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后人所编朱子著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477
颗粒名称: 三 后人所编朱子著作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4
页码: 249-272
摘要: 所谓后人所编,是指朱子所著,逝世后由其门人或后学编纂成册的著作。其中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无成书,而由门人或后学新编成册的,如版本各异的《语录》和《文集》。另一种情况是,后学在前人已编纂成册的著作中,或重编、或选编、或节略,如宋陈利用的《大同集》,明吴讷的《晦庵文钞》、清李光地的《朱子全书》、朱玉的《朱子文集大全类编》等。凡属这种情况,下文均列为“改编”一类。其中或门人记述未必尽合师说,或偶然问答未必是确论,朱鉴皆加以说明。据黄士毅自序,其分类编排的原因,“或病诸家所记互有重复,乃类分而考之。”
关键词: 朱熹 著作 后人

内容

所谓后人所编,是指朱子所著,逝世后由其门人或后学编纂成册的著作。其中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无成书,而由门人或后学新编成册的,如版本各异的《语录》和《文集》。凡属这种情况,下文均列为“原编”一类。另一种情况是,后学在前人已编纂成册的著作中,或重编、或选编、或节略,如宋陈利用的《大同集》,明吴讷的《晦庵文钞》、清李光地的《朱子全书》、朱玉的《朱子文集大全类编》等。凡属这种情况,下文均列为“改编”一类。
  (一)原编1.朱文公易说二十三卷(存)朱子长孙朱鉴(1190—1260年)编。将朱子《周易本义》《易学启蒙》诸易学专著中所未见,而散见于朱子门人问答之中的语类,汇而辑之,因成是编。其中或门人记述未必尽合师说,或偶然问答未必是确论,朱鉴皆加以说明。
  此书现存最早为元刻本。清代有四库全书本、《通志堂经解》本等。
  2.晦庵书说七卷(佚)朱子逝世后,其门人黄士毅(字子洪,号壶山,莆田人)辑其书说之遗文而成。《直斋书录解题》卷二著录云:“朱熹门人黄士毅集其师说之遗,以为此《书》。晦庵于《书》一经独无训传,每以为错简脱文处多,不可强通。吕伯恭《书解》不可强通者,强欲通之。尝以语伯恭而未能改也。又尝疑孔安国《传》恐是假,《书小序》决非孔门之旧,安国《序》决非西汉文章,至谓与《孔丛子》《文中子》相似,则岂以其书出于东晋之世故耶?非有绝识独见不能及此……今惟《二典》《禹谟》《召诰》《洛诰》《金縢》有解,及‘九江’‘彭蠡’‘皇极’有辨,其他皆《文集》《语录》中摘出。”①此书《宋史·艺文志一》作《朱熹书说》七卷。
  3.书经问答一卷(佚)门人建阳蔡沈所编。宋宝祐三年(1255)五月,蔡沈之子蔡杭将《书集传》与此书同时表进朝廷。其《进书集传表》曰:“所有先臣沈《书集传》六卷、《小序》一卷、朱熹《问答》一卷,缮写成十二册,用黄罗装褙复封,谨随表上进以闻。”②4.文公诗传遗说六卷(存)成书于宋端平二年(1235),亦朱子长孙朱鉴所编。时,朱鉴正以承议郎权知兴国军。采朱子文集、语类所载论《诗经》之语而为《诗集传》所无,而又“足与集传相发明者,汇而编之,故曰《遗说》”①。其书首纲领,次序辨,次六义,继之以风,雅、颂之论断,终之以逸诗、诗谱、叶韵之义。“以朱子之说,明朱子未竟之义。”②故其体例,大体与朱鉴所编《朱文公易说》相仿。
  此书最早即由朱鉴于端平二年刻印于兴国军。现存则有四库全书本、《通志堂经解》本等。
  5.朱子读书法(佚)门人辅广编。原本久佚,宋咸淳间(1265—1274)张洪、齐熙编本《朱子读书法》上下二卷,其上卷即辅广所编本。“而以所续增者列为下卷。……条分缕析,纲目井然。”③张、齐原本今亦不存,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厘为四卷。今所存者,即四库全书本。
  6.晦庵先生语录(佚)成书于宋嘉定六年(1213),门人袭梦锡编。黄榦有《书袭梦锡所编晦庵先生语录》一文,见《勉斋集》卷二十。此书原本久佚,其内容则被收入李道传编《池录》卷二十九,见黎靖德编《语类》卷首《朱子语类姓氏》。
  7.朱子语略二十卷(存)门人浦城杨与立编。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卷下著录:“右杨与立编次晦庵先生之语,萧一致刻于道州。”此书今存明弘治四年(1491)南京国子监刻本,温州市图书馆存;清道光金陵甘福刻本。
  8.师诲三卷、附录一卷(佚)门人兴国吴必大编。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卷下著录:“右吴必大记录晦庵先生之语,朱鉴刻于兴国。”9.文说一卷(佚)门人南城包扬编。《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二著录:“南城包扬显道录,朱侍讲论文之语。”①10.晦庵诗说一卷(存)门人上饶陈文蔚编。记录朱子与门人林夔孙、廖德明、李方子、吴雉、万人杰、黄义刚、萧佐、滕璘、杨道夫、吴必大等论诗之语。
  此书今存清王启原辑《谈艺珠丛》本。
  11.晦庵先生语录四十三卷(佚)成书于嘉定八年(1215),隆州李道传辑廖德明、辅广、余大雅、陈文蔚、李闳祖、李方子、叶贺孙等33位朱子门人所记语录,为最早的朱子语录汇编本。黄榦为其作后序称,助李道传编校此书者,有朱子门人潘时举、叶贺孙等。
  此书因嘉定八年由李道传刊行于池州,故后人称为“池录”。33位朱子门人的姓名,在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中均有记载。此书原本虽已久佚,然黎靖德编《朱子语类》,此书是其祖本之一,其大部分内容,保存于黎编《语类》中。由于黎编本是分类重编本,故此书之原貌,已不可复见。
  12.朱子语续录四十六卷(佚)成书于宋嘉熙二年(1238)。隆州李性传辑黄榦、何镐、程端蒙、周谟、潘柄、魏椿、吴必大等41位为《池录》所遗的朱子门人所记语录。此41位门人之姓名,《郡斋读书附志》中亦有详载。嘉熙二年,李性传自作后序,刻印于鄱阳学宫。因鄱阳宋时属饶州,故此本称为“饶录”。
  此本亦黎靖德编编《语类》的祖本之一。
