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28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家世
分类号: B244.7
页数: 8
页码: 3-9
摘要: 本章叙朱子的世系源流,介绍他的家庭成员和亲属,分为世系和亲属两部分。
关键词: 朱熹 家世

内容

本章叙朱子的世系源流,介绍他的家庭成员和亲属,分为世系和亲属两部分。
  一 世系 朱熹,字元晦,后改字仲晦,号晦庵。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1130)秋九月十五日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宋宁宗庆元六年庚申(1200)三月九日卒于建阳考亭(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
  考亭朱氏源于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之茶院朱氏。今存各地族谱,大多均以朱子手订《婺源茶院朱氏世谱》为据。然朱氏有谱,并不始于朱子。在朱子所撰《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中,就有提到有南唐旧谱。但因此谱年代久远,漫漶残缺,或郡望不明,只是“相传望岀吴郡”,或“旧谱有云讳介者,世数不可考”,①或对先叔祖“奉使公《聘游集》”所言“系出金陵,盖唐孝友之后”作了辨正,认为系“丹阳朱氏”“而非吴郡之族”,②故朱子对前人所言和旧谱所载已有所取舍。所取者,对先代世系,仅从唐末茶院朱氏始;所舍者,对茶院朱氏之前的先世,或因世系不明、脉络不清,或因时断时续,且断多续少,故在谱系中一概付之阙如。为了弥补先世源流不明这个缺憾,则由朱子的堂弟朱然写了一篇《朱氏源流》,将朱氏之源上溯到颛顼,并对朱氏的得姓始末、朱氏的郡望、祖先世代的居住地等作了一个交代。如颛顼六世孙晏安得“曹”姓,“至周武王克商,封曹挟于邾,为鲁附庸”,遂以国为姓,姓“郡”,居于鲁地的邹县(今山东省邹城市)。鲁隐公元年(前722)会盟伐楚,邾仪父得子爵,后为楚所灭,子孙去“邑”而为“朱”氏,为避祸从邹县迁徙至沛国相县(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汉灵帝时,大司徒朱质之子朱禹卓,时为青州太守,坐党锢之祸,子孙避祸迁居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唐太宗时,朱子奢以阐明《春秋传》为弘文馆学士,家苏州诜(饮)马桥。唐僖宗时,朱师古从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迁歙州(治今安徽省歙县)之篁墩,等等。
  当今学者通过对朱子先世的考证,认为有从鲁至闽,呈现出由北向南迁徙,且历时久远的这一漫长的过程。其具体过程是,“始祖原住今山东,其后裔在今山东、江苏、安徽交界处盘旋而居,然后徙入江南,至朱熹时定居福建”①。从得姓始末和聚居之地来划分,其发展过程表现为:1.朱氏得姓之前,其先世可追溯到五帝时的颛顼;颛顼六世孙晏安得“曹”姓,后曹挟受封于邾,以国为姓,即从“曹”姓演变为“邾”姓,居于鲁地的邹县。此为后来朱子写作《周易参同契考异》,化名为空同道士邹诉的来源。
  2.邾国被楚国所灭,子孙去“邑”而为“朱”,此为朱氏得姓之始。为避祸,朱氏从邹县迁徙至沛国相县,此为朱氏后人所建“沛国堂”的历史根据。
  3.汉灵帝时,坐党锢之祸,朱质之子朱禹卓被逮死于狱中,子孙避居丹阳。其后又有苏州、金陵之徙。
  4.唐末,朱师古从金陵迁歙州之篁墩。②5.北宋宣和年间,朱松举家南迁入闽。
  上述第4和第5,在朱子所编《婺源茶院朱氏世谱》①中表述得甚为明白——婺源茶院朱氏的始祖为朱古僚,其父朱师古生有四子:长子古训,名琨,字尧臣;次子即古僚(880—937),名瓌,字舜臣;三子古祝,名璋,字商臣;四子古佑,名〓,字鼎臣。朱瓌的先人居住在歙州(治今安徽省歙县)篁墩。唐天祐二年(905),他奉刺史陶雅之命,领兵三千镇戍婺源,官制置茶院使,辖婺源、德兴、浮粱、祁门四县,政绩颇佳,民赖以安。天祐三年(906),朱瓌受封宣、歙、池、平、苏、杭、饶、信八州观察史,于是举家迁婺源。朱瓌逝世后,就葬在婺源县东万年乡(后改名为万安乡)千秋里(后改名为松岩里,今为紫阳镇)连同(连桐)山。
  1176年,朱子曾来此寻访,拜扫祖墓,并于淳熙十年(1183)五月编《婺源茶院朱氏世谱》一卷,全文今存民国重修《新安月潭朱氏族谱》中。②朱瓌有子三:廷杰、廷隽、廷滔。朱瓌去世后,兄弟三人为守其墓庐,遂留居子孙世居于万年乡千秋里,称婺源茶院朱氏。朱瓌的三个儿子都建立了功名,使这支朱姓宗族逐渐兴旺起来,成为当地的大姓望族。
