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对外开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626
颗粒名称: 一 对外开放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5-7
摘要: 在朱子之前的闽中,早在唐代就出现了理学(道学),后来又由北方传进了理学。但是,都没有在闽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数传而止。朱子集理学之大成,并形成为强大的朱子学派。这是南宋闽地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的衍变与发展共同决定的。就社会历史背景来说,福建历史上的对外开放,是促使地域性文化在南宋形成一个高峰的重要条件之一。历史上福建地区的开发和文明,首先是对中原的开放。由于大批中原人入闽,把发达的中原文化带进福建,使落后的福建文明得到发展,经济也随之发展。闽人在闽从政任机要人员,后代相沿。同时,福建也有许多学者,把外省的先进文化带回福建来。
关键词: 朱熹 理学 对外开放

内容

在朱子之前的闽中,早在唐代就出现了理学(道学),后来又由北方传进了理学。但是,都没有在闽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数传而止。只有到了南宋,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闽学)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朱子集理学之大成,并形成为强大的朱子学派。这是南宋闽地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的衍变与发展共同决定的。就社会历史背景来说,福建历史上的对外开放,是促使地域性文化在南宋形成一个高峰的重要条件之一。
  历史上福建地区的开发和文明,首先是对中原的开放。由于大批中原人入闽,把发达的中原文化带进福建,使落后的福建文明得到发展,经济也随之发展。
  福建开发于汉代。据今人朱维幹考证,其后有五种人入闽,即亡命者、驻闽将士、被流放之人、避乱者、采药炼丹之道家等。在晋代永嘉(307—313)年间,因中原多事,有八姓入闽,即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唐代安史之乱(755—763)后,也有类似避乱入闽的情形。①当时,闽北地接江、浙,是中原人入闽的要道。北人入闽有三条大道:一是由分水关经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入闽,二是由杉关经光泽、邵武入闽,三是越仙霞岭经浦城入闽。闽北山清水秀,因远离中原,很少受战乱波及,故社会安定,避乱入闽的中原人士也多选择在闽北安家。北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五月,蕲州知州杨?说: 自五季丧乱,闽独僻在海隅,浦城又邻衢、信,当地山水无瘴疠, 非若齐、秦、晋、楚九达之地。故兵革罕及,而明哲保身兹焉避难者尤多。① 从晋至五代,中原人士入闽知名者有王彬(王导之弟)任建安太守,刘锟、林禄任晋安(今福州)太守,李崇、黄元任晋江郡守,王审知任闽王,以及学者邱祚、韩偓等。曾抚养和教育过朱子的刘子羽、刘子翚,其先辈系“五季之乱,由京兆之万年县迁入闽中,散居建阳、浦城”②。胡安国的先世胡夔亦是五代时入闽的。李纲的先人“唐末避乱,徙家邵武,故今为邵武人”③。
  宋代福建文化的兴盛与王审知关系密切。王氏治闽时用人就地取材。他以翁承赞为相,徐寅为掌书记,陈峤为大事从,黄滔为节度推官,众人皆北方入闽定居者。闽人在闽从政任机要人员,后代相沿。而韩偓、崔道融等唐末文人,避乱入闽治学,改变了闽人未知学的状态。清人陈衍认为:“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土诗人始有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益盛。”④笔者到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里考察时发现,其地张氏宗堂所列祖位始祖是北宋关中理学家张载。今人陈嘉庚在《自述家事》中说: 我的祖籍是福建泉州同安县集美乡,离厦门市不上水途十公里。我始祖自宋朝末由河南光州固始县迁来,至我为第十九世,在集美乡计五百余家。⑤据《朱熹祖籍由鲁至闽考》一文①,朱子的远祖为山东人,与孔孟同乡,后因避祸南迁,又迁至今安徽、江西,至南宋时定居于闽北。今人顾颉刚在论及唐末五代以来外省人为避战乱而入闽时说: 福建偏处一方,幸未扰及,当时湖南、江西、浙江的故家世族搬去的很多,所以能够形成一种文化。② 外省人,特别是其中的中原人,大多是从文化发达的地区迁至闽北,本身文化水平较高,有的世代以儒学为业,他们把发达的文化带到福建,再和当地风俗习惯相结合,便形成了一种较高的具有特色的地域性文化。
  同时,福建也有许多学者,把外省的先进文化带回福建来。唐末五代的禅宗大师霞浦人沩山灵佑、长乐人百丈怀海、建瓯人大珠慧海、莆田人曹山本寂,以及道家学者泉州人谭峭等,都到过浙江、江西等地传教。百丈怀海禅师(720—841)运用中国儒家的宗法制度,对印度式的佛教戒律改造,制订出了一套适合于中国禅宗传法特点的戒律,称《百丈清规》或《禅门规式》,使印度佛教戒律中国化,成为中国佛教丛林制度的创始人。谭峭(字景升,号紫霄真人,生卒年不祥)是五代时期的大哲学家,他曾“经终南、太白、太行、王屋、嵩、华、泰,迤逦游历名山”③。谭峭杂糅汉唐以来儒、佛、道思想,提出以虚、气、化等范畴为核心的哲学,被宋明理学家们从不同方面所吸取和效法,成为唐宋哲学发展中的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④最有名的就是北宋建阳(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人游酢、将乐人杨时等到洛阳拜程颢、程颐等为师,“程门立雪”“载道南归”,把理学移植到福建,成为闽中理学的重要先驱,亦成为中国文化重心由北往南转移的源头活水。

附注

① 参见朱维幹:《福建史稿》,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0—64页。 ①〔宋〕杨㬇:《东阳族谱·序》;参见蒋仁、余奎元:《朱熹学术在闽北产生的条件》,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熹与中国文化》,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154—155页。 ②〔宋〕胡宪:《刘氏宗谱·序》。 ③〔宋〕杨时:《杨时集》卷三十二《李修撰墓志铭》,林海权校理,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806页。 ④〔清〕陈衍:《补订<闽诗录>叙》,〔清〕郑杰辑、陈衍补订:《闽诗录》,清刻本。 ⑤厦门集美陈嘉庚纪念馆陈列文献。 ①高令印:《朱熹事迹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20页。 ②《顾颉刚致胡适的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胡适的日记》(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5页。 ③〔南唐〕沈汾:《续仙传》卷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参见高令印、陈其芳:《谭峭在唐宋哲学发展中的地位》,《福建论坛》1984年第4期。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