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政治和学术中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631
颗粒名称: 四 政治和学术中心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14-16
摘要: 朱子生活的南宋王朝,其统治范围被压缩到淮河以南,仅保有北宋的半壁江山。因为战乱,北方大批汉族爱国知识分子南迁至闽、浙一带。当时,朱子生活的闽北地区,离南宋临时首都临安较近,汇聚了大批知识分子,此地成为议论朝政、学术研究的中心。他们十分关心民族、国家的存亡问题,常聚会议论时事,撰写奏疏,向朝廷和地方官府提出积极的建议。② 朱子在崇安之南的武夷山筑武夷精舍,和友徒深究学术和讲学。朱子等人教研的宗旨是:“惟诸君子相与坚守而力持之,使义理有以博其心,规矩有以约其外。”且与文公前后主管冲佑观者,共二十有四人,皆时名儒。后乎宋者,元则有杜清碧,于平川结思学斋、怀友轩,授徒讲学,名闻朝野。
关键词: 朱熹 政治 学术

内容

朱子生活的南宋王朝,其统治范围被压缩到淮河以南,仅保有北宋的半壁江山。因为战乱,北方大批汉族爱国知识分子南迁至闽、浙一带。当时,朱子生活的闽北地区,离南宋临时首都临安较近,汇聚了大批知识分子,此地成为议论朝政、学术研究的中心。就思想家来说,有略早于朱子的游酢、杨时、胡安国、胡宏、胡宪、胡寅、刘勉之、刘子翚、罗从彦、李侗、朱松等,还有和朱子并称为“东南三贤”的张栻、吕祖谦,他们大都属于庶族地主阶层,不像大官僚地主阶层那样安于既得利益,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置之不顾,而是模仿孔孟的行为,企图说服皇帝和各级官吏,学习圣贤遗教,奉行先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他们十分关心民族、国家的存亡问题,常聚会议论时事,撰写奏疏,向朝廷和地方官府提出积极的建议。孝宗隆兴元年(1163)十一月,朱子应诏赴京,并上疏皇帝。他的上疏中的一些问题就已预先在家乡和李侗等讨论过,其上疏是根据李侗所说的当时国家衰败的根源在于“三纲不立,义利不分”的意见撰写的。① 但是,由于当时朝廷腐败,这些有识之士的改良政见得不到采纳,其本人也多数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们大都从事于思想理论研究和文化教育活动,致力于为统治者改铸新的精神武器和培养新的人才。清人王懋竑说: 先生守南康、使浙东,始有以身殉国之意,及是知道之难行,退而奉祠,杜门不出,海内学者尊信益众。然忧世之意未尝亡也。② 朱子在崇安之南的武夷山筑武夷精舍(后称紫阳书院),和友徒深究学术和讲学。朱子等人教研的宗旨是:“惟诸君子相与坚守而力持之,使义理有以博其心,规矩有以约其外。”③于是,海内学者尊信益众,武夷山遂成为南宋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中心,在当时和其后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史称自朱子开紫阳书院,诸大儒云从星拱,流风相继,迄元明以至于今,而闽学集濂、洛、关之大成,则皆讲学于此山者。清人何瀚说: 迄朱文公开紫阳书院,四方响道者云集,诸贤儒相继星拱,如蔡氏之咏归堂、南山书屋,游氏之水云寮,熊氏之洪源书院,真氏与詹氏筑室幔亭峰,其最著者。且与文公前后主管冲佑观者,共二十有四人,皆时名儒。是终宋之世,诸名贤之行藏出处,皆名山所托重者也。后乎宋者,元则有杜清碧,于平川结思学斋、怀友轩,授徒讲学,名闻朝野。
  时有陈霍童居武夷,修明朱子之学,从游者数百人,称石堂先生。詹月厓、唐白云俱为武夷山长。虞伯仁作《太和宫记》,称隐空、建宫,依文公旧游为得地。明郭青螺《记武夷山房》谓,自文公五百年来,继以王文成、李见罗,为名山大川托重。高贤皆笃论也。明时望重艺林者, 如湛甘泉、邹东廓、唐荆川、罗念庵、黄石斋诸儒,皆后先讲学于武夷。④ 由上可见,朱子学形成和发展于崇安、建阳等闽北武夷山地区,是有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的。
  以朱子为代表的南宋思想家,经过一个时期的全面研究和总结中国思想文化的衍化和发展,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摸索、寻找出了朱子学这种新儒学的新形态。

附注

①〔清〕王懋竑:《宋朱子年谱》卷一上,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0页。 ②〔清〕王懋竑:《宋朱子年谱》卷三上,第121页。 ③〔宋〕朱熹:《朱熹集》卷七十四《谕诸职事》,《朱熹集》第七册,第3872页。 ④ 〔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卷首《原序》,中国方志丛书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第28页。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