  13.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后录二十卷(佚)成书于嘉熙三年至淳祐七年间(1239—1247)。婺州东阳王佖辑杨方、黄榦、刘炎、黄灏、邵浩、刘砥等20位朱子门人所记,每人一卷。《郡斋读书附志》卷下著录此书,且转引王佖之序云:“‘池录’初成,勉斋犹未免有遗憾于刊行之后,况‘饶本’又出于其后乎?此二十卷皆池、饶所未及刊者。稽其所自,证其所得,尝屡反复焉,无一语或敢不谨也。”此书因刊行于婺州,故王佖在其后所编《徽续类后序》中名之为“婺录”。
  14.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续录后集二十六卷(佚)成书于淳祐九年(1249),建阳蔡杭辑杨方、包扬、刘子寰、李杞以及王佖“婺录”中20家,去除重复,共23家语录而成。因此书亦刊行于饶州,故称“饶后录”。后黎靖德编《朱子语类》,此书亦其祖本之一,黎编不提王佖“婺录”,盖因此书已囊括了“婺录”的全部内容。蔡杭自序云:“淳祐戊申(1248年),杭将诣江东,鄱阳洪叔鲁芹以其外大父吏部杨公方手所录《寒泉语》见示,既又于安仁汤叔逊次得其家藏包公扬所录。……既而东阳王元敬佖亦以所集刊本见寄,又得里中朋友所传一二家,乃悉以次编入,为二十六卷。”①15.朱子语别录二十卷(佚)成书于咸淳元年(1265),天台吴坚辑《池录》《饶录》《饶后录》三编所余33家。因刊行于建安,故称“建录”。此书亦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祖本之一。据吴坚自序,他曾先后师从真德秀、李燔、舒高、李方子等,“由是多见未行语录,手抄盈箧,凡六十五家,今四十年矣。……朅来闽中,重加会粹,以三录所余者二十九家及增入未刊者四家,自为别集,以附《续录》后集之末”②。
  16.晦庵先生语录大纲领十卷、附录三卷(存)宋佚名编。1987年版《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为“宋刻本”。
  17.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佚)朱子门人莆田黄士毅编,成书于嘉定十二年(1219),是已知最早的朱子语录分类汇编本。黄士毅辑廖德明、辅广、黄榦、何镐等70位朱子弟子所记,因刊行于眉州,故简称“蜀类”。
  据黄士毅自序,其分类编排的原因,“或病诸家所记互有重复,乃类分而考之。”其分类的标准,黄氏认为“有太极然后有天地,有天地然后有人物,有人物然后有性命之名,而仁义礼智之理则人物所以为性命者也”。以此为序,其分类门目大致为:太极天地、人物性命、群经、孔孟周程朱子、斥异端、任道统、历代君臣、法度、人物、议论等。①以此对照现有的黎编《语类》门目,基本一致。由此可知,《朱子语类》的门目分类方法,在黄士毅此编即已基本定型,后人重编,只是据此略加改动调整而已。
  18.朱子语续类四十卷(佚)宋王佖编,成书于宋淳祐十二年(1252)。王佖以其自编“婺录”为基础,加上其后所得共约30家,仿黄士毅“蜀类”“已定门目,粹为《续类》”。因本年徽州已将黄士毅编“蜀类”刊行于紫阳书院,故王佖将此编寄给魏了翁之子魏克愚,本年冬续刊于紫阳书院,故称为“徽续类”。
  19.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存)此为朱子语录的分类汇编本,成书于宋宝祐二年(1254),为徽州紫阳书院刊本再校本。此本将门人黄士毅所编“蜀类”、李性传所编“饶录”、王佖编“徽续类”合而刊之。此书原本久佚,今日本九州大学图书馆存朝鲜古写徽州本,就是以徽州所刊宝祐二年再校正本为底本的古钞本,是现存《朱子语类》版本中,唯一成书年代早于黎靖德编《语类》的版本。1982年,此书由韩国李乃扬在日本京都影印出版。
  20.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存)宋导江黎靖德编,此亦为朱子语录的分类汇编本,成书于宋咸淳六年(1270),即今存《朱子语类》之通行本。
  此书乃黎靖德编汇集李道传编“池录”、李性传编“饶录”、蔡杭编“饶后录”、吴坚编“建录”、黄士毅编“蜀类”、王佖编“徽续类”即所谓“四录二类”,外加张洽所录一卷,其计97名门人所记朱子讲学和日常生活的言行,分为26门,分类编排而成。编排次序,先论理气、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作为天地之始;又论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和为学之方;又分别阐释“四书”“五经”道理,以孔孟周程张朱为传此理者,排释老、明道统。
  此书现存最早刊本为明成化九年(1473)陈炜刻本。此外,还有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朱吾弼、朱崇沐刻本;清康熙吕氏宝浩堂刻本、四库全书本等。
  21.晦庵先生语录类要十八卷(存)黄榦门人括苍叶士龙编,约成书于宋淳祐四年(1244),辑朱门弟子44人所记。原名《语录格言》,十九卷,徐几更其名为《语录类要》,并省去第十九卷,“盖不欲学者骤言兵也。”今存明成化翻刻元大德六年(1302)武夷詹天祥刻本。
  22.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八十八卷(佚)朱子季子朱在受其父遗书之命而编,为朱子逝世后,其文集的最早编本,约成书于宋嘉定二年(1209)之前。黄榦《朱文公行状》云:“平生为文,则季子在汇次之矣。”指的就是此书。蔡沈写于嘉定二年三月的《书集传序》中提到“先生改本(指朱子有关《书集传》的修改文字——编者注),已附《文集》中”,可知其时朱在所编《文集》已成书。
  此本卷数,据朱子十六世孙朱玉《朱子文集大全类编》卷末跋为八十八卷。
  23.朱文公文集类编一百五十卷(佚)朱子门人黄士毅编,约成书于宋嘉定十三年(1220)之前,为朱子文集最早的类编本。嘉定十三年九月,魏了翁《眉州刊朱子语类序》云:“子洪名士毅,姑苏人,尝类《文公集》百五十卷,今藏之策府。”①载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首,及《鹤山先生大全集》卷五十三。
