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寒泉、云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296
颗粒名称: 一 寒泉、云谷
分类号: B244.7
页数: 7
页码: 31-37
摘要: 寒泉精舍是朱子创建的第一所书院,在建阳崇泰里马伏天湖之阳的寒泉坞。乾道五年九月,朱子母亲祝夫人逝世。次年正月,由蔡元定择地,朱子葬母于其处,并在墓侧建精舍,名曰“寒泉”。在此守墓、读书、著述和讲学。寒泉坞距五夫有一百多里,往返路途遥远。朱子便又在距寒泉约五十里远的庐峰之巅建了三间草堂,作为往返两地之时中途歇脚之用。此即云谷晦庵草堂,是朱子创建的第二所书院,在建阳崇泰里云谷山庐峰之巅,建成于淳熙二年七月,榜曰“晦庵”。这两所书院的共同特点是规模小,设施简陋,且均建在山野荒僻之处,远离市井的喧嚣。正因其规模较小,加上此时为朱子考亭学派的萌芽期,故此时从学的门人不多。
关键词: 朱熹 讲学 书院

内容

寒泉精舍是朱子创建的第一所书院,在建阳(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崇泰里马伏天湖之阳的寒泉坞。乾道五年(1169)九月,朱子母亲祝夫人逝世。次年正月,由蔡元定择地,朱子葬母于其处,并在墓侧建精舍,名曰“寒泉”。在此守墓、读书、著述和讲学。寒泉坞距五夫有一百多里,往返路途遥远。朱子便又在距寒泉约五十里远的庐峰之巅建了三间草堂,作为往返两地之时中途歇脚之用。此即云谷晦庵草堂,是朱子创建的第二所书院,在建阳崇泰里云谷山庐峰之巅,建成于淳熙二年(1175)七月,榜曰“晦庵”。
  这两所书院的共同特点是规模小,设施简陋,且均建在山野荒僻之处,远离市井的喧嚣。正因其规模较小,加上此时为朱子考亭学派的萌芽期,故此时从学的门人不多。方彦寿《朱熹寒泉精舍门人考》①收录这一时期从学的门人二十二人,且从学时间先后不一,故平常日子大概只有二三人而已。“吾党二三子,欲来从我游”②,此为朱子《怀人》诗的首二句,可作为此时从学门人尚未形成规模的一个旁证。
  1.论学与讲学由于门人不多,精舍讲学地点狭窄,故像后期在考亭沧洲精舍那样,升堂讲学的机会较少,而主要以论学为主。其主要表现为,在与其他学派的论战中,将对方、己方的学术观点,论辩焦点、过程告诉门人,有时也让门人直接参加。这样,既在论学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理学体系,又在论学中提高了门人的学术思想水平。
  如门人杨方,是乾道六年(1170)从学于寒泉的门人。这一年,正好是朱子对湖湘学派奠基人胡宏所著《知言》提出批评之时。其所撰《胡子知言疑义》表面上看,是朱子与张栻、吕祖谦三人共同商讨的结果,实际上,正是朱子在与胡宏的传人张栻等,通过反复论辩后,促使其逐渐转向,并取得一致认识后所形成的一篇著名的论文。其要点是,对《知言》提岀的心以成性、性心体用等观点质疑,主张以心统性情或心主性情取代“心以成性”说;不赞成心性体用说,认为以心为用不妥,用是情,不是心。性情构成体用关系,而性心则不构成体用关系。此外,对《知言》的性无善恶,天理人欲同体异用等论点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论学中,朱子把胡氏《知言》的主要症结告诉门人杨方,“《知言》疑义,大端有八:性无善恶,心为已发,仁以用言,心以用尽,不事涵养,先务知识,气象迫狭,语论过高”③。在《朱子语类》中,还有杨方录朱子批评《知言》和湖湘学派的言论多条,内容涉及论辩双方的主要观点。杨方之外,何镐、冯允中、连嵩卿等一批邵武弟子,也是此次论学的受益者。杨方录有“何丞辨五峰‘理性’”一条,就是当时问学所录。门人范念德,因在外地为官,朱子亦将《知言》之辩写信告知:《知言》中议论多病,近疏所疑,与敬夫、伯恭议论,小有往复。文多未能录寄,亦惧颇有摭椅前辈之嫌。大抵如“心以成性,相为体用”“性无善恶,心无死生”“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先识仁体,然后敬有所施”“先志于大,然后从事于小”,如本天道变化,为世俗酬酢,及论游、夏问孝之类。此类极多。又其辞意多迫急,少宽裕,良由务以智力探取,全无涵养之功,所以至此,可以为戒。①论学的第二层含义是,在与同门弟子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中,使其明辨是非,从而引导他们在学术思想上回到理学阵营上来。
  门人李伯谏,受佛学影响很深。朱子约同蔡元定,数次与其论辩禅学之误。如在给范念德的一封信中,朱子记述了这一过程:伯谏前日过此,季通亦来会,相与剧论儒佛之异。因问伯谏:“‘天命之谓性’,此句为实邪,为空邪?”渠以为实。熹云:“如此则作空见者误矣。且今欲穷实理,亦何赖于前日之空见哉?”又为季通指近事譬喻,渠遂释然,似肯放下旧学。②朱子还就李伯谏沉溺禅学的一系列观点一一作了批喻。在给李伯谏的一封信中朱子就李氏的十六个错误观点一一予以指正。③与李伯谏相似,崇安籍弟子吴楫亦为释氏所累,分不清儒学与佛学的区别何在,朱子对此也作了详细的论述。他写信给吴楫说:来书云,儒、释之道,本同末异。熹谓本同则末必不异,末异则本必不同,正如二木是一种之根,无缘却生两种之实。④他还写诗告诫吴楫:未必瞿昙有两心,莫将此意搅儒林。
  欲知陋巷忧时乐,只向韦编绝处寻。①奉劝吴楫不要沉溺于禅学之中,从而干扰了儒家的学说,人生的乐趣应到孔孟儒家经典中去找寻。