  茶院朱氏祖辈中的名士有朱子的六世叔祖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少聪明颖悟,读书日数千言。成年后进了太学,晁说之见到他的诗,对他的才能很惊奇,将侄女许配给他。建炎初年,朝廷商议派遣使者问安两宫皇帝,朱弁挺身自荐,以诸生补修武郎,藉右武大夫、吉州团练使擢任通问副使,随王伦赴金,被拘不屈,留十六年,至绍兴十三年(1143),全节而归。其侄孙朱子写有《祭叔祖奉使直阁文》③、《奉使直秘阁朱公行状》①,为《宋史•朱弁传》所本。朱弁留金时所作诗歌,元好问《中州集》收入三十八首。内容多为反映在金时的拘囚生活,感情真挚深沉,风格缠绵婉曲。著作有《聘游集》《书解》《曲清旧闻》《风月堂诗话》《新郑旧诗》和《南归诗文》等。
  朱子的祖父朱森(1075—1125),字良材,号退翁,即茶院朱氏第七世祖。史称其少务学,不事科举,“谆谆以忠孝和友为本气②他曾对长子朱松说:“吾家业儒,积德五世矣,后当有显者。当勉励谨饬,以无坠先世之业。”③正是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才培养出学者兼诗人和正直清廉的官吏朱松,以及万世宗师朱子。朱森娶妻程氏,生四子:松、柏、柽、槔。朱森随子迁居福建,1125年去世,葬于福建省政和县西二十里护国寺西,享年五十一岁。
  朱子的父亲朱松(1097—1143),字乔年,号韦斋,是茶院朱氏第八世祖。母祝氏(1100—1169),为同郡处士祝确(字永叔)之女。朱松于政和八年(1118)考中进士,同上舍出身。但并未就此步入仕途,而是在家待次五年。宣和五年(1123),朱松以铨试授迪功郎的身份,被任命为建州政和县尉。由于茶院朱氏此时已家道衰落,家无余资。为了赴任,朱松把祖上遗留的百亩田产做抵押借得盘缠,携父母、妻子、二弟柽、三弟槔和两个妹妹,共八人举家迁往政和。同年八月到任。
  朱松于建炎二年(1128)三月改任南剑州尤溪县尉。因反对投降派的和议,在尤溪县尉任上还不到一年,即于次年五月被降职为泉州石井镇税监。绍兴七年(1137)九月,因胡世将等的推荐,朱松被重新起用,任左宣教郎、秘书省秘书郎。八年(1138)三月,迁著作佐郎、尚书省度支员外郎兼史馆校勘,参与修《哲宗实录》。绍兴十年(1140),因反对秦桧和议,被贬职而出知饶州。朱松见投降派当权,国事已不可为,于是请祠,得到一个主管台州崇道观的闲差,奉祠家居精研理学,教育其子朱熹,直至1143年去世,享年四十七岁。先葬于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里西塔山,乾道六年(1170)七月迁葬于五夫白水鹅子峰下;庆元间,再迁葬崇安上梅里寂历山中峰寺之北。逝世后,以子熹贵,宋绍熙五年(1194)赠通议大夫,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追谥“靖献”,次年改封齐国公,而朱氏族人则尊他为开闽始祖。朱松夫人祝氏,嫁到朱家后,孝谨笃至,极守妇道。家虽贫苦,但处之怡然。生一子一女,子即朱子。朱松死后,祝氏抚教儿子辛勤备至,祝氏于1169年去世,享年七十岁,赠硕人,封粤国夫人,葬在建阳县(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崇泰里寒泉坞。
  从茶院始祖朱瓌到朱子,世系如下:瓌→廷隽→昭元→惟甫→振→绚→森→松→熹。
  二 亲属 宋宣和五年(1123),随朱松一同入闽到政和的,还有二弟柽、三弟槔和两个妹妹,即朱子的两个叔叔和两个姑姑。朱柽,字大年,定居政和,今政和仍有其后裔。朱槔,字逢年,居尤溪。朱棒精于诗,曾梦为玉澜堂之游,甚异,醒来有诗句“阊阖未招金马士,蓬莱先立玉澜堂”记之,其诗集故取名为《玉澜集》,最早由朱子于淳熙七年(1180)在江西附刻于其父朱松《韦斋集》之后。今存清朱玉刻本、《四库全书》本和《朱子全书外编》本等。
  朱子的祖母程五娘(1079—1134),是徽州歙县(今安徽省歙县)华塘程丞相的孙女。十七岁时嫁给朱森,生有三男二女。建炎四年(1130)朱子出生时,她五十二岁。绍兴四年(1134)逝世后,葬于政和铁炉岭。①朱子的大姑事迹缺考,二姑嫁给建阳登高丘氏。①姑父丘萧早卒,朱子的二姑三十多岁就已守寡,家境很困难,得胞兄照顾。朱松“抚孤甥,教之学,而经理其家事,曲有条理,人无间言”②。朱松还为甥定婚。③二姑的儿子丘子野,名羲(其名在地方志书和宗谱中又作“义”),字道济,一字仁卿,子野乃其号,生于建炎二年(1128),比朱子大两岁,故朱子称其为表兄。丘羲颖敏嗜学,淹贯子史,尤邃于《易》,隐居不仕。著有《易说》《论语纂训》。在《朱文公文集》中,朱子与之唱和的诗篇颇多。朱子还为其书“芹溪小隐”四字额其堂,又作《芹溪九曲棹歌》诸诗以赠。
