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历朝对朱子的褒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608
颗粒名称: 附录一 历朝对朱子的褒扬
页数: 7
页码: 273-279

内容

宋朝
  1.宁宗嘉定二年(1209)十二月赐谥曰“文”,称朱文公。①
  黄榦《朱文公行状》:“开禧三年(1207),侂胄伏诛,凶徒憸党根株斥戳[戮]。嘉定元年(1208),诏赐谥与遗表恩泽。明年,赐谥曰‘文’。又明年,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后以明堂恩,累赠通议大夫。”②
  按:朱子谥议起草人为太学博士章俫,拟谥“文忠”;复议人为刘弥正,请谥为“文”。初议与复议二文俱载李默《紫阳文公先生年谱》附录《历代褒典》中。据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谈》载,刘弥正的复议,乃其子刘克庄代作。文称:“初,元晦议谥‘文忠’,刘后村时年十七,代其父尚左作驳议,因止谥‘文’。其略曰:‘正主庇民之学,郁而未伸;著书立言之功,大畅于后。合文与忠谥公,似矣而非也。有功于斯文而谓之文,简矣,而实也。请以韩子之谥谥公。’”③
  2.宁宗嘉定五年(1212),诏谕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立于学宫,作为法定的教科书。
  《续资治通鉴》载:嘉定五年十二月,“国子司业刘爚,请以朱熹《论语
  孟子集注》立学,从之。”①
  《宋史·刘爚传》:“迁国子司业,言于丞相史弥远,请以熹所著《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之说以备劝讲,正君定国,慰天下学士大夫之心。……又请以熹《白鹿洞规》颁示太学,取熹《四书集注》刊行之。”②
  3.理宗宝庆三年(1227)正月,赠太师,追封信国公。
  《宋史·理宗纪》:“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朕励志讲学,缅怀典刑,可特赠熹太师,追封信国公。”③
  4.理宗绍定三年(1230)九月,改封徽国公。
  明人李默《紫阳文公先生年谱·历代褒典》:“绍定三年庚寅九年,改封徽国公。用邹、兖例也。诰词云:‘……具位熹传孔、孟之学,抱伊、傅之才。讲道以致知格物为先,历万世而无弊;著书以抑邪与正为本,关百圣而不惭。’”④
  5.理宗淳祐元年(1241)正月,诏从祀孔庙。朱子取得与周、张、二程并列的五大道统圣人的地位。
  《宋史·理宗纪》:“淳祐元年春正月甲辰,诏:‘朕惟孔子之道,自孟轲后不得其传,至我朝周惇颐、张载、程颢、程颐,真见实践,深探圣域,千载绝学,始有指归。中兴以来,又得朱熹精思明辨,表里混融,使《大学》《论》《孟》《中庸》之书,本末洞彻,孔子之道,益以大明于世。朕每观五臣论著,启沃良多,今视学有日,其令学官列诸从祀,以示崇奖之意。’”⑤
  《宋史·朱熹传》:“淳祐元年正月,上视学。手诏以周、张、二程及熹从祀孔子庙。”⑥
  6.理宗淳祐元年(1241),御书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颁天下学宫。
   《宋史纪事本末》载:“(理宋淳祐元年正月)观太学,……制《道统十三赞》,就赐国子监,宣示诸生。复亲书朱熹《白鹿洞学规》,赐焉。”①
  7.理宗淳祐四年(1244),赐“考亭书院”御书匾额。
  《紫阳文公先生年谱·历代褒典》:“淳祐四年,诏改沧洲精舍为考亭书院,御书额扁赐之。”②
  8.度宗咸淳五年(1269),诏赐婺源朱氏故祠名“文公阙里”,与孔子阙里并立。
  《紫阳文公先生年谱·历代褒典》:“咸淳五年,诏婺源祠所称‘文公阙里’,绣使方逢辰书额。”③
  元朝
  1.仁宗皇庆二年(1313)六月,诏朱子等宋儒从祀孔庙;以程、朱之书为科考法定经本。
  《元史·仁宗纪》:“以宋儒周敦颐、程颢、颢弟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栻、吕祖谦及故中书左丞许衡从祀孔子庙廷。”④
  《续资治通鉴》载:“(十月)甲辰,行科举。帝使程钜夫及李孟、许师敬议其事。钜夫建言:‘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于是命钜夫草诏行之。”⑤
  《元史·选举志》:“考试程式: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并用朱氏章句集注。……《诗》以朱氏为主,《尚书》以蔡氏为主,《周易》以程氏、朱氏为主。……《春秋》许用《三传》及胡氏《传》。”⑥
  2.顺帝至元元年(1335),诏创立朱子文庙于婺源。此为独创朱子文庙之始。
  《紫阳文公先生年谱·历代褒典》:“至元元年三月,婺源知州干文传请于朝,得旨创立徽国文公之庙。”①
  3.至正二十一年(1361)十二月,追谥朱松为献靖公。
  《紫阳文公先生年谱·历代褒典》:“至正二十一年十二月,追谥父韦斋曰献靖公,告词云:‘……故宋左丞议郎守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史馆校勘、累赠通议大夫朱松,仕不躁进,德合中行。溯邹、鲁之渊源,式开来学;阐图书之蕴奥,妙契玄机。……可谥献靖公。’”②
  4.至正二十二年(1362)二月,改封朱子为齐国公。
  《紫阳文公先生年谱·历代褒典》:“至正二十二年二月,改封齐国公。”③
  《朱子实纪年谱》:“元至正二十二年壬寅,二月,改追封齐国公。”④
  明朝
