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朱子自著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409
颗粒名称: 一 朱子自著书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5
页码: 220-234
摘要: 曾子固年谱一卷(佚)此为朱子生平所撰第一部著作。约成书于绍兴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五夫家居时期。曾子固,名巩,唐宋八大家之一。朱子自称,在年二十左右时,“便喜读南丰先生之文,而窃慕效之。”《朱子语类》记门人吴必大录云:“先生旧喜南丰文,为作年谱。”此本久佚,其后明清刻本虽多,唯独朱子所撰《年谱》不存。仅存者,是朱子所撰的《曾子固年谱序》与《曾子固年谱后序》二文。此书无单本行世,全文则收入《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一,存诗111篇,145首。为此,他告诫自己,要将所学付之于“行”,即将孔子的仁学思想付之实践。
关键词: 朱熹 生平 著述

内容

1.曾子固年谱一卷(佚)此为朱子生平所撰第一部著作。约成书于绍兴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1152—1153)五夫家居时期。
  曾子固(1019—1083年),名巩,唐宋八大家之一。朱子自称,在年二十左右时,“便喜读南丰先生之文,而窃慕效之。”①《朱子语类》记门人吴必大录云:“先生旧喜南丰文,为作年谱。”②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著录曾巩《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四十卷《年谱》一卷云:“《年谱》,朱熹所辑也。”③陈振孙著录的刊本为南宋开禧乙丑(1205)建昌守赵汝砺所刻。此本久佚,其后明清刻本虽多,唯独朱子所撰《年谱》不存。仅存者,是朱子所撰的《曾子固年谱序》与《曾子固年谱后序》二文。
  2.牧斋净稿一卷(存)成书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为朱子编订的其早年所作诗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一《题谢少卿药园二首》下注云:“自此诗至卷终,先生手编,谓之《牧斋净稿》”④,为后人编辑朱子《文集》时所注。“牧斋”为绍兴二十一年(1151)朱子被命同安主簿而待次在家,为其五夫紫阳堂书斋所起之名。朱子为此撰有《牧斋记》云:“余为是斋而居之三年矣。……无一日不取六经百氏之书,以诵之于兹也。”①故《牧斋净稿》收朱子从绍兴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151—1153)斋居生活的诗作,记录其时出入佛老的感悟与反思。
  此书无单本行世,全文则收入《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一,存诗111篇,145首。
  3.论语训蒙口义(佚)成书于隆兴元年(1163),因同年成书的《论语要义》详于义理而略于名物文字训诂,内容较为抽象而不便初学,故撰此书。朱子自序云:“予既叙次《论语要义》,以备览观,暇日又为儿辈读之。大抵诸老先生之为说,本非为童子设也,故其训诂略而义理详……殆非启蒙之要。因为删录,以成此编。本之注疏,以通其训诂;参之《释文》,以正其音读。然后会之于诸老先生之说,以发其精微。一句之义,系之于本句之下;一章之旨,列之本章之左。又以平生所闻于师友而得于心思者,附见一二条焉。……取便于童子之习而已。”②由此可知,此书是在《论语要义》的基础上“删录以成”,并加以注疏、释义和音读,并揭示句义和章旨。
  4.困学恐闻编(佚)此为朱子早年自编的诗文集,成书于隆兴二年(1164)。王懋竑《朱子年谱》卷一录旧谱云:“朱子尝以‘困学’名其燕坐之室,因目其杂记之编曰《困学恐闻》,至是书成。”③“困学”一词,源于《论语·季氏》:“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朱子自谦云:“熹少而鲁钝,百事不及人。”④故自我评价是“困而学之”。在先师李侗的指引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学有所成,又惧夫“以未能行其所闻为恐”。为此,他告诫自己,要将所学付之于“行”,即将孔子的仁学思想付之实践。此即朱子编撰“困学恐闻”的初衷。
