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静中体验未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294
颗粒名称: 3.静中体验未发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
页码: 29-30
摘要: 静中体验未发之“中”,是龟山道南学派杨时开创的默识中道的存养功夫。杨时说:“《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学者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以心体之,则中之义自见。”而这种方法的体验,不是笔墨和语言所能表达的,必须“以身体之,心验之,雍容自尽、燕闲静一之中默而识之,兼忘于书言意象之表,则庶乎其至矣”。
关键词: 朱熹 学术 理学思想

内容

静中体验未发之“中”,是龟山道南学派杨时开创的默识中道的存养功夫。杨时说:“《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学者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以心体之,则中之义自见。”③而这种方法的体验,不是笔墨和语言所能表达的,必须“以身体之,心验之,雍容自尽、燕闲静一之中默而识之,兼忘于书言意象之表,则庶乎其至矣”④。在杨门众多弟子中,罗从彦是杨时此说的忠实实践者和传播者,曾入罗浮山静坐,体验未发气象,后将此说传授给李侗。故朱子描述李侗的治学功夫是:讲诵之余,危坐终日,以验夫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气象为如何,而求所谓中者。若是者盖久之,而知天下之大本真有在乎是也。盖天下之理,无不由是而出……故其言曰:“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见虽一毫私欲之发,亦退听矣。久久用力于此,庶几渐明,讲学始有力耳。”①源自杨时、罗从彦的静中体验功夫,被李侗概括为“默坐澄心,体认天理”传授给朱子;朱子将此称为是“龟山门下相传指诀”②。清人黄宗羲则将此视为“明道(指程颍——编者注)以来下及延平(指李侗——编者注)一条血路也”③。但朱子并没有朝着这条“血路”继续前行,而是仅对师传的“指诀”作了一般性的了解后,在此拐了一个弯,从程颐那里借得一个“敬”字,取代了师传的“静”字,提出了读书穷理,居敬持志的知行并重的修养方法。此举被陈来先生称为是“一改道南传统主静、内向和体验的色彩,使得道南在南宋发生了理性主义的转向,……而李、朱授受之际,正是理解这一转向的原初契机”④。

附注

③〔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二十五《龟山学案》,陈金生、梁运华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52页。 ④〔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二十五《龟山学案》,第952页。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十七《延平先生李公行状》,《朱子全书》第25册,第4518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答何叔京》,《朱子全书》第22册,第1802页。 ③〔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三十九《豫章学案》,第1277页。 ④陈来:《朱子哲学研究》,第10页。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子文化大典介绍了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 朱子文化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关于构建中国古代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的理论学说。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为构建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二是为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历史根据,这就是儒家的“道统”。二者共同构成了朱子文化的所有内容,涵括了儒家的哲学及其历史文化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