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478
颗粒名称: (一)原编
分类号: B244.7
页数: 7
页码: 250-256
摘要: 朱文公易说二十三卷(存)朱子长孙朱鉴编。将朱子《周易本义》《易学启蒙》诸易学专著中所未见,而散见于朱子门人问答之中的语类,汇而辑之,因成是编。其中或门人记述未必尽合师说,或偶然问答未必是确论,朱鉴皆加以说明。此书现存最早为元刻本。清代有四库全书本、《通志堂经解》本等。时,朱鉴正以承议郎权知兴国军。故其体例,大体与朱鉴所编《朱文公易说》相仿。王佖以其自编“婺录”为基础,加上其后所得共约30家,仿黄士毅“蜀类”“已定门目,粹为《续类》”。因本年徽州已将黄士毅编“蜀类”刊行于紫阳书院,故王佖将此编寄给魏了翁之子魏克愚,本年冬续刊于紫阳书院,故称为“徽续类”。
关键词: 朱熹 原著 后人

内容

1.朱文公易说二十三卷(存)朱子长孙朱鉴(1190—1260年)编。将朱子《周易本义》《易学启蒙》诸易学专著中所未见,而散见于朱子门人问答之中的语类,汇而辑之,因成是编。其中或门人记述未必尽合师说,或偶然问答未必是确论,朱鉴皆加以说明。
  此书现存最早为元刻本。清代有四库全书本、《通志堂经解》本等。
  2.晦庵书说七卷(佚)朱子逝世后,其门人黄士毅(字子洪,号壶山,莆田人)辑其书说之遗文而成。《直斋书录解题》卷二著录云:“朱熹门人黄士毅集其师说之遗,以为此《书》。晦庵于《书》一经独无训传,每以为错简脱文处多,不可强通。吕伯恭《书解》不可强通者,强欲通之。尝以语伯恭而未能改也。又尝疑孔安国《传》恐是假,《书小序》决非孔门之旧,安国《序》决非西汉文章,至谓与《孔丛子》《文中子》相似,则岂以其书出于东晋之世故耶?非有绝识独见不能及此……今惟《二典》《禹谟》《召诰》《洛诰》《金縢》有解,及‘九江’‘彭蠡’‘皇极’有辨,其他皆《文集》《语录》中摘出。”①此书《宋史·艺文志一》作《朱熹书说》七卷。
  3.书经问答一卷(佚)门人建阳蔡沈所编。宋宝祐三年(1255)五月,蔡沈之子蔡杭将《书集传》与此书同时表进朝廷。其《进书集传表》曰:“所有先臣沈《书集传》六卷、《小序》一卷、朱熹《问答》一卷,缮写成十二册,用黄罗装褙复封,谨随表上进以闻。”②4.文公诗传遗说六卷(存)成书于宋端平二年(1235),亦朱子长孙朱鉴所编。时,朱鉴正以承议郎权知兴国军。采朱子文集、语类所载论《诗经》之语而为《诗集传》所无,而又“足与集传相发明者,汇而编之,故曰《遗说》”①。其书首纲领,次序辨,次六义,继之以风,雅、颂之论断,终之以逸诗、诗谱、叶韵之义。“以朱子之说,明朱子未竟之义。”②故其体例,大体与朱鉴所编《朱文公易说》相仿。
  此书最早即由朱鉴于端平二年刻印于兴国军。现存则有四库全书本、《通志堂经解》本等。
  5.朱子读书法(佚)门人辅广编。原本久佚,宋咸淳间(1265—1274)张洪、齐熙编本《朱子读书法》上下二卷,其上卷即辅广所编本。“而以所续增者列为下卷。……条分缕析,纲目井然。”③张、齐原本今亦不存,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厘为四卷。今所存者,即四库全书本。
  6.晦庵先生语录(佚)成书于宋嘉定六年(1213),门人袭梦锡编。黄榦有《书袭梦锡所编晦庵先生语录》一文,见《勉斋集》卷二十。此书原本久佚,其内容则被收入李道传编《池录》卷二十九,见黎靖德编《语类》卷首《朱子语类姓氏》。
  7.朱子语略二十卷(存)门人浦城杨与立编。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卷下著录:“右杨与立编次晦庵先生之语,萧一致刻于道州。”此书今存明弘治四年(1491)南京国子监刻本,温州市图书馆存;清道光金陵甘福刻本。
  8.师诲三卷、附录一卷(佚)门人兴国吴必大编。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卷下著录:“右吴必大记录晦庵先生之语,朱鉴刻于兴国。”9.文说一卷(佚)门人南城包扬编。《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二著录:“南城包扬显道录,朱侍讲论文之语。”①10.晦庵诗说一卷(存)门人上饶陈文蔚编。记录朱子与门人林夔孙、廖德明、李方子、吴雉、万人杰、黄义刚、萧佐、滕璘、杨道夫、吴必大等论诗之语。
  此书今存清王启原辑《谈艺珠丛》本。
  11.晦庵先生语录四十三卷(佚)成书于嘉定八年(1215),隆州李道传辑廖德明、辅广、余大雅、陈文蔚、李闳祖、李方子、叶贺孙等33位朱子门人所记语录,为最早的朱子语录汇编本。黄榦为其作后序称,助李道传编校此书者,有朱子门人潘时举、叶贺孙等。
  此书因嘉定八年由李道传刊行于池州,故后人称为“池录”。33位朱子门人的姓名,在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中均有记载。此书原本虽已久佚,然黎靖德编《朱子语类》,此书是其祖本之一,其大部分内容,保存于黎编《语类》中。由于黎编本是分类重编本,故此书之原貌,已不可复见。
  12.朱子语续录四十六卷(佚)成书于宋嘉熙二年(1238)。隆州李性传辑黄榦、何镐、程端蒙、周谟、潘柄、魏椿、吴必大等41位为《池录》所遗的朱子门人所记语录。此41位门人之姓名,《郡斋读书附志》中亦有详载。嘉熙二年,李性传自作后序,刻印于鄱阳学宫。因鄱阳宋时属饶州,故此本称为“饶录”。
  此本亦黎靖德编编《语类》的祖本之一。