  此书原本久佚,《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有《困学恐闻编序》一文。
  5.杂学辨一卷、记疑一卷(存)此书约始撰于隆兴二年(1164),而成书于乾道二年(1166)。内容以驳正北宋诸儒之杂于佛老者。其中“苏轼《易传》十九条,苏辙《老子解》十四条,张九成《中庸解》五十二条,吕希哲《大学解》四条”①。其体例为先摘录原文,驳正之文则列于其下。
  乾道二年(1166),邵武何镐为此书作跋。此书今存《朱子遗书》本、四库全书本、西京清麓丛书本等。几种版本后均附《记疑》一卷,内容则是摘录程氏门人记录师说,附以己意而杂以佛老之说,故亦“摘录而与之辨,凡二十条”②。因内容与《杂学辨》相类,故附刻其后。
  6.南岳唱酬集一卷、附录一卷(存)成书于乾道三年(1167)十一月。是时,朱子与张栻、林用中游南岳衡山,三人一路唱酬,得诗149首,编为此集。今存明弘治刻本和四库全书本。但“传写者讹误脱佚,非当日原本”③。朱子所作诗后收入《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不全。附录载朱子与林用中书32篇、林用中遗事与朱子所作字序,非原集所有。四库馆臣疑为“或林氏后人所附益”④。
  7.东归乱稿(佚)成书于乾道三年(1167)十二月。是时,朱子与林用中、范念德从潭州归五夫,三人一路唱和,得诗二百多首,抵家,编为《东归乱稿》,朱子有《东归乱稿序》⑤。
  8.太极图说解一卷(存)成书于乾道六年(1170)建阳寒泉精舍讲学之时。《太极图说》为周敦颐所著,全文仅264字。内容为对本源于道教的《太极图》进行儒家哲学的改造和阐释。原文附于《通书》之后,朱子认为这样会使读者“遂误以图为书之卒章,不复厘正,使先生立象尽意之微旨暗而不明”①,故将其置于《通书》卷首,以“总摄”全书。此外,又将其独立成篇,并撰文为之作解。
  文中解释“无极而太极”为无形而有理,无极与太极乃一体之二名,是宇宙的本体;阴阳为气,太极与阴阳则是形而上的理与形而下的气的关系。朱子在本书中,以其理本论的思想,进一步改造了周敦颐源于道家老子从无生有的太极说和道家宇宙图式理论,使之成为理学体系中宇宙生成论、万物生化论的根源。
  此书现存的版本有《朱子成书》本、《周子全书》本、《李文贞公全集》本等。
  9.西铭解义一卷(存)乾道八年(1172)成书,淳熙十五年(1188)始作后记以授学者。《西铭》本为张载《正蒙·乾称篇》的首节,原称《订顽》,与《东铭》(原称《砭愚》)合称二铭。张载曾揭之书堂东西两窗以示学者,后程颐为之改名为《东铭》《西铭》。朱子将《西铭》从《正蒙》一书中单独抽出,独立成篇,加以解义。文中发挥了程颐“《西铭》明理一而分殊,扩前圣所未发”的思想,对张载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普爱众生,泛爱万物的思想也作了阐释和肯定。
  本书撰成后,当时未刊行,淳熙十五年方与《太极图说解》一同刊行,以示及门弟子。②现存版本有《朱子三书》本、《张子全书》本等。
  10.中和旧说(佚)成书于乾道八年(1172)八月。此书所收系乾道五年(1169)春“中和新说”诞生之前,与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学者探讨中和之义的往还信札。朱子《中和旧说序》云:“暇日料检故书,得当时往还书稿一编,辄序其所以,而题之曰《中和旧说》。盖所以深惩前日之病,亦使有志于学者读之,因予之可戒而知所戒也。独恨不得奉而质诸李氏之门,然以先生之所已言者推之,知其所未言者,其或不远矣。”①11.论性答稿(佚)成书于乾道八年(1172)八月。此书所收系乾道五年(1169)春“中和新说”诞生以后,与湖湘学者围绕新说而展开讨论的往返信札。《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有《记论性答稿后》一文,即为此书所作的跋文。
  12.诗集解二十卷(佚)成书于淳熙四年(1177)。朱子解诗,曾先后两易其稿,经历了前期主《毛诗序》而作初稿《诗集解》,后期废《诗序》而作今本《诗集传》这两个不同的阶段。朱子曾自述云:“某向作《诗解》,文字初用《小序》,至解不行处,亦曲为之说。后来觉得不安,第二次解者,虽存《小序》,间为辨破,然终是不见诗人本意。后来方知,只尽去《小序》,便自可通。于是尽涤旧说,《诗》意方活。”②此《诗集解》即所谓“初用《小序》”的“《诗解》”文字。此书原本今已亡佚无存,束景南从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中辑出《诗集解辑存》,虽非完帙,然从中已可见朱子早期诗学思想之一斑。
