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670
颗粒名称: (一)心论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64-67
摘要: 朱子哲学的心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兼有善恶的伦理学意义,心作为认知主体,具有认识万物及万物之理的功能和属性。朱子所论及的知觉思虑之心、主宰之心、道心与人心相分合一的心,都是在认识论及伦理学的意义上论心,心并不具有宇宙本体的意义,这不仅是他心论的特点,亦是他整个心性之学的特点。此外,朱子对心与气的关系也作了论述,体现了其心论的特点。
关键词: 朱熹 理学思想 心论

内容

朱子哲学的心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兼有善恶的伦理学意义,心作为认知主体,具有认识万物及万物之理的功能和属性。朱子所论及的知觉思虑之心、主宰之心、道心与人心相分合一的心,都是在认识论及伦理学的意义上论心,心并不具有宇宙本体的意义,这不仅是他心论的特点,亦是他整个心性之学的特点。此外,朱子对心与气的关系也作了论述,体现了其心论的特点。
  1.心为知觉思虑以心为知觉思虑,这是朱子哲学心范畴的基本内涵,表明其心是认知主体之心,具有认识的功能。他说:“有知觉谓之心。”①“心者人之知觉,主于身而应事物者也,”②认为知觉是心的属性,它产生于耳目对外物的视听,从而把知觉视为对外物的反映。
  朱子哲学的心,除有知觉外,还具有思虑的功能。他说:“耳目之官不思……心则能思,而以思为职。”③认为思维功能是心之官独有的,思是一种比知觉更进一步的认识。如果说知觉是认识过程中的初级阶段的话,那么,在知觉基础上就需要进到对理的认识。对理的认识是心之思的职能,朱子以是否能思,把心之官与耳目之官区别开来。
  2.心为主宰这是朱子对心的属性做出的又一规定。他说:“心,主宰之谓也。”①所谓主宰,指管摄、统御。主宰有二义:一是指主于一身而言,二是指主于万事。
  朱子概括说:“心者,人之所以主乎身者也,一而不二者也,为主而不为客者也,命物而不命于物者也。”②所谓主于一身,指心能够统御、支配人身体的各个部位和感觉器官,如耳、目、鼻、舌、身等。所谓心主于万事,指万事万物管摄于心,心主宰物及其变化,而非物主宰心。
  此外,朱子强调心“为主而不为客”,心是主体,与客体相区别,心作用于物,而不被物所管摄,突出了主体的能动性。由此可见,那种认为中国哲学缺乏主客体对立的认识论的观点是缺乏根据的。
  需要指出,朱子哲学以明确的理本论而不是心本论为特征,其心为主宰与理为主宰具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心为主宰限于认识论方面及伦理学问题,而理为主宰则是指整个宇宙的主宰。他说:“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③朱子并以理为主宰的观点批评了佛教只讲心为主宰而不讲天理的心本论思想。指出:“正为不见天理而专认此心以为主宰,故不免流于自私耳。”④这表明朱子是反对脱离天理论而专讲心为主宰的。 3.道心与人心朱子指出,人的知觉之心按其知觉的来源和内容分为两种不同的心。“或问‘人心、道心’之别。曰:‘只是这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⑤所谓道心,指以义理为内容的心,仁义礼智之义理为善,道心亦为善。所谓人心,指原于耳目之欲的心,人生有欲,饥食渴饮, “虽圣人不能无人心”①。故“人心亦不是全不好底”②,而是“可为善,可为不善”③。
  在道心与人心的相互关系上,朱子强调两点:一是道心以人心为基础,二者相互依存,相即不离;二是道心为主,人心听命于道心。朱子虽然提出道心与人心相分的思想,但他仍指出道心、人心并非二心,它们只是一心的两种表现。心与理、欲虽有联系,但亦有区别,故不能把道心直接等同于理,把人心直接等同于欲。
  4.心与气朱子哲学的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气从属于理,以理为存在的根据。在心与气的关系上,朱子认为心属气之虚灵,即气中的虚灵部分是构成知觉之心的要素,但心又不完全等同于气,心以理为存在的根据,是理气结合的产物。他说:“心之知觉,又是那气之虚灵底。聪明视听,作为运用,皆是有这知觉。”④指出气之虚灵表现为心之知觉,主体的认知功能和属性源于虚灵之气,虚灵属于气,虚灵的属性即知觉。通过虚灵与知觉,把气与心联系起来。可见,心之知觉离不开气。但朱子所谓的心之知觉不仅是气之虚灵所为,而且知觉还以理为根据,心是理气结合的产物。“问:‘知觉是心之灵固如此,抑气之为邪?曰:‘不专是气,是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气聚成形,理与气合,便能知觉。譬如这烛火,是因得这脂膏,便有许多光焰。’””⑤朱子将心与气的关系比喻为烛火与脂膏的关系,没有脂膏便没有烛火,没有气之虚便没有心之知觉,但由于包括脂膏在内的万物都是以理为本体,是理气结合的产物,那烛火最终也是以理为其存在的根据。
  朱子认为,不仅心之知觉是气之虚灵,而且人心本身的认识功能也由形气与主体发生感应而引起。他说:“人心但以形气所感者而言尔。具形气谓之人,合义理谓之道,有知觉谓之心。”⑥认为心与形气之间具有感应关系,但心不是被动地感应形气,而是可以能动地主宰形气。心对于气的能动作用表现为由道心去主导形气。他说:“由道心,则形气善;不由道心,一付于形气,则为恶。”①指出以道心主宰形气,则为善;听命于形气,不发挥心的主宰作用,则流为恶。在心气关系上,朱子的认识论与伦理学是互相联系的。
  朱子有时把心比喻为阴阳。他说:“性犹太极也,心犹阴阳也。”②在朱子哲学的逻辑结构中,性、太极与理相当,为形而上的本体范畴;阴阳则是与气相当的形而下的范畴。朱子明确表示:“心之理是太极,心之动静是阴阳。”③相对于太极是心之理而言,阴阳是心的动静的表现,即心的存在根据是理,心的表现形式是阴阳,心与理、气均不相脱离。
  朱子哲学心气关系的实质是:心之知觉来自于气之虚灵,但以理为存在的根据。有了知觉之理,理与气合,才产生心之知觉。理不仅是知觉的根据,而且“所觉者,心之理”④,理又被心所认识,成为知觉的对象。
  以上可见,在朱子以天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逻辑结构中,心的地位十分重要而独特。朱子哲学对心的内涵及属性做出的规定,对心与气关系的论述,反映了朱子心论的特点,表现出理本论哲学与心本论哲学的明显区别。如果从广义的角度讲心学,而不是以心本论来界定心学,或可以朱子对心及心与性、心与理的关系的论述,而将朱子学称之为心学,但至少应对广义角度的朱子心学与特定的陆王心学有所区别。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