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心统性情”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680
颗粒名称:
(三)“心统性情”论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71-75
摘要:
“心统性情”思想是朱子心性之学的纲领和核心。朱子以其心论、性论及性情关系说为基础,总结和吸取前人的思维成果,与同时代的学者相互交流,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心统性情”说,对心性理论和心与性情的关系作了深入的论述,提出了精辟而系统的见解。
关键词:
朱熹
理学
心统性情
内容
“心统性情”思想是朱子心性之学的纲领和核心。朱子以其心论、性论及性情关系说为基础,总结和吸取前人的思维成果,与同时代的学者相互交流,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心统性情”说,对心性理论和心与性情的关系作了深入的论述,提出了精辟而系统的见解。
朱子在心性理论上,倡心性二元说,既重视心性的密切联系,又注重心性的区别。朱子的“心统性情”论自成体系,别具特色,充分体现了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特点,在宋明理学及其心性论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心兼动静、体用、未发已发朱子“心统性情”思想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心兼性情,二是心主宰性情。心兼性情是对心兼动静、体用、已发未发的综合与概括,并以其为基本内容。心兼性情是指心兼性的静、体、未发,兼情的动、用、已发,心兼有性、情两个方面,把性情各自的属性都涵摄于心中。所谓兼,指把性、情都包括在心之中。
(1)心兼动静朱子认为,心兼动静,贯通于动静两端之中,即“一心之中自有动静,静者性也,动者情也”①。又认为动与静是相互联系的,“心体固本静,然亦不能不动”②。当心未感物时,它为静,然亦不能执着于静的一面,而看不到心动的一面,“以不动为心,则又非矣”③。心静,寂然不动;心动,感而遂通。心感物而动,动是心体的作用与表现。“心则贯乎动静而无不在焉。”④进而朱子强调要在静时存心、养心,在动时察心、识心,把静与动、存养与察识结合起来。他说:“心固不可不识,然静而有以存之,动而有以察之,则其体用亦昭然矣。”①以静为心之体,以动为心之用,这就把动静与体用结合起来。
(2)心兼体用朱子指出:“心兼体用而言。性是心之理,情是心之用。”②心之理即指心之体。以性为心之体,以情为心之用,心兼体用而有之。“性者,理也。性是体,情是用。性情皆出于心,故心能统之。”③在体用问题上,心统性情便是心兼体用。朱子认为,心兼体用是在分别体用的前提下来兼体用,体用的区别是确定的,这就是性体情用,不能笼统地性情不分。
(3)心兼未发已发朱子指出:“未发只是思虑事物之未接时,于此便可见性之体段,故可谓之中而不可谓之性也;发而中节,是思虑事物已交之际,皆得其理,故可谓之和而不可谓之心。心则通贯乎已发未发之间,乃大易生生流行,一动一静之全体也。”④所谓未发,指思虑未萌时心的状态;所谓已发,指思虑已萌发时心的状态。未发已发是心体流行一静一动两个不同的阶段。可见,心之未发与心之体、心之静相联系;心之已发与心之用、心之动相沟通,心兼体用与心兼未发已发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心具有未发、已发两种状态,即指心兼未发已发。
需要指出,心之未发时可见性之体,性具于心,但心不等同于性;心之已发时可见情之著,情通于心,但心不等同于情。虽然心贯通于未发之性和已发之情,但心与性、情有各自不同的含义和规定性,彼此不能相混。
