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朱子与从祀孔庙的福建理学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613
颗粒名称: 附录二 朱子与从祀孔庙的福建理学家
页数: 11
页码: 280-290

内容

神圣庄严的孔庙是祭祀儒学开山始祖孔夫子的圣殿,历史上从祀孔庙的,则多是在学术文化和教育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儒者。从祀孔庙代表了古代学人的至高无上的荣誉。
  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即孔子逝世后的第二年,其弟子因宅设庙。汉初,刘邦过鲁,用太牢祀孔子于此,此为最早的帝王祭孔。东汉刘秀击败窦宪后,于建武五年(29)过阙里时,使大司马宋弘祀孔子;东汉永平十五年(72)汉明帝东巡时,到曲阜孔庙祭祀孔子和七十二弟子,此为最早的帝王祭孔而并及七十二弟子。①贞观二年(628),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停止以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以宣父为先圣,颜子为先师。大征天下儒士,以为学官。”②贞观四年(630),又下诏全国“州县皆作孔子庙”③,诸儒名流从此也逐渐被纳入孔庙,同孔子一道共同被祭。
  孔庙大成殿内正中供孔子像,两旁为“四配”和“十二哲”。
  “四配”:颜子、子思(居东)、曾子、孟子(居西);“十二哲”中,除朱子之外,其余十一位均为孔门弟子。
  孔夫子逝世后,从东汉永平十五年(72)汉明帝东巡时,到曲阜孔庙祭祀孔子,以七十二弟子从祀,到1919年,最后两位清代名儒颜元、李塨入祀,从祀孔庙者共有一百七十二人。其中正殿从祀十六人(四配、十二哲),东庑七十九人,西庑七十七人。一百七十二人中,孔门弟子、孔子推崇的同时代贤人,颛孙师弟子、孟子弟子共九十一人;其余八十一人中,宋朝之前的名儒有十七人,宋朝之后的名儒六十四人(宋三十四、元七、明十四、清九)。①在宋朝之后六十四人中,福建、浙江均十三人,并列第一;第三名是河南,有十一人。其余依次为江西七人,江苏五人,河北四人,陕西三人,湖南、四川、山西均两人,湖北、广东均一人。
  从占“前三甲”的福建、浙江和河南三省比较来看,福建的十三位主要集中在两宋,有李纲、胡安国、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黄榦、蔡沈、陈淳和真德秀十一人。而浙江在宋代仅有吕祖谦、辅广、何基、袁燮、王柏五人;作为洛学发祥地的河南,在两宋也只有邵雍、韩琦、程颐、程颢、谢良佐、尹焞六人。由此可知,宋代理学南传,到朱子学的兴起,福建已成为全国理学发展的中心,其时,全国一批最杰出的理学家主要集中在福建。元明时期,理学中心又有逐渐重新北移之势。这在元明时期从祀孔庙的著名理学家大多不在福建,而是分布在浙江、江西、河南、江苏一带,便可识其端倪。
  福建从祀孔庙的十三人都是理学家,都与朱子理学有密切的关系。
  其中,最早取得从祀孔庙资格的是朱熹。
  一、朱熹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十二月赐朱子谥号曰“文”,称朱文公。嘉定五年(1212),诏谕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立于学宫,作为法定的教科书。理宗宝庆三年(1227)正月,赠太师,追封信国公。绍定三年(1230)九月,改封为徽国公。
  理宗淳祐元年(1241)正月,诏从祀孔庙,同时从祀者,还有周、张、二程,朱子由此取得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列的五大道统圣人的地位。
  元代,也许是为了体现新朝的浩浩皇恩,也许是为了重申朱子学的重要地位,皇庆二年(1313)六月,元仁宗又下诏朱子等宋儒从祀孔庙,以程、朱之书为科考法定经本。
  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又下诏创立朱子文庙于婺源,此为历史上独创朱子文庙之始。
  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诏升朱子配祀孔庙十哲之列。朱子的牌位从孔庙东廊进入大成殿内。
  十哲为从祀孔庙的第二等(第一等为四配,第三等为先贤、第四等为先儒),有资格列此的,此前均为孔门弟子,而朱子则是一个例外,故台湾杨儒宾教授说:“13世纪后,由于朱子成了道统中的人物,而且可说是三代以下,唯一可以上挤到孔门圣殿的鸿儒,”①由此可知朱子在儒门的崇高地位。
  十哲从祀,始于唐开元八年(720),此后,十哲的名额一直是十名,康熙五十一年(1712),诏升朱子配祀孔庙十哲之次,乾隆三年(1738),又增祀孔门弟子有若,至此,十哲实应为十二哲。
  二、从祀孔庙的其他十二位理学家以下以从祀时间先后,将福建从祀孔庙的其他十二位理学家简介于下。