  24.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百卷(存)成书于嘉熙三年(1239),编者缺考。时金华王埜官建宁知府,将此书刊行于建安书院。咸淳元年(1265年)建安书院山长黄镛《闽刊朱文公别集序》云:“文公先生之文、正集、续集,潜斋、实斋二公已镂板书院,盖家有而人诵之矣。”②其中潜斋即王埜,字子文,号潜斋,从学于真德秀。
  此书在宋人的书目如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中均著录,是现存最早的百卷本朱子文集。
  25.文公文集续集十卷(存)宋淳祐五年(1245)王遂编,刊行于建安书院。王遂字去非,号实斋,金坛人,《宋史》有传。淳祐三年(1243),王遂官建宁知府,从建阳蔡模、刘文昌等人搜访得朱子遗文,编成十卷,并于淳祐五年(1245)刊行。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著录,今存《晦庵先生朱文公续集》卷首有王遂撰《文公续集序》。
  26.朱文公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存)宋咸淳元年(1265)建安书院刻本。正集一百卷,即王埜所刊;续集十卷,王遂编本;又一卷,为淳祐十年(1250)建安书院山长徐几所补编;别集十卷,景定四年(1263)建宁府通判余师鲁编。咸淳元年,建安书院山长黄镛将以上数编合而刊于书院。此书今国内有十几家图书馆有宋元明递修本收藏。
  明嘉靖十一年(1532),此书又经福建按察司张大轮、胡岳重刻,四部丛刊本就是根据这个刻本影印的。
  27.朱子前集四十卷、后集九十一卷、续集十卷、别集二十四卷(佚)《宋史·艺文志七》著录,成书年月及编者均缺考。
  (二)改编(重编、选编、节略)1.宋代(1)晦庵语类二十七卷(佚)宋婺州东阳潘墀编。潘墀字经之,一字介岩,号芥轩。此书为朱子语录选编本,专录朱子与门人《论语》问答之语,故《直斋书录解题》将此书列入卷三《语孟类》。著录云:“蜀人以晦庵语录类成编,处州教授东阳潘墀取其《论语》一类,增益其未备,刊于学宫。”①故此书的原始底本乃选自黄士毅的“蜀类”。
  (2)续近思录十四卷(存)宋建阳蔡模编。成书于宋宝庆三年(1227)。参照《近思录》的门类,编录朱子之语以续之。宋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卷五上著录云:“宝庆丁亥蔡模纂晦庵先生之语以续之。”此书今存西京清麓丛书续编本,题为《近思续录》。
  (3)朱子大同集十三卷(存)宋陈利用编,明林希元又加以增补。今存元至正刊本、四库全书本等。陈利用,字光卿,浙江钱塘人氏。历官同安县学时,将朱子在同安所作诗文及问答之语从文集、语类中辑出,别为此集。其称大同者,以“唐贞观中于同安置大同场,宋时亦有大同驿,从古名也”①。
  此书今存元至正十二年(1352)都璋刻本,以及明刻本。
  (4)经济文衡前集二十五卷、后集二十五卷、续集二十二卷(存)宋马季机编。成书于宋淳祐十一年(1251)。有元泰定元年(1324)梅溪书院刊本,明正德四年(1509)刻本,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朱吾弼、朱崇沐重刊本。
  此书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一著录作马季机编,《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二误作滕珙编。其内容则从朱子《语类》《文集》中分别辑出,前集论学,后集论古,续集则兼二集所遗而补之。
  (5)性理吟二卷(存)宋陈思辑。今存《两宋名贤小集》本。
  (6)文公感兴诗一卷(存)宋蔡模注。将朱子所作《斋居感兴诗》二十首一一加以注解和阐释。今存西京清麓丛书续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7)武夷棹歌一卷(存)宋陈普编注。陈普认为,朱子的《九曲棹歌》“纯是一条进道次序,其立意固不苟,不但为武夷山水也”。从朱子的诗中,寻找和辨析他的理学思想,是陈普编注此文的主旨。今存西京清麓丛书续编本、丛书集成新编本。
  2.元代(1)朱子说书纲领辑录一卷(存)元董鼎辑。元延祐五年(1318)建阳余氏勤有堂刊,与《书蔡氏传辑录纂注》合刻。《五经补纲》本不题纂集人名氏。
  (2)文公感兴诗通一卷(存)元胡炳文编释。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熊绣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存。
  (3)晦庵先生朱文公诗集口口卷元代人编,中国国家图书馆存元刻本残帙一册,存卷十一至二十二。
  3.明代(1)朱文公政训一卷(存)明彭韶编,成书于成化十二年(1476)。取朱子与门人问答时政之语以成此编。彭韶认为“文公之学,全体大用之学也。范我后人,如规之圆,如矩之方,万世所不能外也。间与门弟子问答时政,又皆指示病源,亲切的实,读之使人凛然知惧,盖不独为门人弟子语也”①。
  此书现存《宝颜堂秘笈·续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2)朱文公政训摘要一卷(存)明叶廷秀编。今存《叶润山辑著全书》本。
  (3)文公先生经世大训十六卷(存)明余祐编,成书于正德九年(1514)。是书采辑朱子《文集》《语类》二书,按类编排,分为三十六门。编者为明儒胡居仁的门人和女婿。
  (4)朱子奏议十五卷(存)明朱吾弼编。万历三十二年(1604)叶向高序。此书皆从《朱文公文集》中抄出,共奏章十卷,书、状、札子五卷。被讥为“《朱子文集》家絃户诵,此刻可谓屋下屋,床上床矣”②。此书由朱吾弼自刻于万历三十二年。
  (5)晦庵题跋三卷(存)明毛晋辑。今存《津逮秘书》本(第十三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6)朱子学的二卷(存)明邱濬编。成书于天顺七年(1463)。采朱子著作中言论,以类编次。上卷分下学、持敬、穷理、精蕴、须看、鞭策、进德、道在、天德、韦斋十篇,下卷分为上达、古者、此学、仁体、为治、纪纲、圣人、前辈、斯文、道统十篇。所谓“学的”,乃以圣人为目标之意。其体例,邱濬自识称乃“拟《论语》”之体例。清蔡衍鎤序云,此书“分上下卷以拟《小学》,总二十篇以拟《论语》。上篇自《下学》以至《天德》,由事以达理,而终之以《韦斋》,所以纪朱子之生平言行,犹《论语》之有《乡党》也。下篇自《上达》以至《斯文》,由理而散事,而终之以《道统》,所以纪濂洛关闽之学之所由来,犹《论语》之有《尧曰》也”。①此书今存明刻本、清正谊堂丛书本。
