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吸取佛、道之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642
颗粒名称: 四 吸取佛、道之学
分类号: B244
页数: 5
页码: 31-35
摘要: 以朱子为代表的朱子学学者,是把佛教和道家、道教的世界图式和主静(净)去欲的思想,糅合在儒家的纲常名教之中,建立起理学的思想体系的。
关键词: 理学 佛教 道教

内容

清人全祖望说:“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入于佛、老。”①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阶段来说,一般把理学看成是儒、佛、道融合的产物。作为理学的一个综合性派别的朱子学,当然也不例外。朱子学不仅是儒学的恢复和发展,而且和佛、道思想亦有深刻的渊源关系。以朱子为代表的朱子学学者,原则上是以佛、道为异端的,但实际上他们的思想也吸取了不少佛教的思维方式和道家、道教的自然发展观。可以说,朱子学是以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为核心、佛教的思辨结构为骨架、道教(道家)的“道生万物”为线索而建立起的理学思想体系。 理气是朱子哲学的基本范畴。朱子在论述这对范畴时,和佛教华严宗、禅宗的理事范畴有许多相似之处。华严宗四祖澄观提出四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理法名界,界即性义,无尽事理,皆因为有同一性,同一于一心。心融万界,便成四法界。禅宗认为,理事不二,真佛如如,理法界是真实的,事法界是虚幻的;理事是互相融通的,理必须体现在事中,但理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每一事物都是理之全体的体现。朱子就是利用佛教的理事思想来论证自己的理气、“理一分殊”的,并注入儒家的道德伦理内容。朱子说: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近而一身之中,远而八荒之外,微而一草一木之众,莫不各具此理。如此四人在坐,各有这个道理,某不用假借于公,公不用求于某,仲思与廷秀亦不用自相假借。然虽各自有一个理,又却同出于一个理尔。如排数器水相似:这盂也是这样水,那盂也是这样水,各各满足,不待求假于外。然打破放里,却也只是个水。此所以可推而无不通也。所以谓格得多后自能贯通者,只为是一理。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到这些道理。濂溪《通书》只是说这一事。① 释氏此论在朱子之前,很显然,是朱子借鉴释氏,而他却说“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到这些道理”,似乎他在这个问题上比释氏高明。唐僧法藏谓:“圆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说其相状耳。”这应该就是朱子的理气关系、理一分殊的思想渊源。
  在南宋时,禅宗重心已由岭南转移至闽、浙、赣一带,极为盛行,不少禅师和朱子等朱子学学者为友。朱子自谓年十五六岁,在崇安五夫里刘子翚处会一僧。与之语,颇觉有要妙处。乃赴试时,用他意思胡说,遂得举。日本学者指出,朱子赴试时,刘子翚搜其行箧,有《大慧语录》一册。有的学者遂以此僧为大慧。①大慧即大慧宗杲禅师(1089—1163),号妙喜,宋徽宗赐“佛日大师”号,宋宣州宁国(今安徽省宣城市)人。他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字禅师,著有《正法眼藏》《宗门武库》《普说》《语录》等。当时他避乱入闽筑庵长乐(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从之者五十余人。
  近人陆云锦在《芝园杂记》中综合说明朱子思想与佛学的关系时认为,朱子的一些用语,如虚灵不昧,出《大智度论》;不可限量,出《华严经》;物我之理,固有之性,心之体用,吾心正而天地之心正,活泼泼的,皆出佛书,等等。由此可见,朱子吸取佛教思想是多方面的。清人童能灵说: 按朱子生平论禅学较之二程、张子尤悉切透,盖以其好早而又久且笃焉,能深知其底蕴也。后世或疑诸大儒未尝亲究禅理之妙,误矣!② 朱子等朱子学学者,正是基于他们所吸取的佛教思想及其思维结构形式,才形成了朱子学思辨性较强的哲学思想体系。他们以“出佛”自居,所不同意的是佛教的逃避现实社会生活的思想,及无君无父违反社会伦理道德纲常的思想。朱子的总观点是:“释言空,儒言实;释言无,儒言有。……释氏虚,吾儒实;释氏二,吾儒一。释氏以事理为不紧要而不理会。”③因此“儒、释之分,只争虚、实而已”④。朱子基于这种空(虚)实、无有观,在儒、释、道三教的相互比较中,以彼启己,取彼补己,或反其意而用之。
