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经以求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720
颗粒名称: (三)通经以求理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107-108
摘要: 朱子重训诂注疏,以传注解经,修正宋儒轻视注疏,凭己意解经,而缺乏依据的流弊,其目的是为了通经。其所谓理,指新儒学的天理。就朱子通经是为了求理而言,与文人之解经、禅者之解经区别开来。把苏轼等人的解经排除在儒者解经的范围之外,属文人解经;而张九成之解经,则流于禅学。在朱子看来,虽同为解经,但解经的目的有所不同,新儒学学者以天理解经与文人解经、禅者解经是格格不入、相互区别的。在训解、通经、得理三者关系上,朱子提出训解是为了通经,通经是为了得理,最终以得理为目的的治经学指导思想。可见朱子是把训解和通经作为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得理。这充分体现了朱子在中国经学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朱熹 经学 通经

内容

朱子重训诂注疏,以传注解经,修正宋儒轻视注疏,凭己意解经,而缺乏依据的流弊,其目的是为了通经。而通经的目的是为了求理。其所谓理,指新儒学的天理。就朱子通经是为了求理而言,与文人之解经、禅者之解经区别开来。他说:“后世之解经者有三:(一)儒者之经;(一)文人之经,东坡、陈少南辈是也;(一)禅者之经,张子韶辈是也。”①把苏轼等人的解经排除在儒者解经的范围之外,属文人解经;而张九成之解经,则流于禅学。在朱子看来,虽同为解经,但解经的目的有所不同,新儒学学者以天理解经与文人解经、禅者解经是格格不入、相互区别的。
  在训解、通经、得理三者关系上,朱子提出训解是为了通经,通经是为了得理,最终以得理为目的的治经学指导思想。他说:“经之有解,所以通经。经既通,自无事于解,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②强调治经的目的乃在于“借经以通乎理”,也就是为了得理而通经。得理必须以通经为前提,而通经则须以训解为前提。虽然训解是为了通经,但经通以后则可不必去训解;虽然通经是为了得理,但理得之后则可不必再理会经。可见朱子是把训解和通经作为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得理。虽然如此,但理的求得,必须建立在通经的基础上,通经以求理,不如此则理不得;而通经又须建立在训解经文的基础上,通过对经文传注的训诂疏释以解经。这即是朱子经学之训解、通经、求理三者的逻辑关系。显而易见,朱子最终以得理作为治经学的目的,这不仅与他所说的文人之解经、禅者之解经区别开来,而且与经学史上的汉学的治经宗旨有异。尽管在重视训诂考证及辨伪上,朱子与汉学家及清代考据学家有相通之处,但在治经学的目的上,却有着基本的区别。同时,就朱子重视训诂辨伪而言,又是对宋学重义理轻考据学风所产生流弊的修正,开明清考据学之先风,预示着经学发展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朱子在中国经学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朱子作为一代经学大师,提出以“四书”学为基础,以义理解经;经传相分,直求经文之本义;重训诂辨伪等思想,不仅集宋学之大成,而且对汉学也有所吸取。其经学思想作为他整个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