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性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675
颗粒名称:
(二)性论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67-71
摘要:
朱子在继承并发展二程尤其是程颐性论的基础上,扬弃湖湘学派胡宏的性论,提出了性必兼气的思想。其理论体系的完备、思想内容的丰富与同时代少于论性而不讲气的陆九渊心学相比,旨趣各异,是对自孔孟以来儒家人性论的深刻总结的发展。
关键词:
朱熹
哲学
性论
内容
朱子在继承并发展二程尤其是程颐性论的基础上,扬弃湖湘学派胡宏的性论,提出了性必兼气的思想。其理论体系的完备、思想内容的丰富与同时代少于论性而不讲气的陆九渊心学相比,旨趣各异,是对自孔孟以来儒家人性论的深刻总结的发展。
1.“性者万物之原” 在朱子的心性论中,心不是本体范畴,性则是本体范畴。他说:“性者万物之原,而气禀则有清浊,是以有圣愚之异。”①其性是超越气禀之上的本原,万物皆以性为存在的根据。在作为宇宙本体的意义上,性与理具有相同的含义。他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②天地万物得理便为性,性与理相当,为同一层次的本体范畴。朱子哲学的性,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它是超越形体之上的精神实体。他说:“性是形而上者,气是形而下者。形而上者全是天理,形而下者只是那查滓。至于形,又是查滓至浊者也。”③认为性无形体,亦无形影,却是有形之物产生的根源。
2.物物皆有性朱子哲学的性,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亦是具体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属性。这与其理范畴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事物的规律的意义相似。他在回答“性即理”的问题时指出:“物物皆有性,便皆有其理。”④所谓“物物皆有性”,是指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固有的属性和性质,它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本质。火之炎上,水之润下,金从革,木曲直,土稼穑便是五行之物的具体属性。朱子认为,事物的属性是客观的、自然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只能顺应而不能违背它。如果违反事物的自然属性,人为地改变它,以作它用,那是绝无此理。可见,朱子哲学的性和理一样,都具有宇宙本体及具体事物规律、属性双重含义。
朱子看到人与万物之性的差异,指出: “人之所以为人,以其有是性耳。”⑤认为人有仁义道德之性,所以与万物区别开。万物亦各有其性,“物也有这性”⑥,禀气的不同,使物性各异。但万物之性又都以一个共同的本性作为共同存在的根据。这是对二程性本气禀思想的继承。
3.性即天理,未有不善朱子以人伦道德作为性的内涵。他说:“仁义礼智,性之四德也。”①认为仁义道德既是人与庶物区别的内在本质,又是儒家人性论与佛教性论相互区别的原则界限。在人性善恶问题上,由于性的内涵是仁义礼智之天理,所以朱子提出:“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②从本质上讲,性为天理,善而不恶,恶只在性之外存在。他说:“盖性一而已,既曰无有不善,则此性之中无复有恶与善为对,亦不待言而可知矣。”③由此可见,朱子性无有不善的思想于二程中倾向于程颐,而与程颢有别。其求善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与其道心主宰人心的思想相联系,突出了主体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对于保持善性的重要性。
4.性必兼气在性气关系上,朱子主张性气兼言方备,同时也指出性气不相夹杂,并提出天命之性寓于气质之中的思想,对宋代理学的性气论作了总结。
朱子指出: “性气二字,兼言方备。孟子言性不及气,韩子言气不及性。”④这是对二程性气关系说的继承和发挥。朱子对二程的性气关系说倍加赞赏,他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所以发明千古圣贤未尽之意,甚为有功。大抵此理有未分晓处,秦汉以来传记所载,只是说梦。韩退之略近似。千有余年,得程先生兄弟出来,此理益明。”⑤指出孟子论性专言性善而不及气,韩愈讲性三品之说,只是讲气而未论及性,他们都没有把性气二者结合起来,所以不是缺了下面一截而未备,就是不知性善之本而不明。
朱子强调,人是性气结合的产物,“人之有生,性与气合而已。”⑥所以性必兼气,气必兼性,性气双方缺一不可。但在性气相兼的基础上,朱子又强调性气二者不能相杂,它们各有其质的不同。他说:“气自气,性自性,亦自不相夹杂。”①朱子既兼言性气,又注意性气相分,其目的是为了论证善恶的不同来源,避免把恶归于性,同时强调变化气质,通过道德修养,纠正气质的偏差,以复性善之本。由此可见以朱子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对道德修养功夫十分重视,其性气关系理论最终是为道德修养作论证的。
“天命之性,非气质则无所寓”。与兼言性气相联系,朱子在吸取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相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天命之性寓于气质之中的观点。认为天命之性只是理,气质之性则是理与气杂而言之,但天命之性离开了气质则无安顿处;反之,气质之性出自于天命之性,离开了天命之性,气质之性便无归宿,最终以本然之性即天理来统一气质之性。他说:“气不可谓之性命,但性命因此而立耳,故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非以气为性命也。”②朱子指出,气虽然不是性命,但“天命之性,非气质则无所寓”③,认为天命之性寓于气质之中。实际上,朱子所说的天命之性只是一个观念性的抽象的存在,而现实存在着的只有气质之性。因为离开了气禀就没有性,而与气质结合的性被朱子称为是气质之性,即理气结合的性。气质之性因其具有理,故以理为自身存在的根据和善的来源;因其具有气,故气异而万物分殊,并有恶的产生。尽管天命之性只是一个抽象的本体存在,但气质之性却从那里出。朱子哲学的逻辑是具体从抽象出,抽象本体是具体事物存在的根据,这在他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中得到体现。
就天地之性寓于气质之中,抽象存在于具体之中而言,朱子指出:“气质之性,便只是天地之性,只是这个天地之性却从那里过。”④认为没有具体的气质之性,便无法把握抽象的天地之性,具体即是抽象,气质之性即是天地之性。 朱子哲学之性论内容丰富、体系严密,集孔孟以来传统儒学及张载、二程以来宋代新儒学人性理论之大成。它充分体现了时代思潮的特点,对后世理学人性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