  13.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后录二十卷(佚)成书于嘉熙三年至淳祐七年间(1239—1247)。婺州东阳王佖辑杨方、黄榦、刘炎、黄灏、邵浩、刘砥等20位朱子门人所记,每人一卷。《郡斋读书附志》卷下著录此书,且转引王佖之序云:“‘池录’初成,勉斋犹未免有遗憾于刊行之后,况‘饶本’又出于其后乎?此二十卷皆池、饶所未及刊者。稽其所自,证其所得,尝屡反复焉,无一语或敢不谨也。”此书因刊行于婺州,故王佖在其后所编《徽续类后序》中名之为“婺录”。
  14.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续录后集二十六卷(佚)成书于淳祐九年(1249),建阳蔡杭辑杨方、包扬、刘子寰、李杞以及王佖“婺录”中20家,去除重复,共23家语录而成。因此书亦刊行于饶州,故称“饶后录”。后黎靖德编《朱子语类》,此书亦其祖本之一,黎编不提王佖“婺录”,盖因此书已囊括了“婺录”的全部内容。蔡杭自序云:“淳祐戊申(1248年),杭将诣江东,鄱阳洪叔鲁芹以其外大父吏部杨公方手所录《寒泉语》见示,既又于安仁汤叔逊次得其家藏包公扬所录。……既而东阳王元敬佖亦以所集刊本见寄,又得里中朋友所传一二家,乃悉以次编入,为二十六卷。”①15.朱子语别录二十卷(佚)成书于咸淳元年(1265),天台吴坚辑《池录》《饶录》《饶后录》三编所余33家。因刊行于建安,故称“建录”。此书亦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祖本之一。据吴坚自序,他曾先后师从真德秀、李燔、舒高、李方子等,“由是多见未行语录,手抄盈箧,凡六十五家,今四十年矣。……朅来闽中,重加会粹,以三录所余者二十九家及增入未刊者四家,自为别集,以附《续录》后集之末”②。
  16.晦庵先生语录大纲领十卷、附录三卷(存)宋佚名编。1987年版《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为“宋刻本”。
  17.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佚)朱子门人莆田黄士毅编,成书于嘉定十二年(1219),是已知最早的朱子语录分类汇编本。黄士毅辑廖德明、辅广、黄榦、何镐等70位朱子弟子所记,因刊行于眉州,故简称“蜀类”。
  据黄士毅自序,其分类编排的原因,“或病诸家所记互有重复,乃类分而考之。”其分类的标准,黄氏认为“有太极然后有天地,有天地然后有人物,有人物然后有性命之名,而仁义礼智之理则人物所以为性命者也”。以此为序,其分类门目大致为:太极天地、人物性命、群经、孔孟周程朱子、斥异端、任道统、历代君臣、法度、人物、议论等。①以此对照现有的黎编《语类》门目,基本一致。由此可知,《朱子语类》的门目分类方法,在黄士毅此编即已基本定型,后人重编,只是据此略加改动调整而已。
  18.朱子语续类四十卷(佚)宋王佖编,成书于宋淳祐十二年(1252)。王佖以其自编“婺录”为基础,加上其后所得共约30家,仿黄士毅“蜀类”“已定门目,粹为《续类》”。因本年徽州已将黄士毅编“蜀类”刊行于紫阳书院,故王佖将此编寄给魏了翁之子魏克愚,本年冬续刊于紫阳书院,故称为“徽续类”。
  19.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存)此为朱子语录的分类汇编本,成书于宋宝祐二年(1254),为徽州紫阳书院刊本再校本。此本将门人黄士毅所编“蜀类”、李性传所编“饶录”、王佖编“徽续类”合而刊之。此书原本久佚,今日本九州大学图书馆存朝鲜古写徽州本,就是以徽州所刊宝祐二年再校正本为底本的古钞本,是现存《朱子语类》版本中,唯一成书年代早于黎靖德编《语类》的版本。1982年,此书由韩国李乃扬在日本京都影印出版。
  20.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存)宋导江黎靖德编,此亦为朱子语录的分类汇编本,成书于宋咸淳六年(1270),即今存《朱子语类》之通行本。
  此书乃黎靖德编汇集李道传编“池录”、李性传编“饶录”、蔡杭编“饶后录”、吴坚编“建录”、黄士毅编“蜀类”、王佖编“徽续类”即所谓“四录二类”,外加张洽所录一卷,其计97名门人所记朱子讲学和日常生活的言行,分为26门,分类编排而成。编排次序,先论理气、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作为天地之始;又论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和为学之方;又分别阐释“四书”“五经”道理,以孔孟周程张朱为传此理者,排释老、明道统。
  此书现存最早刊本为明成化九年(1473)陈炜刻本。此外,还有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朱吾弼、朱崇沐刻本;清康熙吕氏宝浩堂刻本、四库全书本等。
  21.晦庵先生语录类要十八卷(存)黄榦门人括苍叶士龙编,约成书于宋淳祐四年(1244),辑朱门弟子44人所记。原名《语录格言》,十九卷,徐几更其名为《语录类要》,并省去第十九卷,“盖不欲学者骤言兵也。”今存明成化翻刻元大德六年(1302)武夷詹天祥刻本。
  22.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八十八卷(佚)朱子季子朱在受其父遗书之命而编,为朱子逝世后,其文集的最早编本,约成书于宋嘉定二年(1209)之前。黄榦《朱文公行状》云:“平生为文,则季子在汇次之矣。”指的就是此书。蔡沈写于嘉定二年三月的《书集传序》中提到“先生改本(指朱子有关《书集传》的修改文字——编者注),已附《文集》中”,可知其时朱在所编《文集》已成书。