2.心主宰性情心主宰性情是朱子“心统性情”说的重要内容,“问:‘心统性情,统如何?’曰:‘统是主宰,如统百万军。'”⑤心对性情的主宰是指心统御管摄性情,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心主宰性,二是心主宰情。即指人的理智之心对于人的本性和人的情感的把握与控制。一方面,当心为未发,性存于心时,就要以心来主宰性。他说:“未感物时,若无主宰,则亦不能安其静,只此便自昏了天性。”①认为虽然天性本善,如不加以主敬涵养,也会受到干扰而丧失本性。这时的心主宰性是指主于存养,即主于存心养心。他说:“未发之前是敬也,固已主乎存养之实。……人自有未发时,此处便合存养。”②所谓存养,指平时的道德修养工夫,朱子认为这是保持善性的根本。
另一方面,当心为已发,性表现为情时,亦要以心来主宰情,使情符合性善的原则。他说:“心宰则情得正,率乎性之常而不可以欲言矣,心不宰则情流而陷溺其性,专为人欲矣。”③此时的心主宰情是指主于省察,即察识其心。他说:“已发之际是敬也,又常行于省察之间。”④所谓省察,指遇事时察识其心以按道德原则办事,使情不离性善的轨道。朱子主张把未发已发、存养与省察结合起来,即通过心的主宰,把性与情统一起来。他说:“未发已发,只是一件工夫,无时不涵养,无时不省察耳。”⑤强调心主宰性情两端,把平时的道德修养与遇事按道德原则办事互相沟通,使之均不离心的统御。
以上可见,朱子心主宰性情的思想主要涉及伦理学的问题,并强调发挥理智之心的主观能动性,以认识和保持内在的道德理性,而不涉及本体论问题,心的主宰并不是从本体论意义上说的。
3.心性的联系与区别心性关系问题是朱子“心统性情”论阐述的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朱子既肯定心性的联系,又强调二者的区别,主心性二元说,认为心性有别,不是一物,否定道德理性与主体直接同一,心性各自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具有独立性而不可混同。朱子反对把主体本体化和把道德理性主体化的心性同一的倾向,强调与主体相连的道德理性超越主、客体之上。这一方面是为了给儒家伦理提供本体论的哲学依据,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批佛,以心性二元来否定佛教的心性一元。
(1)心性的联系朱子强调心性双方的联系,他说:“心与性如何分别?……此两个说着一个,则一个随到,元不可相离,亦自难与分别。舍心则无以见性,舍性又无以见心。”①认为心性不可分离,双方缺一不可。指出心性相通,“心只是一个性,性只是有个仁义礼智”②。反对把二者的区别看得太重,使心性互相脱离而各不相干。他说:“但论心与性字,似分别得太重了,有直以为二物而各在一处之病。要知仁义之心四字便具心性之理,只此心之仁义即是性之所为也。”③指出论心之仁义便是性,论仁义之性便具于心中。由于在朱子“心统性情”的思想里,性是心之体,所以他主张把心性问题与“心统性情”联系起来看,“但亦须更以‘心统性情’一句参看,便见此心体用之全”④。朱子把心性的联系作了形象的比喻:心有如皮子,性有如馅子,性具于心中,就像馅子包在皮子里一样,不可分离。他说:“心以性为体,心将性做馅子模样。”⑤说明性是心之体,内在于心中,心是性存在的居所。
(2)心性的区别朱子认为心性二分,存在着区别,不可视为一物。心性的区别表现在,心是虚灵之物,性是实体;心有知觉,性无知觉。他说:“心与性自有分别。灵底是心,实底是性。灵便是那知觉底。”⑥在回答“灵处是心,抑是性?”的问题时,他说:“灵处只是心,不是性,性只是理。”⑦明确否定性有虚灵知觉和意识,把主观认知功能单独归之于心,主张把有知觉的主体虚灵之心与无知觉的实有之性区别开来。
心性的区别还表现在,性以仁义礼智为内容,从本质上讲,性为善;而“心是动底物事,自然有善恶”①。朱子指出“心有善恶,性无不善”②。由于心有善有恶,所以须以道心主宰人心,才能去恶从善。此外,心为主宰,性被心管摄,也是心性之别的表现。
在心与性的关系上,朱子既看到二者的联系,又强调二者的区别,认为心性“不可无分别,亦不可太说开成两个”③。由于朱子以性为理,其心性关系与心理关系有类似之处。
朱子在继承吸取、批判改造前人思想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以“心统性情”思想为纲领的心性论,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见解,充分体现了朱子哲学的特点,把中国哲学心性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