  (7)晦庵朱先生文钞七卷(存)明吴讷编。此书系吴氏从《朱文公文集》各体文中“各录数篇,汇成一帙”②,并加以音点,刊刻于宣德五年(1430)。
  此书今存明刊本六卷本、七卷本,以及明嘉靖十九年(1540)与崔铣辑《续集》合刊十卷本。
  (8)晦庵文钞续集四卷(存)明崔铣辑。成书于嘉靖十三年(1534)。崔氏以吴讷所编未备,复为续辑,并以上接吴氏所编为一书,故名《续集》。自序云:“今岁夏,铣闭户三月,止酒屏事,三读《大全集》。窃窥立言之旨,得其忧道之心已,乃手录是编,稍释大旨。”③此书今存明嘉靖十九年(1540)张光祖刻本,与吴讷编六卷本合刊,名《晦庵文钞》十卷。
  (9)朱子钞释二卷(存)明吕柟编。成书于嘉靖十五年(1536)。该书为朱子门人杨与立所编《朱子语略》的节要本。吕柟任国子监祭酒时,“遗其重复,取其切近,钞出一帙,条释其下,以便初学览阅”①。此书现存四库全书本。
  (10)朱子节要十四卷(存)明高攀龙编。成书于万历三十年(1602)。此书编者认为,朱子之书“自传注而外,见于《文集》《语录》者,浩渺无涯。”故“三复之余,节其要言,仿朱子《近思录》例,分为十有四卷,而不敢拟于《近思》,名曰《朱子节要》”。②此书今存《高子全书》本。
  (11)抄朱子札言四卷(存)明叶廷秀辑。叶廷秀,字谦斋,号润山,濮州(今河南省濮阳市)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受业于名儒刘宗周,学问精湛。
  今存《叶润山辑著全书》本。
  (12)朱子学训三卷(存)明叶廷秀辑。今存《叶润山辑著全书》本。
  (13(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八十八卷、目录二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存)明朱吾弼编。万历三十三年(1605)吴养春、朱崇沐刻本。此书乃据闽宋刻本朱子《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百卷本重编。将正集奏议类十三卷抽出编为十五卷另刊,而将剩余的八十七卷编为八十八卷。
  (14)唐荆川选辑朱文公全集十五卷(存)明唐顺之编。朱子《文集》节选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存明刻本。
  (15)朱子大全私抄十二卷(存)明王宗沐编。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临海王宗沐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和苏州大学图书馆存。
  (16)晦庵先生五言诗钞一卷(存)明吴讷编。成书于宣德十年(1435),收朱子五言诗200首。今日本内阁文库存明成化间刻本。前有宣德十年(1435)海虞吴讷序,成化十八年(1482)琴川周木序;后有宣德十年四明陈敬宗跋。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存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与《晦庵文钞》合刻本。
  (17)晦庵先生朱子诗集十三卷(存)编者不详。明成化年间(1465—1487)刻本,日本尊经阁文库存。
  (18)晦庵先生朱文公诗集十二卷(存)明程璩编。明正德十六年(1521)程氏自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存。
  (19)晦庵朱先生五言诗抄一卷(存)明潘文楚刻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存。
  (20)新刻紫阳五言诗选二卷(存)编者不详。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建阳书坊郑云竹刻本,安徽博物院存。后附朱子七言诗十四首。
  (21)新刻宋名贤晦庵五言诗钞前集二卷、新锲宋名贤晦庵五言诗钞后集二卷编者不详。明万历年间刻本,日本尊经阁文库存。
  (22)朱子大全集补遗八卷(存)明朱培辑。中国国家图书馆存清抄本一册。
  (23)晦庵诗说一卷(存)明沈爚辑。今存《谈艺丛珠》本。
  (24)朱文公游艺至论二卷(存)明余祐辑。明嘉靖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存。
  (25)朱紫阳诗文训略(佚)明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著录。
  (26)朱子书节要十四卷(存)朝鲜李滉编。朱子《文集》选编本。其自序云:“因病罢官,载归溪上,得日闭门静居而读之,自是渐觉其言之有味、其义之无穷……顾其篇帙浩穰,未易穷观……窃不自揆,就求其尤关于学问而切于受用者表而出之,不拘篇章,惟务得要。乃属诸友之善书者及子侄辈分卷写讫。”①4.清代(1)四书朱子语类摘钞三十八卷(存)清张履祥、吕留良辑。张履祥(1611—1674),字念夫,一字考夫,号杨园,浙江桐乡人。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吕留良(1629—1683),字庄生,一字用晦,号晚村,与张履祥为同乡,治程朱理学。明亡,家居授徒,不愿为官。死后数年,因文字狱禁牵连,于清雍正十年(1732)被戳尸枭首。此书有清康熙四十年(1701)南阳讲习堂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存。
  (2)四书朱子大全四十卷(存)清戴名世、程逢仪辑。戴名世(1653—1713),清代文学家、教育家,“桐城派”奠基人。字田有,号南山,安徽桐城人。康熙朝进士。留心明代史事,因著《南山集》,用明永历年号,以“大逆”罪被杀,株连数百人。程逢仪,钱塘人。
