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仪礼经传通解三十七卷(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440
颗粒名称: 31.仪礼经传通解三十七卷(存)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233-234
摘要: 此书是朱子晚年倾其精力,着力撰写的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朱子以理学家的眼光,提出了三礼之间的主从关系。他认为,《周礼》是纲,《仪礼》是经,《礼记》则是阐释经文的传。而自北宋“王安石变乱旧制,废罢《仪礼》,而独存《礼记》之科,弃经任传,遗本宗末,其失已甚”。这便是今存的《仪礼经传通解》一书。其中包括《家礼》五卷、《乡礼》三卷、《学礼》十一卷、《邦国礼》四卷、《王朝礼》十四卷。朱子在临逝世前,还再三嘱咐其门人黄榦和杨复完成《礼》书的其余部分,后黄榦撰成《续仪礼经传通解》十五卷,杨复又再续成后十四卷,是为《丧礼》和《祭礼》二书。
关键词: 朱熹 著述 仪礼经传通解

内容

此书是朱子晚年倾其精力,着力撰写的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朱子以理学家的眼光,提出了三礼之间的主从关系。他认为,《周礼》是纲,《仪礼》是经,《礼记》则是阐释经文的传。而自北宋“王安石变乱旧制,废罢《仪礼》,而独存《礼记》之科,弃经任传,遗本宗末,其失已甚”④。庆元二年(1196),朱子组织了20多名弟子为骨干的写作班子,但由于“庆元党禁”的发生,和此后不久朱子的逝世,这部书最终未能完稿,而仅完成了前三十七卷。这便是今存的《仪礼经传通解》一书。其中包括《家礼》五卷、《乡礼》三卷、《学礼》十一卷、《邦国礼》四卷、《王朝礼》十四卷。朱子在临逝世前,还再三嘱咐其门人黄榦和杨复完成《礼》书的其余部分,后黄榦撰成《续仪礼经传通解》十五卷,杨复又再续成后十四卷,是为《丧礼》和《祭礼》二书。钱穆先生对此书的评价是“朱子以理学大儒而晚年以大力修礼,观此,其用意大可见。清儒挟门户私见,力排宋学,谓宋儒好言理,不如古人之重礼。然清儒考礼,一意古籍辨订,曾于当代政治制度民生日用毫不厝意。较之朱子,度量相越,洵不可以道里计矣”⑤。
  此书朱子在世时,未能面世。最早刻本,是南宋嘉定十年(1217)朱在于南康知军任上所刻。今中国国家图书馆有嘉定十年南康道院本(存十一卷,经元、明递修),即朱在所刻。黄榦续十五卷本,于嘉定十五年(1222)也在南康军刻印;杨复的续十四卷本,则于绍定四年(1231)由其自刻于福州。

附注

④〔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四《乞修三礼札子》,《朱子全书》第20册,第687页。 ⑤钱穆:《朱子之礼学》,《朱子新学案》第四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59页。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子文化大典介绍了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 朱子文化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关于构建中国古代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的理论学说。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为构建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二是为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历史根据,这就是儒家的“道统”。二者共同构成了朱子文化的所有内容,涵括了儒家的哲学及其历史文化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