  13.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十四卷(存)成书于淳熙四年(1177)。乾道八年(1172),朱子编成《论孟精义》之后,又取此二书之精粹撰成《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集注》与《精义》的区别是,《精义》不载《论语》《孟子》原文,而仅列各理学名家解说之文,以编为主。《集注》则将《语》《孟》全文录入,各家解说之文以及朱子本人的注文、释文分列于分章分节的原文之下。其中有许多朱子本人的精辟见解,以撰为主。
  《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曾经多次反复修改,朱子生前曾多次刊刻。现存最早的是宋嘉定十年(1217)当涂郡斋刻本,题为《论语集注》十卷《序说》一卷、《孟子集注》十四卷《序说》一卷,现存国家图书馆。
  14.论语或问二十卷、孟子或问十四卷(存)成书于淳熙四年(1177)。朱子取《论孟精义》之精粹编成《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后,又于《集注》之外,以一答一问的形式,将其之所以如此取舍的理由,编为《论语或问》和《孟子或问》。《晦庵先生朱文公续集》卷二《答蔡季通》云:“某数日整顿得‘四书’颇就绪,皆为《集注》,其余议论,别为《或问》。”①其中,《集注》指的是《四书集注》,《或问》指的是《四书或问》,而《论孟集注》和《论孟或问》分别为其中的两种。
  此书现存最早的是上海图书馆存宋刻本,不全。常见通用本有《朱子遗书》本、四库全书本等。
  15.易传十一卷(佚)成书于淳熙四年(1177),被称为朱子注易五书之一。《四库全书总目》卷三《朱文公易说》条下云:“朱子注易之书,为目有五:曰《易传》十一卷;曰《易本义》十二卷;曰《易学启蒙》三卷;曰《古易音训》二卷;曰《蓍卦考误》一卷,皆有成帙。”②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著录:“《易传》十一卷、《本义》十卷、《易学启蒙》一卷。焕章阁待制、侍讲新安朱熹晦庵撰。初为《易传》,用王弼本。复以吕氏《古易经》为《本义》,其大旨略同,而加详焉。”③陆游《渭南文集》卷二十九有《跋朱氏易传》一文。朱子门人度正《性善堂稿》卷十四《书易学启蒙后》则云:“晦庵先生为《易传》方脱稿,时天下已盛传之。”④此书诸家年谱均不录,一向罕为人知。束景南有《朱熹作<易传>考》,据诸家书目所著录,以及朱子与张栻、孙敬甫、叶彦忠、皇甫文仲等书信往来,考证出“朱熹确作《易传》,亦甚流行”。①并于朱子门人熊节所编《性理群书句解》一书中索得朱子《易传序》,为此书仅存的一篇珍贵资料。
  16.易学启蒙四卷(存)成书于淳熙十三年(1186)三月,共四篇,每篇一卷。分别为《本图书》《原卦画》《明蓍策》《考变占》。
  朱子因“近世学者类喜谈《易》,而不察乎此,其专于文义者,既支离散漫而无所根著;其涉于象数者,又皆牵合傅会”②,故又撰此书以明揲蓍命爻之旨,以期纠正当时学者受现行《周易》文本的影响,而产生“缘文生义,寄凿破碎”之弊。朱子自我评价此书,认为“足以上究圣人作《易》之本指,下济生人观变玩占之实用”③。总体而言,此书与其后成书的《周易本义》,探明了《周易》原始的占卜之义并发明象数,进而建立了集理、数、占为一体的图书象数占学体系,此书因之也成为“极乎天地万物之蕴,集古圣之大成”④的著作。故此书之问世后,流传甚广,后人发挥之作层出不穷。
  此书最早由朱子门人蔡渊刊行于建阳,见载于《晦庵先生朱文公续集》卷三《答蔡伯静》书一。此书现存的版本多为丛书本,如元日新堂刻《朱子成书》本,明永乐刻《性理大全》本,清康熙刻《朱子遗书二刻》本等。
  17.蓍卦考误一卷(存)成书于淳熙十三年(1186)。黄榦《朱文公行状》《宋史·朱熹传》均列为“所著”书之一。
  此书是朱子为辨正郭雍《蓍卦辨疑》一书之误而撰。郭雍(10911187年),字子知,乾道中,赐号冲晦处士。所编《蓍卦辨疑》三卷,集中了邵雍《揲蓍法》、张载《大衍说》、程颐《揲蓍法》,以及其父郭忠孝《蓍数说》数书,自撰《辨证》列于后(宋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卷五上)。朱子认为郭雍此书错误较多,“辨之者又大失焉”,此书一一为之辨正。朱子自序云:“揲蓍之法见于《大传》,虽不甚详,然熟读而徐究之,使其前后反复互相发明,则亦无难晓者。但疏家小失其指,而辩之者又大失焉,是以说愈多而法愈乱也。因读郭氏《辩疑》,为考其误云。”①此书无单刻本存世,全文见载于《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六。
