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集濂、洛、关之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641
颗粒名称: 三 集濂、洛、关之学
分类号: B244
页数: 4
页码: 28-31
摘要: 闽学的创立者朱子并未承受程颢、杨时一系,他的思想与周敦颐、程颐和张载之学有密切的关系。至朱子乃始推尊周敦颐,奉为理学开山,确认周敦颐之学乃二程所自出。朱子于逝世之前两天,为诸生说《太极图》《西铭》。可见此两书朱子奉以终身,其谆谆之意,大可想见。朱子于北宋理学,汇通周、张、二程三家,使之会归合一。后人称为濂、洛、关、闽,然朱子之理学疆境,实较北宋四家远为开阔,称之为集北宋理学之大成,朱子绝无愧色。朱子于四十岁,确立了已发、未发说,主张存养为未发之前,省察为已发之际。其未发,则为性。理与气,若论其生,则具生。性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心是气之精爽者,能具众理而应万事。
关键词: 理学 北宋 哲学思想

内容

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张载的关学,奠定了北宋理学的基础。周敦颐、程颐主理(太极),程颢主理与心合一,张载主气。闽学的创立者朱子并未承受程颢、杨时一系,他的思想与周敦颐、程颐和张载之学有密切的关系。至朱子乃始推尊周敦颐,奉为理学开山,确认周敦颐之学乃二程所自出。朱子又极盛推张载。二程之于张载,固甚重其《西铭》。朱子于逝世之前两天,为诸生说《太极图》《西铭》。可见此两书朱子奉以终身,其谆谆之意,大可想见。后人言北宋理学,必兼举周、张、二程,然此事论定,实由朱子。朱子于北宋理学,汇通周、张、二程三家,使之会归合一。后人称为濂、洛、关、闽,然朱子之理学疆境,实较北宋四家远为开阔,称之为集北宋理学之大成,朱子绝无愧色。朱子于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中,特尊周敦颐、程颐、张载,所谓朱子集北宋理学(濂、洛、关学)之大成,其中洛学主要是指程颐的思想。
  朱子早年受学于程颢、杨时的再传弟子李侗。到了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朱子四十岁,他在与蔡元定讨论学问时,忽然自疑其言,立即查阅程颐的著作,“未及数行,冻解冰释”①。这时才知道由李侗那里所承受的程颢、杨时一系的学脉乃是自误。他经过进一步努力,强探力索,苦参“中和”,对周敦颐、程颐等人提出的理(太极)或天理的世界观,便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周敦颐、程颐的理学思想,上承儒家经典本旨,由《中庸》《易传》讲论天道诚体,再回归《论语》《孟子》之论仁和心性,最后落脚于《大学》之论格物穷理致知。这是极为符合理性的说教。于是朱子便抛弃了程颢、杨时、罗从彦、李侗一脉相传的“默坐澄心”之教,而认定性即是理,心则周流贯彻、通贯乎未发、已发。从孝宗乾道五年(1169)朱子提出已发、未发说,其后校定周敦颐《太极图》《图说》,至乾道九年(1173),朱子的理学思想便臻至成熟。朱子说: 夫易,变易也,兼指一动一静、已发未发而言之也。太极者,性情之妙也,乃一动一静、未发已发之理也。故曰“易有太极”,言即其动静阖辟而皆有是理也。若以“易”字专指已发为言,是又以心为已发之说也。此固未当,程先生言之明矣。① 在朱子看来,未发时只是涵养,已发之后则用省察。心之未发,性体不动;心之已发,情用发动。朱子于四十岁,确立了已发、未发说,主张存养为未发之前,省察为已发之际。存养于未发之前则可,与善者却于已发之际观之。此说渊源于程颐,亦只阐发李侗之体认未发气象说与张栻之察识端倪说。朱子于撰成《中庸章句》时,主戒慎恐惧于未发,强调存天理之本然;系慎独于已发,强调遏人欲于将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为性。四情虽不皆恶,而情之萌动,不得性之条理,则为恶。存养固不可无,而省察亦不可废。朱子说存养与省察,防遏人欲于未发与将萌。若只言省察不言存养,缺乏深潜纯正。若只言存养不言省察,则无日用工夫,陷于枯禅静坐。心之为物,未发、已发,收敛扩散而无息。故存养与省察须交互媒介。此即存养、省察之辨证论。在未发时只是涵养,已发后则用省察。如此静养动察,分有所属,而敬贯动静,因而必须以居敬为主。省察包括格物致知。知者,认识主体;物者,认识对象。