  本书以朱子《四书集注章句》为主,而以朱子《精义》《辑略》《或问》《语类》诸书采掇会粹,合于集注章句者列而存之,不合于集注章句,为早年未定之论,则不录。此书今存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程逢仪刻本。因戴名世之故,被列入禁毁书目。今有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3)朱子礼纂五卷(存)清李光地编。此书于朱子礼学专著之外,凡说礼之条散见《文集》《语类》者,以类纂集。分为总论、冠昏、丧、祭、杂仪五目。被清四库馆臣评为“朱子说礼之言参差散见,猝不能得其端绪。光地类聚而区分之,使秩然有理,于学礼者亦有功矣”②。
  此书今存清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四库全书本、《李文贞公全集》本、《榕村全书》本。
  (4)朱子仪礼释宫一卷(存)清佚名辑,素隐所刻书本。(5)朱子五经语类八十卷(存)清程川编。成书于清雍正三年(1725)。取朱子语录之说五经者,以类编排。计《易》四十卷、《书》九卷、《诗》七卷、《春秋》三卷、《礼》二十一卷。“此编于每经皆以总论居前,论旧说得失者次之,其余则以经文为序,并各著某人所录于下,且注其年月及朱子是时年若干岁于首条。条分缕析,至为明白。”①此书现存《四库全书》本。
  (6)朱子四书语类五十二卷(存)清周在延编。成书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此书将黎编《朱子语类》中论四书的五十一卷语录辑出,分为五十二卷刊行。“别无增损,亦无所考订发明。”②(7)朱子议政录一卷(存)清邢廷荚编。成书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光绪二十九年(1903)劳乃宣重印。劳氏跋云:“右《朱子议政录》一卷,醴泉邢氏撰。刺取朱子书中言变法者,以谂当世,使笃旧学者泯异视新学之情,崇新学者释鄙夷旧学之惑。”③(8)汇呈朱子论治本各疏一卷(存)清赵炳麟编。成书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此书“将朱熹奏疏关系治本者,节其要而择其精,汇辑为书,恭呈御览”④。编者时为京畿道监察御史,奉圣命而进讲此书。今存1922年排印本。
  (9)二程语录十八卷(存)题朱熹编,实从《二程遗书》中辑出。今存正谊堂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10)朱子学归二十三卷(存)清郑端编。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端,字司直,河北枣强人。郑氏认为“欲正所学,必以真儒为归,欲归真儒,必以圣贤为则”①。此为书名“学归”之由来。此书仿朱子《近思录》的体例,采撷朱子《文集》《语类》中言论,分类编辑,共列二十三门,门为一卷,计二十三卷。
  此书今存清光绪五年(1879)定州王氏谦德堂刻畿辅丛书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
  (11)朱子文语纂编十四卷(存)清严鸿逵编。成书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是书仿朱子《近思录》体例,采辑朱子《文集》《语类》之语编成。《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五著录此书,题为“不著编辑者名氏”,实因编者严鸿逵乃吕留良门人,因受吕留良禁书案牵连,雍正十年(1732)被戳尸枭首。故馆臣编纂《四库全书》,隐其名而上之。此书清华大学图书馆存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刻本。
  (12)近思续录四卷(存)清刘源渌编。前有康熙四十年(1701)其门人陈舜锡、马恒谦二序。刘源渌,字昆石,自号直斋,安丘人。
  此书亦仿朱子《近思录》门类,采辑朱子《四书或问》《朱子文集》《朱子语类》三书分门编辑。其弟子马恒谦序称刘氏为编此书,“于朱子《文集》《或问》《语类》三书,沉潜反复,撮辑纂叙,席不暇暖,手不停笔二十余年。凡三创草,三脱稿,乃成是书云。”②中国国家图书馆存此书康熙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693—1694)马常沛抄本。
  (13)近思录集解三卷(存)清李文炤编。《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十四卷。
  李文炤(1627—1735),清代经学家。字元朗,号恒斋,善化(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举人。授谷城教谕,不赴。潜心程朱之学,任岳麓书院山长。本书从朱子各著作中选取相关内容,附于《近思录》各条之下,其中不能充分说明的部分则加上其他学者的言论加以说明,间或附以己意。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存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刻本,共三卷。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14)近思录集注十四卷(存)清黄叔敬编。黄叔敬(1666—1742年),字玉圃,号笃斋,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人,康熙朝进士。由户部主事迁吏部员外郎,擢御史。曾奉诏巡抚台湾。究心先儒书,其学以立诚为本,以笃敬为要。对训诂、考证、金石都有研究。此书中国国家图书馆存稿本四册。
  (15)朱子语类四纂五卷(存)清李光地编。自序云:“自始读《语类》,苦其已多,于是芟冗重,录精要,以备遗忘。取舍失中,过则稍觉,或增或省,至是而四。”以故书名“四纂”。此书今存清福州正谊书院刊本、《李文贞公全集》本、《榕村全书》本。
  (16)朱子语类纂十三卷(存)清王钺编。王钺(1623—1703年),字仲威,号任庵,山东诸城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曾官广东西宁县令。工于诗文。此书摘编《朱子语类》理气、鬼神、性理、论学四门,而间附以己说。今存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刊《世德堂遗书》本。