  朱子还有一个胞妹朱心(1139—1181),小朱子九岁。绍兴三十年(1160)嫁给崇安名士刘蕴之子刘子翔(字彦集)为妻。年仅四十三岁即病逝。朱子为之书写《祭刘氏妹文》《刘氏妹墓志铭》。
  朱子的妻子刘清四(1133—1176),系其师刘勉之长女。刘氏作为书香世家闺秀,辅助夫君,勤教子女,至1176年去世,葬在建阳黄坑大林谷,赠徽国夫人、齐国夫人。朱子与夫人感情深笃,夫人去世时,朱子才四十七岁,但他坚持不续弦,死后与夫人同葬一处。
  朱子夫妇共生育了三子五女。五女中,长女朱巽嫁给刘子翚之孙刘坪之子刘学古为妻。次女朱兑(1156—1221),字淑贞,淳熙九年(1182)嫁给黄榦,馆于五夫紫阳书堂。时黄榦已三十岁,从学朱子已七年。朱子在写给黄榦的信中说:此女得归德门,事贤者,固为甚幸。但早年失母,阙于礼教,而贫家资遣不能丰备,深用愧恨。想太夫人慈念,必能阔略。然妇礼不可缺者,亦更赖直卿早晚详细与说……④朱兑在清贫之中,相夫教子,抚育众多子女成人,甚为不易。清道光《福建通志》对她有“守儒风,明妇道。环堵一屋,夫妇相敬如宾,训子有方”的褒词。《宗谱》中则有“寒暑补缀,针线未尝释手。遇羹则分肉以饲诸子,每持空羹以对饭”①的记载。黄榦去世后,朱兑因悲哀过度,一百三十天后亦不幸逝世。卒后,封孺人。朱子的四女则嫁建阳范念德之子范元裕。三女、五女皆早卒。
  朱子的三个儿子分别是:朱塾、朱埜、朱在。三个儿子都聪明睿智,才德过人,被世人所称道,他们的后裔子孙也繁衍兴旺,形成了考亭朱氏三大支派。
  朱子长子朱塾(1153—1191),字受之,出生于五夫。先后从学于建阳陈焞、武夷欧阳光祖、建阳蔡元定和著名学者吕祖谦,娶金华潘景宪长女为妻。以父荫补将仕郎,未仕。于1191年因病在金华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归葬于建阳崇泰里大同山北麓,追赠中散大夫。有二子,其中长子朱镇早夭无后,仅遗次子朱鉴一支。
  朱鉴(1190-1258年),字子明,号环溪。以荫补迪功郎,历官权知兴国军、广西经略安抚司准备差遣、户部郎中和湖广总领等职。朱鉴辑有《朱文公易说》《文公诗传遗说》等,对朱子学说的传播有重要影响。作为朱子的长房之孙,朱鉴三十七岁时(1226),在三叔朱在的帮助下,从建阳考亭迁居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紫霞洲。其派下子孙世居建安紫霞洲中和坊,主奉福建一脉的朱子祭祀之事,形成考亭朱氏三大派中的长房——建安朱氏一派。明景泰六年(1455),明代宗下诏“以朱子建安九世嫡长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从此,建安朱氏便世袭此职,奉朱子在福建的祠祀。
  朱鉴之子朱浚(1232—1276),字深源,号尚友,以荫补朝散大夫,历任右文殿修撰总卿,吏部侍郎。娶宋理宗公主,为驸马。宋末领兵守福州,城破以身殉国。有子二:朱林、朱彬。
  朱子次子朱埜(1154—1210),字文之,出生于同安主簿官舍。幼时随兄长朱塾一同受业于陈焞、欧阳光祖和蔡元定等。以荫补迪功郎,曾官差监湖州德清新市镇户部激赏酒库,但历时不长。卒于1210年,葬在建阳三衢里龙隐庵。夫人刘氏,系刘子荤族弟刘复之女。赠淑人,生四子:钜、铨①〔清〕黄作宾等重修:《敕建潭溪书院黄氏宗谱•黄榦传》,清光绪印本。(一作钧)、铎、銍。
  朱埜派下子孙,早期世居考亭,传至第五代孙朱勋,生有五子,后携二子返回婺源祖居故乡,守护婺源祖墓家庙,负责掌管朱氏婺源方面的祭祀事宜。朱勋后裔,遂形成考亭朱子嫡派之一的婺源派。1455年,明代宗下诏将“婺源九世孙送国子监读书”。1523年,明世宗又下诏命居婺源十二世孙朱墅为五经博士、世袭,以主奉婺源朱氏祭祀事宜。从此,婺源派作为朱子嫡派后裔也得到了朝廷的正式认可。
  朱钜,字子大,朱钧,字子衡,均朱埜之子。朱钧后更名为铨。①兄弟二人均从学于姑丈黄榦。朱子写给黄榦的信中说:“钜、钧到彼,烦直卿铃束之,勿令私自出入及请谒知旧。有合去处,亦须令随行,不可令自去。早晚在斋随众读书供课之外,更烦时与提撕,痛加镌戒,勿令怠惰放逸,乃幸之甚。”②据《勉斋年谱》,朱钜、朱钧从学地点在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新河旧居和怀安栗山草堂,时间分别在庆元五年(1199)和嘉泰元年(1201)。
  朱子幼子朱在(1169—1239),字敬之,一字叔敬,生于崇安五夫。“既受教家庭,又从黄榦学。”③以荫补承务郎。历官司农簿、大理寺正,知南康、衡州、湖州、信州,历浙西转运副使、司农少卿、工部侍郎、宝谟阁待制等。曾师从吕祖俭,后娶吕祖谦之女为妻,继娶黄岩赵氏,封硕人,共生四子:铉、钦、铸、铅,只传朱铉、朱铸两支。葬于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永安寺后黄华山。朱子去世后,朱在搜集、整理流传于后世的《朱文公文集》,修复泉州石井书院,并曾向宋理宗“奏对敷陈家学”④,对朱子学的阐扬和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附注