  1.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钦定编纂,并由明成祖作序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颁行于天下,为明朝科举取士的范本。
  《四库全书总目》卷五著录《周易大全》云:“考《明成祖实录》,永乐十二年十一月甲寅,命行在翰林院学士胡广、侍讲杨荣、金幼孜修《五经四书大全》。十三年九月告成。成祖亲制序,弁之卷首,命礼部刊赐天下。”⑤
  2.代宗景泰六年(1455),诏建安朱子后裔九世孙梃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建博士府;世宗嘉靖二年(1523),又诏婺源朱子后裔十一世孙墅,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两地世袭一直延续至清末。同时推行祭朱制度,每年春秋二祭。
  《明史·景帝纪》:“(景泰六年)六月乙亥,宋儒朱熹裔孙梃为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⑥
  《明史·世宗纪》:“嘉靖二年夏四月癸未,以宋朱熹裔孙墅为五经博士。”①
  3.代宗景泰七年(1456),礼部下文各地建祠崇祀。又降旨建安博士府致祭朱子祝文。
  《紫阳文公先生年谱·历代褒典》:“景泰七年,奉礼部勘合,内一件崇祀事该传。奉圣旨颜子、孟子、程明道、程伊川、朱文公,恁礼部行所在有司与他整理祠堂。如原有的修理,无的盖造,务要时常修饰,不许损坏,春秋猪羊致祭。”②
  《紫阳文公先生年谱·历代褒典》:“景泰七年,钦降建安致祭朱子,祝文:‘某年月日,曾孙翰林院五经博士某,祗奉朝命,昭告于先祖太师徽国文公曰:惟公德盛仁熟,理明义精,布诸方册,启我后人。属兹仲春秋,谨以牲帛醴仪,用申常荐。尚享。’”③
  4.代宗景泰七年(1456),以门人黄榦、蔡沈、刘爚、真德秀陪祀。
  《紫阳文公先生年谱·历代褒典》:“景泰七年,朱子八世孙朱泗奏,乞以文公门人黄榦、蔡沈、刘爚、真德秀陪祀本祠。许之。”④
  清朝
  1.圣祖康熙二十六年(1687),御书“白鹿书院”额,并赐儒家经典,又御书“学达性天”匾额送建宁府武夷山紫阳书院等相关书院。
  康熙《建宁府志》:“(康熙)二十六年五月,御书扁额曰‘学达性天’,知府刘芳标扁其门曰‘紫阳书院’。”⑤
  清人董天工《武夷山志》:“康熙二十六年,御赐‘学达性天’额。”⑥
  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谈》:“康熙二十三年驾幸阙里,御书‘万世师表’四字,悬大成殿。次年,以四字颁行天下学宫。又御书‘白鹿书院’额庐山白鹿洞,并赐监本“五经”“四书”。其河南府二程祠、邵康节祠、凤翔府横渠书院、建宁府紫阳书院、徽州府文公阙里、长沙府石鼓书院,皆颁御书‘学达性天’大字。古今罕觏之盛举也。”①《清朝文献通考·学校考》:“(康熙)二十五年,颁发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匾额于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颁日讲解义经史诸书。”②
  按:诸书所载年号不甚一致,盖颁发之时在康熙二十五年,到达之时为康熙二十六年也。
  2.圣祖康熙二十九年(1680),命闽徽两地后裔承袭五经博士。
  《清朝文献通考·学校考》:“命先贤朱子十八世孙朱瀠承袭五经博士,以主闽祀。福建巡抚张仲举疏言:‘宋儒朱熹祖籍江南徽州府之婺源县,朱熹父朱松历官闽土,遂家于闽,故有闽、徽二派。前明有世袭五经博士二员,分主闽、徽祀事。今据朱瀠呈报,系朱熹十八世嫡孙,吁请承袭。查旧典,朱熹裔原有博士二员,请将朱瀠承袭五经博士以主闽派祀事。’下部议行。”③
  3.圣祖康熙四十四年(1705),颁赐匾额和对联给建阳考亭书院。
  清道光《建阳县志》:“康熙四十四年颁赐‘大儒世泽’匾额,及‘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传’联对于集成殿。”④
  4.圣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诏升朱子配祀孔庙十哲之列。朱子的牌位从孔庙东廊进入大成殿内。
  《清史稿·圣祖纪》:“(五十一年)二月丁巳,诏宋儒朱子配享孔庙,在十哲之次。”⑤
  《清朝文献通考·学校考》:康熙“五十一年,升朱子配享位于大成殿。
  上以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钜,应崇礼表章,特谕大学士等详议具奏,寻议宋儒朱子配享孔庙。本在东庑先贤之列,今应升于大成殿十哲先贤卜子商之次,以昭表章至意。从之。”①
  5.圣祖康熙五十二年(1713),诏命李光地等编纂《朱子全书》;康熙五十六年(1717)编纂《性理精义》,康熙亲自作序,颁行全国。
  清康熙《御制朱子全书序》:“至于朱夫子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袵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外内为一家。读书五十载,只认得朱子一生所作何事,故不揣粗鄙无文,而集各书中凡关朱子之一句一字,命大学士熊赐履、李光地素日留心于理学者,汇而成书,名之《朱子全书》。”②
  《清朝文献通考·学校考》:“(康熙)五十二年,《御纂朱子全书》告成,颁发直省刊板通行。”③