  2.随分讲论与因材施教朱子在给方伯谟的一封信中说:“近尝一至云谷,留十余日。朋友来集,随分有少讲论。”②此即“随分讲论”的由来。综观朱子在寒泉、云谷的讲学实践,这种“随分讲论”主要是根据门人的不同情况,如年龄、阅历、爱好、专长等,分别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授以不同的课程或研究课题。因此,这种,“随分讲论”亦可称为因材施教。
  如蔡元定家学渊源深厚,长于易学和乐律。朱子每与之探讨这两方面的学术问题,所著《周易本义》《易学启蒙》《周易参同契考异》,得蔡元定所助尤多。
  门人范念德,因在外做官,朱子除授以应“当官廉谨”“事上以礼,接物以诚,临民以宽,御吏以法”等为宦之道外,还告诫其“益加穷理之功”,③“暇时速须收敛身心,或正容端坐,或思泳义理,事物之来,随事省察,务令动静有节,作止有常”④。所论为从政之道与穷理致知、涵养体察等认知、修养功夫紧密结合。朱子给弟子们的答疑诸书,内容则涉及《论语》《诗经》《周易》等。
  魏应仲是朱子学友魏拨之的长子,因其年少,故朱子对其学业要求与众弟子不同,专门作了安排。劝诫其“宜自知力学”“不可自比儿曹,虚度时日”①,并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安排其课程为:逐日早起,依本点《礼记》《左传》各二百字,参以《释文》,正其音读,俨然端坐,各诵百遍讫,诵《孟子》三二十遍……大抵所读经史,切要反复精详,方能渐见旨趣。诵之宜舒缓不迫,令字字分明。更须端庄正坐,如对圣贤,则心定而义理易究。②魏应仲是朱子最早的少年弟子,后来随着少年弟子的增多,朱子还曾刊刻管子的《弟子职》一书,作为学规,并由此产生了分小学、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理论和思想。
  根据朱子“随分讲论”的教学方法,后来有的学者如清儒朱彝尊在《经义考》一书中,将朱门弟子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诸如传易弟子方仕繇、林用中、连嵩卿;授礼弟子许升;授易、诗、礼弟子廖德明、刘爚等。
  3.批评时政与抨击时弊批评时政,抨击时弊是孔子以来私家讲学的一个传统。朱子在讲学中,经常结合南宋社会的腐败现象,与学生展开讨论。
  乾道四年(1168),崇安发生严重灾荒,朱子在积极参与当地的救荒赈灾中,深感官府的腐败无能。他对门人林择之说:“熹以崇安水灾,被诸司檄来,与县官议赈恤事,因为之遍走山谷间,十日而后返。大率今时肉食者漠然无意于民,直是难与图事,不知此个端绪,何故汩没得如此不见头影?因知若此学不明,天下事决无可为之理。”③他将不关心民痍的官员直斥为“肉食者”,认为以民为本的儒家学说不明于世,天下事难有作为。在与门人杨方的一次谈话中,他在转述范念德的一封来信时将这种思想表露得更为直截明白:今日气象,官无大小,皆难于有为,盖通身是痛,无下药处耳。安得大贤君子,正其根本,使万目具举,吾民得乐其生耶!①官学腐败、科举误人的现象也是朱子及其门人经常议论的一个话题。他指斥“今科举之弊极矣!”②门人林择之认为“今士人所聚多处,风俗便不好。故太学不如州学,州学不如县学,县学不如乡学气朱子同意这种看法,说:“太学真个无益,于国家教化之意何在?向见陈魏公说,亦以为可罢。”③朱子后来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将科举、官学之弊概括为“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④。
  朱子与门人评议时政的内容还广泛涉及君心、民心、官制、官德、治道、兵事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多与其主张的理学思想和书院教书育人的实践密切相关。
  4.游学与吟咏性情儒学祖师孔子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经典名言。故子路等三子言志,不为所许,而曾点之“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却得到他的赞许。朱子认为:“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⑤山水之间寄托着先圣先贤的哲学思考,当朱子把“天理流行,随处充满”⑥的思想与游山观水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旅游与讲学也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
  朱子在寒泉精舍讲学,附近风景最佳处有武夷山、百丈山和庐峰云谷等地。乾道、淳熙间,朱子经常率门人在这几处游学。如乾道六年(1170),与建阳丘子服同游庐峰;淳熙二年(1175)七月率门人从五夫岀发同登云谷;淳熙五年(1178)七月与廖德明、刘淳叟、方仕繇、刘彦集等登天湖,并与蔡元定等相约在云谷讲学。朱子后来在武夷精舍、白鹿洞书院、沧洲精舍等处讲学,旅游与讲学相结合这种形式始终不废。
  朱子携门人游学,一是通过游学感受大自然的美景,陶冶性情;二是通过登山临水,相互唱和往来,感受大自然中蕴涵的哲理,让世俗中沽名钓誉的词章之学一变而为师友门人相互唱和、增进同门之谊,及阐发其理学思想的利器。如《草庐》一诗:青山绕蓬庐,白云障幽户。
  卒岁聊自娱,时人莫留顾。①寥寥二十字,却向门人阐发了这样一条哲理:传道卫统、阐发义理的事业注定是寂寞和充满艰难的,与沽名钓誉的“时人”无缘。
