其上,心乘气而动,理在其中全是善的,气亦在其中,并非全然为善的,心才动便容易发到不善去。“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④天理、人欲在几微之间,同出于一个心,但二者谁为主导决定了此心之善恶。性是善的,情则有善有不善,流于不善,即受物欲的引诱与蒙蔽。本体的心,是天理的显现,叫作道心;人心可善可不善,流于不善,即是人欲。人为学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心服从道心。
  3.朱子善恶观与教化哲学朱子在其善恶观的理论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化思想体系。朱子的善恶观为其教化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是朱子教化思想形成的哲学基础。朱子善恶理论与其教化思想的相互渗透,各成体系又彼此联系。朱子在他的善恶观中论述了教化成善的可能性,而其整个教化思想理论体系又是围绕着对“至善”的追求而展开的。
  朱子善恶观认为宇宙本源之太极乃是至善无恶的,至善乃是世界本源的存在状态,这为教化实践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在教化过程中,朱子认为人有辨别善恶,择善而从的能力。所谓“人皆可为尧舜”,人能够通过提高自身的修养而达到至善的圣人之境,在这一点认识上,朱子善恶观为其教化哲学提供了主观的能动因素。尤其体现在朱子的格物致知理论上。同时,教化在求善求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追求“至善”的理想目标提供了系统且明确的方法论,如致知力行、变化气禀等,都是其教化理论在求善过程中具体方法论的体现。通过教化使人辨别善恶,识得至善以及求善的途径。“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①从为学实践方面来说,教化的目的就在于教育引导人扬善去恶,存养善性,求圣求贤。从性理方面的哲学理论来说,教化就是要通过个人的修养变化气质,克服气质之性带来的不善因素,恢复天命之性的本然至善。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