  18.诗集传二十卷、诗序辨一卷(存)此书为朱子解《诗》的后期成熟之作。其中《国风》八卷、《小雅》七卷、《大雅》三卷、《颂》二卷。此书废《毛诗序》不用,在《诗序辨》中,则对《毛诗序》从写作目的、方法及其危害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批驳。
  作为一个教育家,朱子极其重视“《诗》之所以为教”的作用;作为一个理学家,朱子在解《诗》中,又将其理学思想贯穿始终,所以,他把《诗经》列为传播理学思想的教材之一。他说“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他认为读《诗》应该“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②。读者读《诗》的目的,就是要“使天下后世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皆得以取法焉”③。
  此书于淳熙十四年(1187)由蔡元定在建阳首次刊行。版本学上,被称为“建安本”;因刊行的具体地点在建阳后山,又称为“后山本”。此书流传于今的,又有八卷本,是一个经明代人改纂的本子,但已经失去了《诗集传》的原貌。
  19.通书解一卷(存)成书于淳熙十四年(1187)九月。《通书》,又名《易通》,周敦颐著。以阐发《易传》和《中庸》的思想为主旨,与《太极图说》相表里。“大抵推一理、二气、五行之分合,以纪纲道体之精微,决道义文辞禄利之取舍。”①但在朱子之前,学界对此书的意义认识不足,评价不高。《吕氏童蒙训记》认为此书“用意高远”,犹如诗家对一首古诗的评价。朱子指出:“夫《通书》《太极》之说,所以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岂用意而为之?又何高下远近之可道哉?”②书中所阐述的立诚、主静、无欲等学术观点,成为此后理学的主要思想特征。故朱子对此书评价极高,称其为“近世道学之源也”③。
  此书现存《朱子成书》本。
  20.周易本义十二卷(存)诸家旧年谱均误作淳熙四年(1177)成书,束景南据南宋李性传《饶州刊朱子语续录后序》云:“《易本义》《启蒙》成于乙巳、丙午之间(1185—1186年),”和《周易本义》采用的是吕祖谦《古周易》本,以及朱子与蔡季通等人的书信,考证认为应成书于淳熙十五年(1188)。④此书是一部探讨《周易》的来源,和阐释其本义的一部哲学著作。其基本观点是,认为《易》原本是一部卜筮之书。“其言皆依象数以断吉凶。”⑤此书在正本清源上下功夫,从而揭开了《周易》的神秘面纱,还其卜筮之书的本来面目。朱子在探究《易》本源精微之意的同时,又综合了宋代易学以陈抟、邵雍为代表的象数学派,和以胡瑗、程颐为代表的义理学派两派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从而在宋代易学研究中独树一帜,并成为其集大成的理学思想的重要标志之一。
  此书以吕祖谦考定的《古周易》为本,分为经二篇(卷)、传十篇(卷),音训亦取吕祖谦所撰,卷首编入陈抟、邵雍所传《易图》九幅。
  此书现存最早刻本是宋咸淳元年(1265)建宁知府吴革刻本。21.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存)最后成书于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二书经过朱子长期的修改,曾有过淳熙四年(1177)首次序定和淳熙十六年二次序定之别。今本《大学章句序》末署“淳熙乙酉二月甲子”,《中庸章句序》末署“淳熙己酉春三月戊申”,此即各家年谱将此二书系于本年的依据。
  此二书与《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十四卷通称为《四书章句集注》。除现存最早的宋嘉定十年(1217)当涂郡斋刻本外,此后元、明、清刻本不下数十种。
  22.大学或问二卷、中庸或问三卷(存)成书于淳熙十六年(1189)。王懋竑《朱子年谱》卷三引洪本《年谱》云:“二书(指《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编者注)定著已久,犹时加窜改不辍,至是以稳洽于心而始序之。又各著《或问》,《中庸》又有《辑略》。”①此二书与《论语或问》《孟子或问》合称《四书或问》。现存最早的完整刻本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吴兴闵闻仲刻本。清代则有四库全书本、西京清麓丛书本等。