  1.明正统二年(1437)同时从祀:胡安国、蔡沈、真德秀胡安国(1074—1138),字康候,宋崇安五夫里人。北宋绍圣四年(1097)进士,历官太学博士、湖南提举、中书舍人兼侍讲,是程颐的私淑弟子。著有《春秋传》三十卷,元皇庆二年(1313)与“春秋三传”同时被官方定为科举考试的法定经本。著作另有《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明正统二年(1437)从祀。“六月乙亥,以宋胡安国、蔡沈、真德秀从祀孔子庙庭。”②蔡沈(1167—1230),亦作蔡沉,字仲默,号九峰,蔡元定季子。与其兄蔡渊均内事其父,外事朱子。约在绍熙四年(1193)后从学于建阳考亭沧洲精舍。蔡沈是朱熹晚年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故《宋元学案》为之特辟《九峰学案》。并称:“蔡氏父子、兄弟、祖孙皆为朱学干城。”在学术上,蔡沈以攻研《尚书》见长。“庆元党禁”期间,其父被贬谪道州,蔡沈随之至贬所,日夜相伴,父子二人“常以理义自怡悦”。①父逝,徒步护丧还。从此隐居建阳崇泰里九峰山,专心著述。
  庆元五年(1199)冬,即朱子临逝世前的几个月,朱子将其来不及完成的《书集传》一书嘱托蔡沈。十年后,即嘉定二年(1209),蔡沈不负师望,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这部书的写作。该书继承了朱子的理学传统,在解说中摒弃了汉唐以来的烦琐考据,而注重于以浅明的文字解经,立足于义理,即封建伦理三纲五常的阐发,以此达到告诫“后世人主,有志于二帝三王之治,不可不求其道;有志于二帝三王之道,不可不求其心”的目的。元代皇庆年间,本书与朱子的《周易本义》《诗集传》、胡安国的《春秋传》等并列为官书,为科举考试的必备之书。数百年来,在封建社会文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明正统二年(1437),与胡安国、真德秀同时从祀孔庙。
  真德秀(1178—1235),字实夫,改字景元、希元,号西山,宋建宁府浦城县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历官江东转运副使,知泉州、福州、潭州,礼部侍郎、参知政事等。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生平私淑朱子。师事詹体仁,为朱子再传。学术上,被誉为“西山之望,直继晦翁”。②“庆元党禁”期间,朱子理学被诬为“伪学”,许多理学家受到迫害,真德秀毫无所惧,“慨然以斯文自任,讲习而服行之。‘党禁’既开,而正学遂明于天下后世,多其力也。”为朱学的复盛出力尤多。著有《四书集编》《大学衍义》《心经》《西山文集》等。
  明正统二年(1437)与胡安国、蔡沈同时从祀孔庙。
  到成化二年(1466),又追封董仲舒广川伯,胡安国建宁伯,蔡沈崇安伯,真德秀浦城伯。
  2.明弘治八年(1495)从祀:杨时杨时(1053—1135),中立,号龟山,宋南剑州将乐县人。先后师从二程,是著名的理学家。北宋熙宁九年(1076)进士,历官州县、任秘书郎、著作郎、左谏议大夫、工部侍郎等。杨时的著述,今存宋刊本《龟山语录》,和明清两代所刊《龟山集》刻本多种。在理学发展史上,杨时与游酢载道南归,开道南学统,对程朱理学的发展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杨时从祀孔庙,通常被认可的时间是明弘治八年(1495)。《明史》载:“成化二年(1466),追封董仲舒广川伯,胡安国建宁伯,蔡沈崇安伯,真德秀浦城伯。……弘治八年(1495),追封杨时将乐伯,从祀,位司马光之次。”①杨时获从祀孔庙的地位,实际上最早是在元末,而不是后人所说的明代。《元史》载:“至正十九年(1359)十一月,江浙行省据杭州路申备本路经历司,……我朝崇儒重道之意,度越前古。既已加封先圣大成之号,又追崇宋儒周敦颐等封爵,俾从祀庙庭,报功示劝之道,可谓至矣。然有司讨论未尽,尚遗先儒杨时等五人,未列从祀,遂使盛明之世,犹有阙典。”他们对杨时的评价是:故宋龙图阁直学士、谥文靖、龟山先生杨时,亲得程门道统之传,排王氏经义之谬,南渡后、朱、张、吕氏之学,共源委脉络,皆出于时者也。②与杨时同时从祀的另外四位也都是福建人士,即李侗、胡安国、蔡沈和真德秀。其中,对李侗的评价是:故宋处士、延平先生李侗,传河洛之学,以授朱熹,凡《集注》所引师说,即其讲论之旨也。③至正二十二年(1362)八月奏准送礼部,定拟杨时、李侗的封爵。其中,太师杨时,追封吴国公;李侗追封越国公。与此同时,追赠的三位,也是闽北两宋时期的理学先贤。其中,胡安国追封楚国公;蔡沈追封建国公;真徳秀追封福国公,均从祀孔庙。
  有意思的是,元朝认定的杨时、李侗、胡安国、蔡沈、真德秀从祀孔庙的朝廷“文件”,入明后不知是何原因却没有执行,也就是说,在明初孔庙从祀名单中,找不到这五位名儒的大名。以至当朝的许多大臣,都不知道杨时等在元朝已准予入祀孔庙,所以,到了明弘治三年(1490),南京国子监祭酒谢铎上言“择师儒、慎科贡、正祀典、广载籍、复会馔、均拨历”六事,其中所谓“正祀典”,其具体内容就是在孔庙从祀的名单中,“请进宋儒杨时而罢吴澄”,即罢祀吴澄,改祀杨时。他说:孔庙从祀,万代瞻仰,教化之原。龟山杨时,程门高弟,衍延平,派新安,足卫吾道而不预从祀。吴澄忘君事仇,迹其所为,不及洛邑顽民,顾在从祀之列。况二人皆太学师庙祀,黜陟不可不正。①于是,经礼部核准,杨时于1495年获准从祀。