把主客对列,形成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以吾心之知穷事物之理,知其理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此即格物致知。穷至事物之理,就能推进人之知识。朱子说: 尝闻之程夫子之言曰:“涵养须是敬,进学则在致知。”此二言者, 实学者立身进步之要,而二者之功,盖未尝不交相发也。然夫子教人持敬,不过以整衣冠、齐容貌为先;而所谓致知者,又不过读书史、应事物之间,求其理之所在而已。……抑读书之法,要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① “持敬”即“居敬”,也就是尽心。居敬,是无事时敬在心上,集中注意力使心不受外物的干扰;有事时敬在事上,使心处事接物合乎道德伦理标准。这是一种知行并重的修养方法和认识方法。这种方法,是朱子继承程颐的思想,又有所发展。在朱子看来,居敬、致知之极即是穷理。天下事物莫不有理,而理具载于圣贤之书中,存在于事物之内,通过格物就能求其理之所在。
  同时,朱子还吸取了张载关于气的一些内容。朱子认为,张载所说“游气纷扰合而成质”,恰是指阴阳交会言之;“阴阳两端循环不已”,却是指那分开底说。盖阴阳只管混了辟,辟了混。这就是周敦颐所说的“混兮辟兮,其无穷兮”。②朱子根据张载的阴阳“交会”“循环不已””和程颐的“阴阳者道”的思想,建立起理生气、气生万物的思想体系。朱子说: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 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③ 这就是说,任何具体事物的生成,要有理,也要有气。理是事物生成的根据和本质,气是事物生成的材料。
  朱子对张载的《西铭》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著《西铭解》。《西铭》的中心思想是讲“理一分殊”,它说明了人类和万物的等级秩序,提出要博爱万物的泛爱的道德伦理思想。朱子对此极为赞赏。朱子在总结他知南康军(治今江西省庐山市)的经验时反复强调,极口说《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一段。今人为秀才者,便主张秀才;为武官者,便主张武官;为子弟者,便主张子弟。其所陷溺,一至于此!”④朱子根据张载《西铭》“民胞物与”的思想,认为治国治民不能如“为秀才者,便主张秀才”之类的就事论事,必须从人类万有都是天地所生,即《西铭》所谓“乾称父、坤称母””出发,把全宇宙看作是一个大家族,说明每个人的道德义务,爱人如爱同胞手足一样,要爱一切人,从而扩大到视天下无一物非我。这样,就解决了包括社会在内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朱子理学思想之间架,单就与北宋周敦颐、程颐、张载等人之学的继承关系上来说,是把他们的思想综合发展组成一个体系的。朱子把无极与太极、太极与阴阳、理与气、性与情、存养与省察、所当然之则与所以然之故、反省智与悟觉智,皆二者对待依赖而不可废一。这是不一不二、不离不杂之辨证论。其中,理气论,非理生气之生成论。理与气,若论其生,则具生。但论其价值,则理与气犹二元,然理依赖于气,气依赖于理,实非二元。朱子所建立的是一个理气二元不离不杂的思想体系。理是超越而永恒的,气则是实在而具体的。性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性即是理,而爱是情,心统性情。爱、情又都是气。心是气之精爽者,能具众理而应万事。这样,朱子所继承和发展的即是北宋理学的心性情之三分架势。

附注

①〔宋〕朱熹:《朱熹集》卷七十五《中和旧说序》,《朱熹集》第七册,第3950页。 ①〔宋〕朱熹:《朱熹集》卷四十二《答吴晦叔》,《朱熹集》第四册,第1964页。 ①〔宋〕朱熹:《朱熹集》卷五十六《答陈师德》,《朱熹集》第五册,第2851页。 ②参见〔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张子之书一》,第2506—2552页。 ③〔宋〕朱熹:《朱熹集》卷五十八《答黄道夫》,《朱熹集》第五册,第2947页。 ④〔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六《朱子三·外任》,第2640页。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