  此本卷数,据朱子十六世孙朱玉《朱子文集大全类编》卷末跋为八十八卷。
  23.朱文公文集类编一百五十卷(佚)朱子门人黄士毅编,约成书于宋嘉定十三年(1220)之前,为朱子文集最早的类编本。嘉定十三年九月,魏了翁《眉州刊朱子语类序》云:“子洪名士毅,姑苏人,尝类《文公集》百五十卷,今藏之策府。”①载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首,及《鹤山先生大全集》卷五十三。
  24.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百卷(存)成书于嘉熙三年(1239),编者缺考。时金华王埜官建宁知府,将此书刊行于建安书院。咸淳元年(1265年)建安书院山长黄镛《闽刊朱文公别集序》云:“文公先生之文、正集、续集,潜斋、实斋二公已镂板书院,盖家有而人诵之矣。”②其中潜斋即王埜,字子文,号潜斋,从学于真德秀。
  此书在宋人的书目如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中均著录,是现存最早的百卷本朱子文集。
  25.文公文集续集十卷(存)宋淳祐五年(1245)王遂编,刊行于建安书院。王遂字去非,号实斋,金坛人,《宋史》有传。淳祐三年(1243),王遂官建宁知府,从建阳蔡模、刘文昌等人搜访得朱子遗文,编成十卷,并于淳祐五年(1245)刊行。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著录,今存《晦庵先生朱文公续集》卷首有王遂撰《文公续集序》。
  26.朱文公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存)宋咸淳元年(1265)建安书院刻本。正集一百卷,即王埜所刊;续集十卷,王遂编本;又一卷,为淳祐十年(1250)建安书院山长徐几所补编;别集十卷,景定四年(1263)建宁府通判余师鲁编。咸淳元年,建安书院山长黄镛将以上数编合而刊于书院。此书今国内有十几家图书馆有宋元明递修本收藏。
  明嘉靖十一年(1532),此书又经福建按察司张大轮、胡岳重刻,四部丛刊本就是根据这个刻本影印的。
  27.朱子前集四十卷、后集九十一卷、续集十卷、别集二十四卷(佚)《宋史·艺文志七》著录,成书年月及编者均缺考。

附注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书类》,第32页。 ②〔宋〕蔡杭:《进书集传表》,〔宋〕蔡沈:《朱文公订正门人蔡九峰书集传》卷首,宋淳祐十年(1250)吕遇龙上饶郡学刻本。 ①〔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诗传遗说》,第125页。 ②〔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诗传遗说》,第125页。 ③〔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二《朱子读书法》,第788页。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二《文史类》,第650页。 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首《饶州刊朱子语后录后序》,第4页。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首《建安刊朱子语别录后序》,第5页。 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首《朱子语类后序》,第6—7页。 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首《眉州刊朱子语类序》,第9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别集》卷首,四部丛刊本。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语孟类》,第78页。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子文化大典介绍了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 朱子文化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关于构建中国古代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的理论学说。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为构建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二是为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历史根据,这就是儒家的“道统”。二者共同构成了朱子文化的所有内容,涵括了儒家的哲学及其历史文化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