  23.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后集十八卷(存)约刊行于淳熙十五年至十六年(1188—1189)之间,编者缺考,是朱子在世时出版的文集且传世的唯一刻本。全书内容,前集卷一、二为诗,卷三为赋、铭、词,卷四为解义,卷五为表札,卷六为书札,卷七、八为记,卷九为题跋和序文,卷十为墓志铭,卷十一为祭文。后集卷一、二为序文,卷三至九皆书札,卷十、十一为问答,卷十二为易赞,卷十三辩论,卷十四为记,卷十五、十六为行状,卷十七为碑铭,卷十八为墓志。原本仅台北故宫博物院有收藏,为南宋建阳书坊刻本。
  24.楚辞叶韵一卷(佚)成书于绍熙元年(1190)。此书初稿先由朱子学友黄铢(字子厚)草成,而后由朱子修订而定稿,绍熙元年刊行于漳州。朱子有《书楚辞叶韵后》《再跋楚辞叶韵》二跋。前跋称此书“黄叔垕父(即黄铢——编者注)所定”①,后跋称“予于此编实尝助其吟讽”②;《朱子语类》李方子录则明言,“某有《楚辞叶韵》,作‘子厚’名字,刻在漳州。”③束景南认为,此书乃朱子与黄铢合撰。朱子将之“刻于漳州任上而只用黄铢之名,盖在畏祸避嫌而已”④。
  25.翁季录(佚)约成书于庆元二年(1196)。此书为朱子辑录与蔡元定讲论之语。蔡杭《饶州刊朱子语后录后序》云:“独念先师又有亲自删定与先大父西山讲论之语及性与天道之妙,名曰《翁季录》者,久未得出以流行于世。”载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首。真德秀《九峰先生蔡君墓表》载:“凡性与天道之妙,他弟子不得闻者,必以语季通焉。异篇奥传,微词突义,多先令讨究而后亲折衷之。故尝辑其问答之辞,曰《翁季录》者,盖引以自匹也。”⑤26.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存)成书于庆元三年(1197)。《周易参同契》一卷,东汉魏伯阳著。原为一部演绎阴阳变化之道,阐述道教炼丹之术的著作。朱子认为此书与北宋邵雍《皇极经世书》、陈抟《先天图》有某种内在联系,为了更加严密地建构其理学思想体系,特作此书。他认为魏伯阳所著,“词韵皆古奥,雅难通。读者浅闻,妄辙更改,故此他书尤多舛误。”故“合诸本更相雠正”。⑥书名《考异》,实有考有释,可视为一部《周易参同契》的研究专著。
  朱子常与蔡元定相与研究、探讨《参同契》,庆元三年(1197),蔡元定编管道州,朱子在建阳净安寺饯别,还相与订正此书。同年,朱子将此书委付蔡元定长子蔡渊刊行,为避“党禁”之累,化名“空同道士邹诉”著。
  此书今存《朱子遗书》本、明正统道藏本及四部备要本等。
  27.韩文考异十卷(存)成书于庆元三年(1197)。唐代韩愈的文集传至宋代,版本各不相同,错误较多。莆田学者方崧卿于淳熙十六年(1189)在南安军编刊《韩文举正》一书,参校世传众本,当时号称善本,然仍有讹谬之处。朱子对此书就有如下批评:“所喻南安韩文,久已得之,舛讹殊甚。……竟称善本,误人多矣。”①为了纠正此书之误,朱子“因其书更为校定,悉考众本之同异,而一以文势义理及他书之可验者决之”②。编成《考异》十卷,其体例为,首摘韩集原文一二字大书,而以所考证的文字夹注于其下。原书在韩集之外另行单独刊刻。宋末王伯大在延平郡斋编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将朱子注文散入原集各句之下,虽便于读者观览,然已非朱注原貌。
  此书现存最早的单刻本为南宋绍定二年(1229)朱子门人张洽刻本,题《昌黎先生集考异》十卷,现存山西祁县图书馆,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此影印出版。
  28.楚辞集注八卷、楚辞辨证二卷、楚辞后语六卷(存)庆元五年(1199)成书。其写作意图乃“注离骚以寄意”,“大旨在以灵均放逐寓宗臣之贬,以宋玉招魂抒故旧之悲”。③其体例与《诗集传》略同,以赋、比、兴等古诗创作手法对《楚辞》进行分析。在吸取王逸、洪兴祖旧注的基础上对《楚辞》进行注释,撰成《楚辞集注》八卷。其中前五卷以屈原所著25篇为《离骚》,后三卷以宋玉、贾谊、庄忌、淮南小山所著16篇为《续离骚》。《楚辞辨证》二卷,则是对《楚辞》有关问题的考证,因篇幅较大,注释难以容纳而独立成篇。另有《楚辞后语》六卷,是依据北宋晁补之的《续楚辞》《变离骚》二书加以订补。录荀卿、荆轲、项羽、刘邦、司马相如、扬雄、陶渊明、李白、苏轼、黄庭坚、吕大临等人的辞赋52篇。《楚辞后语》为未完之书,朱子仅注成前17篇即逝世。朱子季子朱在于嘉定十年(1217)在南康军任上,将已成之17篇和未成之35篇,编成六卷刊行。
  此书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刻本,则是朱子长孙朱鉴于宋端平二年(1235)江西南康道院刻本。
  29.书集传六卷(存)初撰于庆元四年(1198)。朱子作《二典》《禹谟》《金滕》《召诰》《洛诰》《武成》数篇。其余次年悉口授蔡沈,由蔡沈整理补充。朱子逝世后十年,即嘉定二年(1209),蔡沈不负师望,完成了该书的写作。书中吸收了其先师朱子,其学友潘时举、李方子、李相祖、陈埴、林夔孙、谢诚之、黄榦等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同时各卷中又区别今文古文,注明“今文古今皆有”者28篇,“今文无,古文有”者25篇,故曰“集传”。