  (17)朱子约编八卷(存)清郑士范编。成书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为朱子《文集》《语类》节选本,分为主敬、穷理、省察、克治、德行、政事、论治、训蒙八类,每类一卷。郑士范,陕西凤翔人,编有《朱子年谱》。
  (18)朱子语类日抄五卷(存)清陈澧编。陈澧(1810—1882年),字兰甫,一字兰浦,别号止斋,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人。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此书为《朱子语类》节抄本。成书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今存广雅书局丛书本、有诸己斋格言丛书本。
  (19)朱子语类选九卷(存)清朱泽沄编。成书于康熙间。为《朱子语类》选编本。今存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朱泽沄编《朱子分类文选》合刊本。朱泽沄(1666—1732年),字湘陶,号止泉,学者称止泉先生,江苏宝应人生于康熙五年(1666),卒于雍正十年(1732),年六十七。长王懋竑两岁,与王懋竑同治朱子之学。他与王懋竑是清初双星并峙的宋学大家,扬州学派的前驱,宝应学派的创始人。
  (20)朱子语类辑略八卷(存)清张伯行辑。今存《正谊堂全书》本,清同治五年(1866)福州正谊书院刊。张伯行(1651—1725),字孝先,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河南省兰考县)人。
  (21)御纂朱子全书六十六卷(存)清李光地等奉敕编纂。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成书。将朱子《文集》分类重编,门类则仿《朱子语类》。馆臣认为,朱子的文集编纂“杂出众手,编次亦不在一时,故或以私意润色,不免失真,或以臆说托名,全然无据”。针对此“择之不精”之病,“特诏大学士李光地等汰其榛芜,存其精粹,以类排比,分为十有九门”。①故此书,实际上是一个将前人所编文集删节而成的选本,并不是所谓的“全书”。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安溪人。
  由于此书乃奉敕编纂,编成后曾颁行全国,在当时有一定影响。有康熙间内府刻本、乾隆十一年(1746)古香斋刊袖珍本、四库全书本及清刻本多种。
  (22)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一百一十卷(存)朱子十六世孙建安朱玉编。刊行于清雍正八年(1730),题“紫阳书堂”刻本。此书将朱子之文全部分类重排。依次为年谱、诗词、奏对、政绩、书札、问答、杂著记序等。又搜罗朱子佚文作补遗。为编纂此书,朱玉殚精竭力近三十年,用力甚勤。然吃力不讨好,被后人评为“割裂烦琐,究不及《大全集》之原本为能存其旧也”②。此书今存本还有乾隆十五年(1750)、道光二十年(1840)重印本。
  (23)汇抄朱子文存清蒋天锦辑。清康熙抄本,中央党校图书馆存。蒋天锦,字绣章,博山(今山东省淄博市)人,曾任东昌府冠县教谕。
  (24)朱子文集十六卷(存)清张伯行辑。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福州正谊书院刻本,江西省图书馆存。此书又有十八卷本,收入《正谊堂全书》,清同治五年(1866)福州正谊书院刊。
  (25)朱子文抄二十卷(存)清杜庭珠选编。成书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杜庭珠,字怡谷,秀水(今浙江省嘉兴市)人,官知县。
  (26)朱子分类文选九卷(存)清朱泽沄编。成书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为朱子《文集》选编本。今存清道光元年(1821)刻本和清咸丰三年(1853)刻本。
  (27)朱子晚年全论八卷(存)清李绂编。成书于清雍正十年(1732)。李绂(1673—1750年),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幼以神童称,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选庶吉士,累官工部右侍郎,乾隆初授户部侍郎、累至内阁学士,著有《穆堂类稿》《续稿》《别稿》等传世。
  该书系从《朱文公文集》中辑出朱子晚年与其门人、友人的论学书信、讲义、记文、墓表等357篇,文末间有简短评论。以此证明朱陆晚年之争,乃门人各守师说所致。此书有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本,江西省图书馆存。
  (28)朱子书三卷首一卷(存)清冯云鵍辑。清道光十四年(1834)崇川冯氏刻《圣门十六子书》本。
  (29)朱子文钞(存)清吕敬甫编。成书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王宝仁序。今存清道光刊本。
  (30)朱子论定文抄二十卷附外编一卷(存)清吴震方编。成书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从朱子著作中“凡有论及经传子史暨秦汉唐宋之文者,一一摘而条之,附以本文”。①编者之意,盖欲由此引导读者“由文章以求性道”。有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清华大学和浙江省图书馆存。
  (31)朱子古文读本六卷(存)清周大璋编。成书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为朱子《文集》选编本。周大璋(1671—?),字聘侯,号笔峰,安徽枞阳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是清初桐城古文家,曾历知松江府学教授,私淑归有光。他认为朱子《文集》“全书浩博,未易购求”,因而选其要者“出而布之”。②今存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刻本,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长沙小琅环山馆重刻本,以及清道光间喜闻过斋重刻本。
