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编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467
颗粒名称: (二)编校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245-249
摘要: 1.谢上蔡语录三卷(存)绍兴二十九年三月编校。谢上蔡,即谢良佐,字显道,蔡州上蔡人。二程弟子,程门四先生之一,此书为其语录集。此书以泉州曾恬所录抄本和刻本各一种,崇安胡安国所录抄本两篇,相互参校,删去非谢氏语而误入者五十余章编为二卷;又得遗语三十余章,别为一卷,计为三卷,由胡宪作跋于后。此书最早刻本是江西刻本,现存最早的是宋端平二年闽川黄状猷刻《诸儒鸣道》本。其他版本尚有《朱子遗书》本、四库全书本以及丛书集成初编本等。这对传播二程的学术思想显然是极其不利的。为订正其误,朱子特编此书。朱子有《程氏遗书后序》述此甚详。此书为友人南轩张栻去世后,朱子受其弟定叟张构之请,为之编校。四是为其刻印。
关键词: 朱熹 生平 编校

内容

1.谢上蔡语录三卷(存)绍兴二十九年(1159)三月编校。谢上蔡,即谢良佐(1050—1103年),字显道,蔡州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二程弟子,程门四先生之一,此书为其语录集。此书以泉州曾恬所录抄本和刻本各一种,崇安胡安国所录抄本两篇,相互参校,删去非谢氏语而误入者五十余章①编为二卷;又得遗语三十余章,别为一卷,计为三卷,由胡宪作跋于后。
  此书最早刻本是江西刻本,现存最早的是宋端平二年(1235)闽川黄状猷刻《诸儒鸣道》本。其他版本尚有《朱子遗书》本、四库全书本以及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2.程氏遗书二十五卷、附录一卷(存)乾道四年(1168)成书,原名《程氏遗书》,今存版本均作《二程遗书》。内容为二程的讲学语录,由二程门人所记,朱子在广搜底本的基础上,为之编订。
  二程逝世后,所传语录,有李籲、吕大临、谢良佐、游酢、苏昞、刘绚、刘安节、杨迪、周孚先、张绎、唐棣、鲍若雨、邹柄、畅大隐诸家,然多散乱失次,且各随学者之意,记录往往不同。这对传播二程的学术思想显然是极其不利的。为订正其误,朱子特编此书。
  朱子有《程氏遗书后序》述此甚详。《别录》一卷,录《明道先生行状》《伊川先生祭文》,以及奏状等语录之外的文章。
  此书现存的版本有宋刻本《河南程氏全书》本、《二程全书》本、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等。
  3.校正伊川易传四卷(存)北宋程颐撰,故又名《程氏易传》。朱子编校于乾道四年至五年(1168—1169),而交婺州吕祖谦刻印。朱子《答吕伯恭》书二中提到过这件事。②吕祖谦则有《书校本伊川先生易传后》云:“近复得新安朱熹元晦所订,雠校精甚,……乃取刊诸学宫。”③朱子对此书的评价是,“《易传》义理精,字数足,无一毫欠阙。……只是于本义不相合。……程先生只说得一理”④。由于程颐解《易》,只重义理的发挥,而忽视对其本义及象数的研究,故朱子对此书不甚满意,这也是朱子在此前后撰著《周易本义》《易学启蒙》诸书的动因之一。
  此书刻本,据清末民初版本学家傅增湘著录,有宋刊本朱子《晦庵先生校正伊川易传》,载《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
  4.程氏经说七卷(佚)北宋程颢、程颐撰。朱子编校于乾道六年(1170),而将此书与《遗书》《文集》均交由福建路转运司提举郑景望刊行于建宁。据束景南考证,此书卷一《系辞说》,卷二《书说》,卷三、四《诗说》,卷五《春秋传》,卷六《论语说》《孟子说》和《小序》,卷七《程颢改正大学》《程颐改正大学》。①5.河南程氏文集十二卷(佚)北宋程颢、程颐撰,朱子编校于乾道六年(1170),而委托时在建宁任职的福建路转运司提举郑景望刊行,后人称为“建宁小字本”。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著录此本云:“《河南程氏文集》十二卷。二程共为一集,建宁所刻本。”②指的就是朱子编校本。
  此书诸家年谱均未录,束景南据朱子《文集》中与友人张栻、刘珙,门人蔡元定等的书信往来,考证此书为朱子编订。③按河田羆《静嘉堂秘籍志》卷二十三著录《重刊二程全书》六十五卷,明弘治刊本。题宋朱子编,实为明人据朱子所编《遗书》《外书》《经说》《文集》等合为一书刊行,并非朱子另有此《全书》之编。
  6.程氏外书十二卷(存)编成于乾道九年(1173),是《河南程氏遗书》的续编。内容与《遗书》相同,也是二程的讲学语录。所据为朱光庭、陈渊、李参、冯忠恕、罗从彦、胡安国、游酢诸家所记,共152条。以《遗书》之外,“特以取之之杂,或不能审其所自来”④,即取材比较杂芜,有的材料出处不明等篇章而成,故朱子告诫读者,此书“当精择而审取之”①。
  此书南宋时,即有与《遗书》合刊本行世。
  7.周子太极通书一卷(存)此书经朱子数次编订,有长沙本、建安本、南康本之别,书名亦不尽相同。长沙本名《周子太极通书》,编订于乾道二年(1166),同年由刘珙刻印于长沙。此本之特点,在于沿用胡宏传本的篇章,“又削去分章之目,而别以‘周子曰’”②,《太极图》则仍在《通书》之后。