  本书继承了朱子的理学传统,在解说中,摒弃汉唐以来的烦琐考据,而注重以浅明的文字解经,立足于义理,即封建伦理三纲五常的阐发,以此达到告诫“后世人主,有志于二帝三王之治,不可不求其道;有志于二帝三王之道,不可不求其心”①的目的。
  元皇庆间(1312—1313),本书与朱子的《周易本义》《诗集传》、胡安国的《春秋传》等并列为官书,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从其渊源而论,本书应视为朱子与蔡沈同撰。如宋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卷五上著录说:“晦庵先生文公订正,而武夷蔡沈集传也。”此书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宋淳祐十年(1250)吕遇龙上饶郡学刻本,书名即题作《朱文公订正门人蔡九峰书集传》六卷后附《书传问答》一卷。中国国家图书馆存。
  30.阴符经考异一卷(存)成书于庆元五年(1199)。《阴符经》亦道家类著作,旧本题唐李筌“得于石室中,云寇谦之所藏,出于黄帝”。朱子认为,“以文字气象言之,必非古书,然非深于道者不能作也”①。故其疑此书实际即李筌所作,而伪托古人。《朱子语类》方载朱子说:“《阴符经》,恐皆唐李筌所为。”②朱子作《考异》,自称“此书为郢书,吾说为燕说”,即对书中“以至无为宗,以天地文理为数,谓天下之故皆自无而生有,人能自有以返无,则宇宙在手矣”③的道教宇宙观作了儒家哲学的阐发。
  此书亦署“空同道士邹诉”著,今存《朱子遗书》本。
  31.仪礼经传通解三十七卷(存)此书是朱子晚年倾其精力,着力撰写的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朱子以理学家的眼光,提出了三礼之间的主从关系。他认为,《周礼》是纲,《仪礼》是经,《礼记》则是阐释经文的传。而自北宋“王安石变乱旧制,废罢《仪礼》,而独存《礼记》之科,弃经任传,遗本宗末,其失已甚”④。庆元二年(1196),朱子组织了20多名弟子为骨干的写作班子,但由于“庆元党禁”的发生,和此后不久朱子的逝世,这部书最终未能完稿,而仅完成了前三十七卷。这便是今存的《仪礼经传通解》一书。其中包括《家礼》五卷、《乡礼》三卷、《学礼》十一卷、《邦国礼》四卷、《王朝礼》十四卷。朱子在临逝世前,还再三嘱咐其门人黄榦和杨复完成《礼》书的其余部分,后黄榦撰成《续仪礼经传通解》十五卷,杨复又再续成后十四卷,是为《丧礼》和《祭礼》二书。钱穆先生对此书的评价是“朱子以理学大儒而晚年以大力修礼,观此,其用意大可见。清儒挟门户私见,力排宋学,谓宋儒好言理,不如古人之重礼。然清儒考礼,一意古籍辨订,曾于当代政治制度民生日用毫不厝意。较之朱子,度量相越,洵不可以道里计矣”⑤。
  此书朱子在世时,未能面世。最早刻本,是南宋嘉定十年(1217)朱在于南康知军任上所刻。今中国国家图书馆有嘉定十年南康道院本(存十一卷,经元、明递修),即朱在所刻。黄榦续十五卷本,于嘉定十五年(1222)也在南康军刻印;杨复的续十四卷本,则于绍定四年(1231)由其自刻于福州。
  32.损益象说一卷(佚)成书年月不详。嘉定二年(1209),黄榦曾将此书与朱子《元亨利贞说》一文合刻于临川学宫。《元亨利贞说》一文今载存《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损益象说》已佚。黄榦《书晦庵先生所书损益大象》跋文,称“晦庵先生二象以授学徒江君孚先,所警于后学者至矣。孚先以示其同学黄榦,三复敬玩,刻之临川县学,以勉同志”。①33.论语注义问答通释十卷(佚)成书年月不详。仅见于《宋史·艺文志一》著录。
  34.童蒙须知一卷(存)又名《训学斋规》,成书年月不详。这是一本由大学者编撰的启蒙读物,由此可见朱子对儿童教育的重视。他认为:“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语言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②提倡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谨愿之士”,成人后方能“进德修业,入于大贤君子之域”。③此书今存版本有明《居家必备》本、清《说郛》本、西京清麓丛书续编本等。