  (32)朱子古文节选二卷(存)清杜宗岳选评。成书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此书据周大璋编本节选,现存清咸丰元年(1851)宝孺堂刻本。
  (33)馆选朱子古文读本二卷(存)编者不详。清光绪七年(1881)同文堂刻本,选朱子之文五十余篇。前有光绪七年邬杰序。上海图书馆存。
  (34)朱子节要抄六卷(存)清潘世璜编。成书于清嘉庆九年(1804)。潘世璜(生卒年不详),字黼堂,江苏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人,乾隆六十年(1795)进士。此书节选明代高攀龙《朱子节要》一书。存《还远复斋遗书》本。
  (35)朱子大全集补遗二卷(存)清朱启昆辑。中国国家图书馆存清抄本一册。朱启昆(生卒年不详),字我裕,号敬斋。湖北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人。康熙二十年(1681)举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进士,选庶吉士。康熙四十四年(1705)出任乙酉科乡试云南考官。曾任教紫阳书院,在书院编有《性理大全书辑要》八卷、《朱子大全集补遗》二卷。
  (36)朱子文集补遗五卷、附录一卷(存)清陈敬璋辑。中国国家图书馆存清抄本一册。陈敬璋(1764—1813年),字奉莪,号半圭,浙江海宁人,郡庠生。性喜抄书、藏书,见异书辄手抄。此书即为其手抄本。
  (36)朱文抄选四卷(存)上海图书馆存朝鲜刻本。
  (38)朱书百选六卷(存)上海图书馆存朝鲜活字印本。书名页题《御定朱书百选》,内容以选录朱子函札为主。
  (39)雅颂八卷(存)或作《雅诵》。朝鲜正宗元年(1777)铜活字印本,北京大学图书馆存;清嘉庆四年(1799)朝鲜活字印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存。
  内收朱子词、赋、诗、铭、箴、赞、文而成八卷。此书“纸精墨纯,书品宽大”,为高丽精印本。
  (40)朱子可闻诗集五卷(存)清洪力行辑释。成书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清刻本。洪力行(生卒年不详),字侍臣,广东新安(辖地在今广东省深圳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人,此书编成于其执教常熟县学之时。此书从《朱子大全集》二千多首诗中取十之二三,分体编次,并作笺释。其重点在选录朱子诗作中“流连景光、雕刻万物,以歌咏乎性情者,优而游之”的作品,他认为如此,读者“自然忘理学之高深,而乐风雅之和易,久而有得,将更有进于是者,与学者求之,而此则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者也”。①故以名其集曰《可闻》。此书今复旦大学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有存本。
  (41)朱文公诗赋全集十卷、朱文公诗集补遗一卷、训蒙诗一卷(存)编者不详。清抄本,以朱玉《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为底本。福建省图书馆存。
  (42)朱子诗集十卷附考异(存)编者不详。故宫博物院存清康熙内府精抄本。
  (43)朱文公诗集十卷(存)编者不详。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六安徐启山校刊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存。
  (44)朱子诗抄四卷(存)清杜庭珠辑。清采山亭刻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存。
  (45)文公集钞一卷(存)清吕留良等辑。《宋诗钞初集》本。
  (46)文公集补钞一卷(存)清管庭芬等辑。《宋诗钞补》本。管庭芬(1797—1880),字培兰,号芷湘,浙江海宁人,诸生。清代画家,并工诗文,精鉴赏和校勘。著作有《淳溪老屋集》《海昌艺文志》。
  (47)朱子诗选一卷(存)清东海陈吁选编。《宋十五家诗选》本。
  (48)朱子诗集一卷(存)清坐春书塾选辑。《宋代五十六家诗集》本,传世有清宣统石印本。
  (49)晦庵词一卷(存)清江标辑。《宋元名家词》本。江标(1860—1899),字建霞,号萱圃,江苏元和(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博学工诗文,尝刻《灵鹣阁丛书》,世称精本。
  5.民国(1)童蒙须知一卷(存)周学熙辑。《周氏师古堂所编书》本,1941年刊。周学熙(1866—1947),字缉之,别号止庵。安徽东至人,周馥之子。北洋政府财政总长,曾任山东高等学校(今山东大学)校长。
  (2)朱子语类一卷、文集二卷(存)周馥辑。《周氏师古堂所编书·宋五子节要》本,1937年刊。周馥(1837—1921),字务山,号兰溪,安徽东至县人。诸生出身。咸丰末年,避战乱辗转到当时的安徽省城安庆。同治元年(1862)春,李鸿章组建淮军。周馥应募,深得李鸿章赏识,即“招往办文案”。从此,他跟随李鸿章办洋务达三十余年,诸多赞画,深受倚重。遂由候补县累迁至封疆大吏,成为淮系集团中颇有建树和影响的人物。
  (3)朱子闲适诗选一卷(存)周学渊选。《八家闲适诗选》本,收入《周氏师古堂所编书》。周学渊,周学熙弟,亦曾任山东高等学校(今山东大学)校长。
  (4)朱子尺牍墨迹(存)编者不详。1930年北平故宫博物院印本。
  6.后人辑刻的朱子丛书(1)经说三十卷(佚)邵武黄大昌、鄱阳王迂编次。宋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卷五上著录:“晦庵先生朱文公熹仲晦之说也。《易说启蒙》三卷、《大易问答》两卷、《尚书问答》三卷、《毛诗问答》一卷、《礼记问答》一卷、《中庸问答》二卷、《大学问答》二卷、《周礼春秋问答》一卷、《论语问答》并《拾遗》八卷、《孟子问答》并《拾遗》并《孝经刊谈》四卷、附《太极解义》《太极问答》《西铭解义问答》三卷,通为三十卷。……凡六经之要旨,论孟之奥义,悉可以类而求之。延平廖德明为之序。”黄大昌,邵武黄峭后裔,黄永存之孙,黄公绍之父。