  3.万历四十一年(1613)同时从祀:罗从彦、李侗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宋南剑州沙县人,从学杨时。著名的“延平四贤”之一,朱子对罗从彦评价甚高,认为“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②著作现存的有《宋儒罗豫章先生全集》十二卷。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从祀孔庙。《明史》载:“万历中,以罗从彦、李侗从祀。”③李侗(1093—1163),字愿中,号延平,南剑州剑浦县人。师从于杨时的高弟罗从彦。他又是朱子的老师,他的“太极理”“理一分殊”等思想对朱子影响甚大,在帮助青年朱子划清与禅学的界限,实现以儒学为本的回归方面,影响巨大。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李侗与其师罗从彦同时从祀孔庙。
  实际上,早在距此一百二十八年前的成化二十一年(1485),就有大臣周木请于朝,以李侗从祀,但暂未获行。周木,字近仁,明苏州府常熟县人,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官至浙江布政使、河南布政使。“生平究心理学,晚尤好易。所画诸图,因羲文邵子之所命者而衍之,其于《洪范》所陈配合,皆有伦类。居家冠婚丧祭,悉遵古仪注,学者称勉思先生。”①明弘治八年(1495),周木在《延平答问序》中说:“深愧寡陋,未考《元史》从祀之详。”②《元史·祭祀志》载《宋五贤从祀》,是至正十九年(1359)胡瑜“乞加杨时、李侗、胡安国、蔡沈、真德秀五人名爵从祀庙庭”,三年后,即至正二十二年(1362)已获准,为何正统初仍请以胡、蔡、真从祀?“弘治间,谢铎、徐溥叠以杨时为请,议论虽正,终不知有胜国已行故典。然则明臣之寡陋,大抵尔尔。”故清阎若璩赞扬周木“窃以如木之能自愧者,亦罕其人矣”。③周木之后,又有熊尚文上请以罗从彦、李侗从祀。
  熊尚文此举,又源于将乐儒士林钿之请,其人还曾刻印宋杨时撰《龟山集》行世。据明人朱衡《道南源委》载:林公钿,字良章,将乐人。万历间贡士。时宋儒罗豫章、李延平二先生未与从祀,公请于督学熊公尚文,行之。复刊《杨龟山全集》,著有《澹宁集》行世。④熊尚文,字思诚,丰城人。从学于丰城徐即登,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万历三十七年(1609)官福建督学,在延平刻印宋朱熹辑《延平先生答问》一卷附录一卷,中国国家图书馆有存本。
  为什么在元代已从祀孔庙的李侗,在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周木复请于朝以李侗从祀,到明万历间,又和其师罗从彦一起旧事重提呢?这是因为诸贤从祀批准之时,已是元末至正间,当时还来不及大张旗鼓地推行,就已经改朝换代了。所以,入明之后,不得不旧事重提。
  关于罗、李二人最后获准入祀孔庙的时间,是在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见于清人秦蕙田《五礼通考》所载:“王圻《续通考》:万历四十一年(1613),提学佥事熊尚文请祀宋儒罗从彦、李侗。礼部覆以程朱拟孔孟,谓孔有曾、思,而后孟子接其传,程得罗、李,而后朱子衍其绪。罗、李之功,与曾、思等,宜将二贤列宋儒杨时之下,入庙从祀。诏从之。”①4.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黄榦、陈淳、蔡清黄榦(1152—1221),字季直,一字直卿,号勉斋。宋福州闽县人。朱子的高弟和女婿。朱子逝世后,黄榦在捍卫师门,论定朱子的道统地位,和促进了朱子理学的北传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著作有《仪礼经传续卷》《勉斋集》等。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
  《清史稿·礼三》:雍正二年(1724),“增祀者二十人:曰孔子弟子县亶、牧皮,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万章、公孙丑,汉诸葛亮,宋尹焞、魏了翁、黄榦、陈淳、何基、王柏、赵复,元金履祥、许谦、陈澔,明罗钦顺、蔡清,国朝陆陇其。”②陈淳(1159—1223),字安卿,号北溪,宋漳州龙溪县人。绍熙元年(1190)朱子任漳州知州时及门弟子,后又从学于建阳考亭。陈淳学术醇正,造诣精深,无论是阐发师说或义理,均能博采众说,融会贯通,在继承、弘扬朱子学方面贡献巨大。著作有《北溪先生大全集》《北溪字义》等。清雍正二年(1724)与黄榦、蔡清等同时从祀。蔡清(1453—1508),字介夫,号虚斋。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先后历官礼部主事、南京文选郎中、江西提学副使和南京国子祭酒等职。学术上,以治《易》见长。他笃守朱子之学,是明前期福建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著作有《易经蒙引》《四书蒙引》《虚斋集》《蔡文庄集》等。《明史》有传。清雍正二年(1724)与黄榦、陈淳等同时从祀。