  诗文之外,一些专著的写作也与游学有关。如《西铭解义》一书,最初的写作起因,就与朱子率门人登云谷山有密切关系。他曾对门人说:向要到云谷,自下上山,半途大雨,通身皆湿,得到地头,因思着:“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时季通及某人同在那里。某因各人解此两句,自亦作两句解。后来看,也自说得着,所以迤遮便作《西铭》等解。②朱子与其门人在登山临水的游学过程中,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对张载在《西铭》中所提倡的“民胞物与”的思想有了某种深切的感悟和升华,从而促使其开始写作《西铭解义》一书。

附注

①方彦寿:《朱熹寒泉精舍门人考》,载《朱熹书院与门人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64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云谷杂诗十二首》,《朱子全书》第20册,第444页。 ③〔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一《程子门人•胡康侯》,第2582页。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范伯崇》,《朱子全书》第22册,第1787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范伯崇》,《朱子全书》第22册,第1785页。 ③〔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三《答李伯谏》,《朱子全书》第22册,第1952页。 ④〔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三《答吴公济》,《朱子全书》第22册,第1960页。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公济和诗见闵耽书勉以教外之乐以诗请问二首(其二)》,《朱子全书》第20册,第432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四《与方伯谟》,《朱子全书》第22册,第2017页。 ③〔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范伯崇》,《朱子全书》第22册,第1784页。 ④〔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范伯崇》,《朱子全书》第22册,第1786页。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与魏应仲》,《朱子全书》第22册,第1767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与魏应仲》,《朱子全书》第22册,第1767页。 ③〔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三《答林择之》,《朱子全书》第22册,第1963页。 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胡氏门人-张敬夫》,第2608页。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九《朱子六-论取士》,第2698页。 ③〔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九《朱子六-论取士》,第2692页。 ④〔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白鹿洞书院揭示》,《朱子全书》第24册,第3587页。 ⑤〔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三《雍也》,《四书章句集注》第90页。 ⑥〔宋〕朱熹:《论语集注》卷六《先进》,《四书章句集注》第131页。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云谷二十六咏·草庐》,《朱子全书》第20册,第440页。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性理二·性情心意等名义》,第84页。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子文化大典介绍了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 朱子文化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关于构建中国古代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的理论学说。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为构建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二是为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历史根据,这就是儒家的“道统”。二者共同构成了朱子文化的所有内容,涵括了儒家的哲学及其历史文化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