  35.诗风雅颂四卷、序一卷(佚)成书年月不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著录云:“朱熹所录。以为《序》出后世,不当引冠篇首,故别录为一卷。”④

附注

①〔宋〕黄榦:《勉斋集朝奉大夫华文阁待制赠宝谟阁直学士通议大夫谥文朱先生行状》,《朱子全书》第27册,第565页。 ②蔡尚思:《朱子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子学新论》,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四《跋曾南丰帖》,《朱子全书》第24册,第3965页。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论文上》,第3314页。 ③〔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别集类中》,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04页。 ④〔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一《题谢少卿药园二首》,《朱子全书》第20册,第226页。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七《牧斋记》,《朱子全书》第24册,第3699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论语训蒙口义序》,《朱子全书》第24册,第3614—3615页。 ③〔清〕王懋竑:《朱子年谱》卷一,《朱子全书》第27册,第115页。 ④〔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答何叔京》,《朱子全书》第22册,第1800页。 ①〔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二《杂学辨》,第781页。 ②〔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二《杂学辨》,第781页。 ③〔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七《南岳唱酬集》,第1697页。 ④〔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七《南岳唱酬集》,第1697页。 ⑤〔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东归乱稿序》,《朱子全书》第24册,第3627—3628页。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周子太极通书后序》,《朱子全书》第24册,第3628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二《题太极西铭解后》,《朱子全书》第24册,第3880页。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中和旧说》,《朱子全书》第24册,第3635页。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八十《诗一·论读诗》,第2085页。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续集》卷二《答蔡季通》,《朱子全书》第25册,第4680页。 ②〔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三《朱文公易说》,第18页。 ③〔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第21页。 ④〔宋〕度正:《性善堂稿》卷十四《书易学启蒙后》,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第594—597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易学启蒙序》,《朱子全书》第24册,第3668页。 ③〔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答陆子美》,《朱子全书》第21册,第1563页。 ④〔宋〕度正:《性善堂稿》卷十四《书易学启蒙后》,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朱熹集撰:《诗集传》卷一《周南一之一》,第1页。