  (2)朱子成书十卷(存)元黄瑞节辑。今存元至正元年(1341年)建阳日新书堂刻本。此书由朱子《太极图》《通书》《西铭》《正蒙》《易学启蒙》《家礼》《周易参同契》《阴符经》和蔡元定《律吕新书》《皇极经世指要》十种汇集而成。每书各为一卷。
  (3)朱子遗书(存)编者不详。清康熙御儿吕氏宝诰堂刻本。子目十五种见《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71页)。
  (4)朱子遗书重刻合编(存)清贺瑞麟辑。西京清麓丛书本。子目十一种详见《中国丛书综录》第260页。贺瑞麟(1824—1893),字角生,号复斋,清末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陕西三原人。授业于李桐阁,与山西芮城薛于瑛、陕西朝邑(今陕西省大荔县)杨树椿并称“关中三学正”。同治九年(1870)创立正谊书院。主讲正谊书院二十年,学兼体用,精研程、朱之道。
  (5)朱子三书(存)编者不详。清康熙刻本。子目:太极图解一卷;通书解一卷;西铭解一卷。

附注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书类》,第32页。 ②〔宋〕蔡杭:《进书集传表》,〔宋〕蔡沈:《朱文公订正门人蔡九峰书集传》卷首,宋淳祐十年(1250)吕遇龙上饶郡学刻本。 ①〔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诗传遗说》,第125页。 ②〔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诗传遗说》,第125页。 ③〔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二《朱子读书法》,第788页。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二《文史类》,第650页。 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首《饶州刊朱子语后录后序》,第4页。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首《建安刊朱子语别录后序》,第5页。 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首《朱子语类后序》,第6—7页。 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首《眉州刊朱子语类序》,第9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别集》卷首,四部丛刊本。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语孟类》,第78页。 ①〔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四《朱子大同集》,第1541页。 ①〔明〕彭韶:《朱文公政训·前序》,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六《朱子奏议》,第504页。 ①〔明〕蔡衍鎤:《朱子学的序》,〔明〕邱濬辑:《朱子学的》,《正谊堂丛书》本卷首,清同治刊本。 ②〔明〕吴讷:《晦庵文钞前序》,《朱子全书》第27册,第838页。 ③〔明〕崔铣:《洹词》卷十《晦庵文钞续集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明〕吕柟:《朱子钞释序》,《朱子全书》第27册,第765页。 ②〔明〕高攀龙:《朱子节要序》,《朱子全书》第27册,第766页。 ①〔朝鲜〕李滉:《朱子书节要序》,朝鲜刊本。 ②〔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二《朱子礼纂》,第181页。 ①〔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三《朱子五经语类》,第278页。 ②〔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七《朱子四书语类》,第308页。 ③〔清〕劳乃宣:《朱子议政录跋》,《朱子全书》第27册,第752页。 ④〔清〕赵炳麟:《赵柏岩集汇呈朱子论治本各疏》,《朱子全书》第27册,第754页。 ①〔清〕郑端辑:《朱子学归序》,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八《近思续录》,第830页。 ①〔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四《御纂朱子全书》,第797页。 ②〔清〕永瑢等:《四库全部总目》卷一百七十四《朱子文集大全类编》,第1541页。 ①〔清〕吴震方:《朱子论定文钞序》,四库存目丛书本。 ②〔清〕周大璋:《朱子古文读本序》,《朱子全书》第27册,第855页。 ①〔清〕洪力行:《朱子可闻诗集序》,《朱子全书》第27册,第836页。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子文化大典介绍了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 朱子文化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关于构建中国古代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的理论学说。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为构建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二是为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历史根据,这就是儒家的“道统”。二者共同构成了朱子文化的所有内容,涵括了儒家的哲学及其历史文化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