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性必兼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679
颗粒名称: 4.性必兼气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69-70
摘要: 在性气关系上,朱子主张性气兼言方备,同时也指出性气不相夹杂,并提出天命之性寓于气质之中的思想,对宋代理学的性气论作了总结。
关键词: 朱熹 理学 性气兼言

内容

在性气关系上,朱子主张性气兼言方备,同时也指出性气不相夹杂,并提出天命之性寓于气质之中的思想,对宋代理学的性气论作了总结。
  朱子指出: “性气二字,兼言方备。孟子言性不及气,韩子言气不及性。”④这是对二程性气关系说的继承和发挥。朱子对二程的性气关系说倍加赞赏,他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所以发明千古圣贤未尽之意,甚为有功。大抵此理有未分晓处,秦汉以来传记所载,只是说梦。韩退之略近似。千有余年,得程先生兄弟出来,此理益明。”⑤指出孟子论性专言性善而不及气,韩愈讲性三品之说,只是讲气而未论及性,他们都没有把性气二者结合起来,所以不是缺了下面一截而未备,就是不知性善之本而不明。
  朱子强调,人是性气结合的产物,“人之有生,性与气合而已。”⑥所以性必兼气,气必兼性,性气双方缺一不可。但在性气相兼的基础上,朱子又强调性气二者不能相杂,它们各有其质的不同。他说:“气自气,性自性,亦自不相夹杂。”①朱子既兼言性气,又注意性气相分,其目的是为了论证善恶的不同来源,避免把恶归于性,同时强调变化气质,通过道德修养,纠正气质的偏差,以复性善之本。由此可见以朱子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对道德修养功夫十分重视,其性气关系理论最终是为道德修养作论证的。
  “天命之性,非气质则无所寓”。与兼言性气相联系,朱子在吸取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相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天命之性寓于气质之中的观点。认为天命之性只是理,气质之性则是理与气杂而言之,但天命之性离开了气质则无安顿处;反之,气质之性出自于天命之性,离开了天命之性,气质之性便无归宿,最终以本然之性即天理来统一气质之性。他说:“气不可谓之性命,但性命因此而立耳,故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非以气为性命也。”②朱子指出,气虽然不是性命,但“天命之性,非气质则无所寓”③,认为天命之性寓于气质之中。实际上,朱子所说的天命之性只是一个观念性的抽象的存在,而现实存在着的只有气质之性。因为离开了气禀就没有性,而与气质结合的性被朱子称为是气质之性,即理气结合的性。气质之性因其具有理,故以理为自身存在的根据和善的来源;因其具有气,故气异而万物分殊,并有恶的产生。尽管天命之性只是一个抽象的本体存在,但气质之性却从那里出。朱子哲学的逻辑是具体从抽象出,抽象本体是具体事物存在的根据,这在他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中得到体现。
  就天地之性寓于气质之中,抽象存在于具体之中而言,朱子指出:“气质之性,便只是天地之性,只是这个天地之性却从那里过。”④认为没有具体的气质之性,便无法把握抽象的天地之性,具体即是抽象,气质之性即是天地之性。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