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一《周子通书后记》,《朱子全书》第24册,第3857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答汪尚书》,《朱子全书》第21册,第1306页。 ③〔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续集》卷七《答丘子服》,《朱子全书》第25册,第4773页。 ④束景南:《朱熹佚文辑考》,第629页。 ⑤〔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答刘君房》,《朱子全书》第23册,第2886页。 ①〔清〕王懋竑:《朱子年谱》卷三,《朱子全书》第27册,第339页。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二《书楚辞叶韵后》,《朱子全书》第24册,第3891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二《再跋楚辞叶韵》,《朱子全书》第24册,第3892页。 ③〔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八十《诗一·纲领》,第2079页。 ④束景南:《朱熹著述补考十种》,《朱熹佚文辑考》,第722页。 ⑤〔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十二《九峰先生蔡君墓表》,宋集珍本丛刊本。 ⑥〔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四《书周易参同契考异后》,《朱子全书》第24册,第3979页。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续集》卷四《答刘晦伯》,《朱子全书》第25册,第4727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书韩文考异前》,《朱子全书》第24册,第3682页。 ③〔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八《楚辞集注辨证后语》,第1268页。 ①〔宋〕蔡沈:《朱文公订正门人蔡九峰书集传》,宋淳祐十年(1250)吕遇龙上饶郡学刻本。 ①〔宋〕朱熹:《朱熹遗集》卷三《阴符经考异序》,《朱熹集》第9册,第5681页。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老氏·庄子书》,第3003页。 ③〔宋〕朱熹:《朱熹遗集》卷三《阴符经考异序》,《朱熹集》第9册,第5681页。 ④〔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四《乞修三礼札子》,《朱子全书》第20册,第687页。 ⑤钱穆:《朱子之礼学》,《朱子新学案》第四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59页。 ①〔宋〕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二十《书晦庵先生所书损益大象》,宋集珍本丛刊本。 ②〔宋〕朱熹:《童蒙须知》,《朱子全书》第13册,第371页。 ③〔宋〕朱熹:《童蒙须知》,《朱子全书》第13册,第376页。 ④〔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诗类》,第35页。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子文化大典介绍了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 朱子文化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关于构建中国古代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的理论学说。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为构建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二是为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历史根据,这就是儒家的“道统”。二者共同构成了朱子文化的所有内容,涵括了儒家的哲学及其历史文化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