  朱子所谓释老之老,包括道家和道教。朱子认为,《老子》是应该很好去学习的。例如,他最爱《老子》第六章《谷神不灭》。朱子说: 谷之虚也,声达焉,则响应之,乃神化之自然也, “是谓玄牝”。
  玄,妙也;牝,是有所受而能生物者也。至妙之理,有生生之意焉,程子所取老氏之说也。⑤ 朱子谓程颐的生生之学得之于老子,是确切而大胆之说,因为程颐本人是禁止学生读老庄之书的。“生生”是程朱理学的基本思想,道家是其来源之一。当然,此命题主要来源于《周易》。
  朱子一生批评道家最严,有时却又和道士为友,而且还自称道士,曾托名“崆峒道士邹?”,撰《周易参同契考异》《阴符经考异》,并作《阴符经注》《参同契注》《调息箴》等。朱子的始祖邾子居住在邾国,邾国后为邹县(今山东省邹城市);?通熹。因此,朱子化名邹诉,即邹县朱熹也。?为融合,《礼记·乐记》中的“天地?合”之后,紧接一句是“阴阳相得”,可见邹?还有哲学的蕴意。《参同契》为东汉道教学者魏伯阳所著,寓意是将《周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参照会同而契合为一,是讲炼丹修生之术的。朱子在《考异》中谓,《参同契》“文章极好”“文意古奥””“为人妄解”等。朱子用《参同契》之纳甲法阐发《易经》义理和其象数学思想。《阴符经》亦称《黄帝阴符经》,意为来自传说中的黄帝,据说是唐朝兵法家李筌在石窟中发现的。朱子在考注中认为,该书是李筌的作品。朱子特别重视《阴符经》中的天地生生万物的理论,把《阴符经》中的思想哲学化。对上述道书在朱子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后来的朱子学者虽然为朱子作种种辩解,但是朱子曾用功和有得于道家、道教学说却是不可否认的。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袭用道家语言,提出“元”是“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其性质是“眇昧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①。道教的这种作为世界本原的“元”,同朱子等理学家的“太极”“理”,应该也是有思想渊源关系的。朱子说的太极、理,与道教所讲的统摄万物的“元”的性质差不多是相同的。理学家的“敬”“静”和“灭人欲”,和道教的“主静去欲”是一脉相承的。朱子等朱子学学者还主管过台州崇道观、华州云台观等,这些道教宫观对朱子学学者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朱子学思想体系中象数学也占有很大的部分。周敦颐的《太极图》、邵雍的《先天图》、朱震的《汉上易卦图》等,都是用道家思想比附《易》,以八卦为基础,掺杂道家的炼丹理论,形成其象数学思想体系。朱子学学者从多方面吸取了象数学的思想,如蔡元定、蔡沉即用邵雍的象数学理论阐发了其理学思想。即使是朱子,也认为朱震的象数学中有合理成分。朱子指出: “互体”,自左氏已言,亦有道理。……王弼破互体,朱子发(即朱震——编者注)用互体。朱子发互体,一卦中自二至五,又自有两卦, 这两卦又伏两卦。林黄中便倒转推成四卦,四卦里又伏四卦。此谓“互体””。① 二程不言“数”,关学派提出不能以“数”名学,而以朱子为代表的朱子学却发扬其合理成分。
  综上所述,以朱子为代表的朱子学学者,是把佛教和道家、道教的世界图式和主静(净)去欲的思想,糅合在儒家的纲常名教之中,建立起理学的思想体系的。

附注

①〔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八十一《西山真氏学案》,第2708页。 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八《大学五·传五章》,第398—399页。 ①参见陈荣捷:《朱子新探索》,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第641—647页。 ②〔清〕童能灵:《朱子为学次第考》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③〔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六《释氏》,第3015页。 ④〔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四《陆氏》,第2915页。 ⑤〔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老氏·老子书》,第2995页。 ①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页。 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七《易三·纲领下》,第1668页。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