附注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三十九《宁宗纪三》,第754页。 ②〔宋〕黄榦:《勉斋集朝奉大夫华文阁待制赠宝谟阁直学士通议大夫谥文朱先生行状》,《朱子全书》第27册,第559页。 ③〔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八《谥文公》,靳斯仁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75页。 ①〔清〕毕沅编著:《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九《宋纪·宁宗嘉定五年》,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4316页。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一《刘爚传》,第12171页。 ③〔元〕脱脱等:《宋史》卷四十一《理宗纪一》,第789页。 ④〔明〕李默:《紫阳文公先生年谱·历代褒典》,《朱子全书》第27册,第165页。 ⑤〔元〕脱脱等:《宋史》卷四十二《理宗纪二》,第821页。 ⑥〔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二十九《朱熹传》,第12789页。 ①〔明〕陈邦瞻编:《宋史纪事本来》卷八十《道学崇黜》,第880页。 ②〔明〕李默:《紫阳文公先生年谱·历代褒典》,《朱子全书》第27册,第165页。 ③〔明〕李默:《紫阳文公先生年谱·历代褒典》,《朱子全书》第27册,第165页。 ④〔明〕宋濂等:《元史》卷二十四《仁宗纪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557页。 ⑤〔清〕毕沅编著:《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元纪·仁宗皇庆二年》,第5397页。 ⑥〔明〕宋濂等:《元史》卷八十一《选举志一》,第2019页。 ①〔明〕李默:《紫阳文公先生年谱·历代褒典》,《朱子全书》第27册,第166页。 ②〕明〔李默:《紫阳文公先生年谱·历代褒典》,《朱子全书》第27册,第166页。 ③〕明〔李默:《紫阳文公先生年谱·历代褒典》,《朱子全书》第27册,第166页。 ④〕明〔戴铣:《朱子实纪年谱》,《朱子全书》第27册,第105页。 ⑤〕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周易大全》,第28页。 ⑥〔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十一《景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8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十七《世宗纪一》,第218页。 ②〔明〕李默:《紫阳文公先生年谱·历代褒典》,《朱子全书》第27册,第167页。 ③〔明〕李默:《紫阳文公先生年谱·历代褒典》,《朱子全书》第27册,第168页。 ④〔明〕李默:《紫阳文公先生年谱·历代褒典》,《朱子全书》第27册,第168页。 ⑤〔清〕张琦修、邹山纂:《(康熙)建宁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上海书店出版社、巴蜀书社、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⑥〔清〕董天工:《(乾隆)武夷山志》卷十《五曲上》,中国方志丛书本。 ①〔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四《御书》,第79页。 ②〔清〕张廷玉等:《皇朝文献通考》卷七十三《学校考十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清〕张廷玉等:《皇朝文献通考》卷七十三《学校考十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清〕梁舆、李再灏修,〔清〕江远青纂:《建阳县志(道光版校注本)》卷三《坛庙》,福建省建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6年。 ⑤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八《圣祖本纪三》,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81页。 ①〔清〕张廷玉等:《皇朝文献通考》卷七十三《学校考十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②〔清〕李光地等:《御纂朱子全书·御制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③〔清〕张廷玉等:《皇朝文献通考》卷六十九《学校考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子文化大典介绍了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 朱子文化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关于构建中国古代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的理论学说。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为构建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二是为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历史根据,这就是儒家的“道统”。二者共同构成了朱子文化的所有内容,涵括了儒家的哲学及其历史文化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