  5.清道光五年(1825)从祀:黄道周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号石斋,明漳浦铜山人,是一位集易学家、理学家和书画家于一身的著名大师。他在理学方面的成就,被前人誉为“明代闽学之殿将,影响后学甚大”①。曾先后在福州、余杭大涤山和漳浦等地讲学,四方学者云集。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败亡。黄道周以一代大儒的身份,肩负起了匡扶明室,募兵抗清的重任,不幸于清顺治二年(1645)十二月在江西婺源战败被俘,翌年三月五日就义于南京。
  《清史稿·礼三》:“道光二年(1822)诏刘宗周,三年汤斌,五年黄道周,六年陆贽、吕坤,八年孙奇逢,从祀先儒。”②6.清咸丰元年(1851)从祀:李纲李纲,清咸丰元年(1851)从祀。《清史稿·礼三》:“咸丰初(1851),增先贤公明仪,宋臣李纲、韩琦侑飨。”③由于李纲是两宋著名的政治家,出将入相的第一名臣,坚定的主战派代表,故通常多不以理学家视之。实际上,他与理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李纲(1083—1140),字伯纪,宋邵武县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进士,仕徽、钦、高三朝,积官至太常少卿,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赐谥“忠定”。史称其“负天下之望,以一身用舍为社稷生民安危,虽身或不用,用有不久,而其忠诚义气,凛然动乎远迩”④。据《宋元学案》载,李纲的父亲李夔与理学家杨时乃“讲友”。清人王梓材认为,李纲之学,既出于家传,又“尝闻道于龟山”。他说:“龟山为先生父执。《龟山年谱》绍兴五年龟山八十三岁,四月二十三日与先生论性善之旨。翼日,龟山卒。”①李纲的理学著作有宋建炎元年(1127)他被罢相之后成书的《易传内外篇》《论语详说》等。
  现存的《李忠定公文集》中,为数众多的奏议、书信和记文等,无不贯穿着他的“安宗社,保生灵”“民为邦本”的儒学理想。故朱子对其有“李公之为人,知有君父而不知有其身,知天下之有安危而不知其身之有祸福,虽以谗间窜斥,屡濒九死,而其爱君忧国之志,终有不可得而夺者,是亦可谓一世之伟人矣”②的评价。
  7.清光绪十八年(1892)从祀:游酢游酢(1053—1123),字定夫,号廌山,宋建阳县麻沙禾坪里人。北宋元丰五年(1082)进士,历官太学博士、监察御史,知汉阳军以及舒、濠二州。师事二程,与谢良佐、吕大临、杨时,号称“程门四先生”。拜师程颐之日,正值程氏暝坐,游酢和杨时二人侍立久候,程颐发觉后,门外已雪深一尺,史称“程门立雪”。游酢著有《易说》《诗二南义》《中庸义》等,今存《廌山集》。清光绪十八年(1892)从祀。
  《清史稿·礼三》:“光绪初元,增入先儒陆世仪。自是汉儒许慎、河间献王刘德,先儒张伯行,宋儒辅广、游酢、吕大临并祀焉。”③三、从祀启圣祠的朱松和蔡元定在入祀孔庙的群体中,福建还有两位特殊人物,即朱子的父亲朱松,和蔡沈的父亲蔡元定。他们祀奉的地点不在大成殿,而是在启圣祠(启圣祠,在阙里孔庙称为崇圣祠,在其他地方的孔庙均称启圣祠)。
  启圣祠之建,缘于孔门弟子中曾有过父子同处一殿祀奉,且儿子的地位高过父亲的现象,如颜子与其父颜无繇、曾子与其父曾皙、子思与其父孔鲤等,这与儒家的伦理观念不合。宋明时期,曾受到一些人士的批评。如《明史》载:“正统二年(1437)……孔、颜、孟三氏子孙教授裴侃言:‘天下文庙惟论传道,以列位次。阙里家庙,宜正父子,以叙彝伦。颜子、曾子、子思,子也,配享殿廷。无繇、子皙、伯鱼,父也,从祀廊庑。非惟名分不正,抑恐神不自安。况叔梁纥元已追封启圣王,创殿于大成殿西崇祀,而颜、孟之父俱封公,惟伯鱼、子皙仍侯,乞追封公爵,偕颜、孟父俱配启圣王殿。’帝命礼部行之,仍议加伯鱼、子皙封号。”①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采纳大学士张璁的建议,命国子监与各地官学建启圣祠,主祀孔子之父启圣王叔梁纥,并以颜子之父颜无繇、曾子之父曾皙、子思之父孔鲤、孟子之父孟激配享,而以“先儒程晌(按,二程之父——编者注)、朱松、蔡元定视两庑”②。万历二十三年(1595),又增加周敦颐之父周辅成从祀。据载,其具体方位:“启圣祠,启圣公位正中,南向。配位:先贤颜无繇、曾点、孔鲤、孟孙氏,东西向。两庑从祀:先儒周辅成、程珦、蔡元定、朱松。”③

附注