①〔宋〕朱熹:《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26册,第39页。 ②〔宋〕朱熹:《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朱子全书》第26册,第39页。 ①高令印:《朱熹籍贯由鲁至闽变迁》,《朱熹事迹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②吴长庚:《朱子先人世系略考》,《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3年。 ①束景南:《朱熹佚文辑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21页。 ②束景南:《朱熹佚文辑考》,第321页。 ③〔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七《祭叔祖奉使直阁文》,《朱子全书》第24册,第4090页。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十八《奉使直秘阁朱公行状》,《朱子全书》第25册,第4552-4557页。 ②〔宋〕朱松:《韦斋集》卷十二《先君行状》,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外编》第3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1页。 ③〔宋〕朱松:《韦斋集》卷十二《先君行状》,《朱子全书外编》第3册,第191页。 ①陈其芳:《朱熹的亲属》,《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3年。 ①〔宋〕朱松:《韦斋集》卷十二《祭丘君文》,《朱子全书外编》第3册,第198-199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十七《皇考左承议郎守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史馆校勘累赠通议大夫朱公行状》,《朱子全书》第25册,第4515页。 ③〔宋〕朱松:《韦斋集》卷十一《定婚启》,《朱子全书外编》第3册,第189页。 ④〔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续集》卷一《答黄直卿》,《朱子全书》第25册,第4656页。 ①庆元五年(1199),朱子撰《先吏部行状》作“钧”;嘉定十四年(1221),黄榦撰《朱文公行状》作“铃”。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续集》卷一《答黄直卿》,《朱子全书》第25册,第4667页。又云:“二孙随众读书供课,早晚教诲之为幸。”(《朱子全书》第25册,第4661页。) ③〔明〕宋端仪:《考亭渊源录》卷十六,续修四库全书本。 ④〔宋〕朱铉、朱铸:《宋故太中大夫焕章阁待制建安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一百户赐紫金鱼袋朱府君圹志》,1984年11月间,福建省建瓯市出土。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子文化大典介绍了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 朱子文化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关于构建中国古代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的理论学说。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为构建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二是为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历史根据,这就是儒家的“道统”。二者共同构成了朱子文化的所有内容,涵括了儒家的哲学及其历史文化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