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心与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674
颗粒名称: 4.心与气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66-67
摘要: 在朱子以天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逻辑结构中,心的地位十分重要而独特。朱子哲学对心的内涵及属性做出的规定,对心与气关系的论述,反映了朱子心论的特点,表现出理本论哲学与心本论哲学的明显区别。如果从广义的角度讲心学,而不是以心本论来界定心学,或可以朱子对心及心与性、心与理的关系的论述,而将朱子学称之为心学,但至少应对广义角度的朱子心学与特定的陆王心学有所区别。
关键词: 朱熹 哲学 道心人心

内容

朱子哲学的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气从属于理,以理为存在的根据。在心与气的关系上,朱子认为心属气之虚灵,即气中的虚灵部分是构成知觉之心的要素,但心又不完全等同于气,心以理为存在的根据,是理气结合的产物。他说:“心之知觉,又是那气之虚灵底。聪明视听,作为运用,皆是有这知觉。”④指出气之虚灵表现为心之知觉,主体的认知功能和属性源于虚灵之气,虚灵属于气,虚灵的属性即知觉。通过虚灵与知觉,把气与心联系起来。可见,心之知觉离不开气。但朱子所谓的心之知觉不仅是气之虚灵所为,而且知觉还以理为根据,心是理气结合的产物。“问:‘知觉是心之灵固如此,抑气之为邪?曰:‘不专是气,是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气聚成形,理与气合,便能知觉。譬如这烛火,是因得这脂膏,便有许多光焰。’””⑤朱子将心与气的关系比喻为烛火与脂膏的关系,没有脂膏便没有烛火,没有气之虚便没有心之知觉,但由于包括脂膏在内的万物都是以理为本体,是理气结合的产物,那烛火最终也是以理为其存在的根据。
  朱子认为,不仅心之知觉是气之虚灵,而且人心本身的认识功能也由形气与主体发生感应而引起。他说:“人心但以形气所感者而言尔。具形气谓之人,合义理谓之道,有知觉谓之心。”⑥认为心与形气之间具有感应关系,但心不是被动地感应形气,而是可以能动地主宰形气。心对于气的能动作用表现为由道心去主导形气。他说:“由道心,则形气善;不由道心,一付于形气,则为恶。”①指出以道心主宰形气,则为善;听命于形气,不发挥心的主宰作用,则流为恶。在心气关系上,朱子的认识论与伦理学是互相联系的。
  朱子有时把心比喻为阴阳。他说:“性犹太极也,心犹阴阳也。”②在朱子哲学的逻辑结构中,性、太极与理相当,为形而上的本体范畴;阴阳则是与气相当的形而下的范畴。朱子明确表示:“心之理是太极,心之动静是阴阳。”③相对于太极是心之理而言,阴阳是心的动静的表现,即心的存在根据是理,心的表现形式是阴阳,心与理、气均不相脱离。
  朱子哲学心气关系的实质是:心之知觉来自于气之虚灵,但以理为存在的根据。有了知觉之理,理与气合,才产生心之知觉。理不仅是知觉的根据,而且“所觉者,心之理”④,理又被心所认识,成为知觉的对象。
  以上可见,在朱子以天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逻辑结构中,心的地位十分重要而独特。朱子哲学对心的内涵及属性做出的规定,对心与气关系的论述,反映了朱子心论的特点,表现出理本论哲学与心本论哲学的明显区别。如果从广义的角度讲心学,而不是以心本论来界定心学,或可以朱子对心及心与性、心与理的关系的论述,而将朱子学称之为心学,但至少应对广义角度的朱子心学与特定的陆王心学有所区别。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