  建安本与长沙本书名相同,编订于乾道五年(1169)。此本的特点是将《太极图》置于《通书》卷首,以“总摄”全书。书之篇章,“亦皆复其旧贯”。次年(1170),此本又由张栻刻印于严陵学宫。张栻有《通书后跋》云:“濂溪周先生《通书》,友人朱熹元晦以《太极图》列于篇首,而题之曰《太极通书》。某刻于严陵学宫,以示多士。”③南康本书名,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九所载,作《周子通书遗文遗事》。并著录说:“侍讲朱熹集次,刊于南康。”④所谓“集次”,本于朱子南康本《再定太极通书后序》所云:“右周子《太极图》并《说》一篇,《通书》四十章,世传旧本遗文九篇,《遗事》十五条,《事状》一篇。熹所集次。”⑤此本编订于淳熙六年(1179)五月,锓板于南康学宫。此本的特点是,在建安本的基础上,又据杨方九江故家传本、延平本《太极通书》得以相互参校,将其“舛陋犹有未尽正者”校而正之,由此成为此书的最后定本。
  8.张南轩文集四十四卷(存)成书于淳熙十一年(1184)。此书为友人南轩张栻去世后,朱子受其弟定叟张构之请,为之编校。在定叟所提供遗稿“四巨编”的基础上,朱子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广为访求遗稿,“得诸四方学者所传,凡数十篇”,又将往日与张栻的书信读之,将“多有可传者”增入其中。二是参校,取其已摹印流传的“别本观之”,发现多为早年“未定之论”,而“近岁以来谈经论事、发明道要之精语,反不与焉”,于是将搜访所得遗稿,与其“参伍相校”,①断以张栻晚年定论,编为四十四卷。三是检勘误字。《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三《答胡季随》云:“《南轩集》误字已为检勘,今却附还。”②四是为其刻印。卷五十八《答宋深之》云:“南轩文,此间镂版有两本,其一熹为序者,差不杂。”③此书现存的版本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刊残本(存二十八卷)(1981年收入《善本丛书》影印本),明嘉靖元年(1522)建阳刘氏翠岩堂慎思斋刻本等十几种。

附注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谢上蔡语录后序》,《朱子全书》第24册,第3609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朱子全书》第21册,第1424页。 ③〔宋〕吕祖谦:《东莱集》卷七《书校本伊川先生易传后》,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七《易三·纲领下》,第1651页。 ①参见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第441—443页。 ②〔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别集类中》,第504页。 ③束景南:《朱熹佚文辑考》,第735—736页;又见《朱熹年谱长编》,第441—443页。 ④〔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程氏外书后序》,《朱子全书》第24册,第3638页。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程氏外书后序》,《朱子全书》第24册,第3639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周子太极通书后序》,《朱子全书》第24册,第3628—3629页。 ③〔宋〕张栻:《南轩集》卷三十三《通书后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九《儒家类》,第276页。 ⑤〔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再定太极通书后序》,《朱子全书》第24册,第3652页。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张南轩文集序》,《朱子全书》第24册,第3661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三《答胡季随》,《朱子全书》第22册,第2514页。 ③〔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答宋深之》,《朱子全书》第23册,第2774页。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子文化大典介绍了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 朱子文化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关于构建中国古代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的理论学说。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为构建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二是为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历史根据,这就是儒家的“道统”。二者共同构成了朱子文化的所有内容,涵括了儒家的哲学及其历史文化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