①骆承烈:《孔子家族全书·文物古迹》,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126页。 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上《儒学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41页。 ③〔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一百十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骆承烈:《孔子家族全书·文物古迹》,第168—174页。 ①杨儒宾:《朱子之路与朱子之道》,《朱子文化》2010年第5期。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十《英宗前纪》,第129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四《蔡沉传》,第12877页。 ②〔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八十一《西山真氏学案》,第2695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五十《礼四》,第1297—1298页。 ②〔明〕宋濂等:《元史》卷七十七《祭祀六·宋五贤从祀》,第1921页。 ③〔明〕宋濂等:《元史》卷七十七《祭祀六·宋五贤从祀》,第1921页。 ①〔清〕沈佳:《明儒言行录》卷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二十八《罗从彦传》,第12745页。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五十《礼四》,第1301页。 ①〔清〕尹继善、黄之隽:《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明〕周木:《明弘治周木刻本延平答问序》,《朱子全书》第13册,第356页。 ③〔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八《第一百二十八·言安国从祀未可废因及汉诸儒》,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41页。 ④〔明〕朱衡:《道南源委》卷六,第161页。 ①〔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一百二十《吉礼·祭先圣先师》,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八十四《礼三》,第2535页。 ①李兆民:《明清福建理学家之概况》,《福建文化》第4卷第24期。 ②赵尔巽:《清史稿》卷八十四《礼三》,第2536页。 ③赵尔巽:《清史稿》卷八十四《礼三》,第2536页。 ④〔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二十五《龟山学案》,第977页。 ①〔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二十五《龟山学案》,第977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九《邵武军学丞相陇西李公祠记》,《朱子全书》第24册,第3782页。 ③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八十四《礼三》,第2537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五十《礼四》,第1297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五十《礼四》,第1300页。 ③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八十四《礼三》,第2534页。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子文化大典介绍了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 朱子文化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关于构建中国古代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的理论学说。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为构建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二是为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历史根据,这就是儒家的“道统”。二者共同构成了朱子文化的所有内容,涵括了儒家的哲学及其历史文化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