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汗牛充栋几人有 集腋成裘费苦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26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汗牛充栋几人有 集腋成裘费苦心
其他题名: 朱熹的图书建设思想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10
页码: 513-522
摘要: 朱熹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在四十余年的讲学著述活动中,自己动手编著了大量的书籍,其门类之广、数量之多,在古代学者中实属罕见,其授徒讲学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师生共同讲论、合作著述的经验值得学习。因此说,朱熹对馆藏图书的数量与质量的要求,明显倾向于求精舍泛。朱熹倡议整修学舍,亲自到县学训导诸生,讲授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绍兴二十五年春,朱熹前往福州办事,见大督府中所藏北宋治平年间出版的旧书,便请求郡守兼安抚使方滋拨给同安县学以充实学校图书资料室,得到准许,得书985卷。
关键词: 朱熹 图书 教育事业

内容

朱熹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在四十余年的讲学著述活动中,自己动手编著了大量的书籍,其门类之广、数量之多,在古代学者中实属罕见,其授徒讲学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师生共同讲论、合作著述的经验值得学习。朱熹致力于图书资料建设,收集、整理、开发、出版、赠予等实践活动与成效,值得一书,特别是其晚年对采购图书方面所提出的求质不求量的精辟见解,在信息大爆炸的现代社会,对图书馆、图书室的建设乃至于专项课题研究的资料收集而言,都有借鉴的意义。求精舍泛:朱熹对馆藏图书数量与质量的要求朱熹对图书的采集,重视图书的质量问题,突出表现在求精而不支持图求数量上。这里举个例子说明。江西抚州金溪人彭兴宗,为陆九渊的门人,学问很高,从事教育活动,教学有法度,深得九渊称许。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于江西贵溪县应天山中构筑精舍,名为象山精舍,作为其师陆九渊的讲学之所,聚集众多生徒受学,陆九渊的心学体系和陆学学派在此最终成熟和完成,彭兴宗之功大也。宋宁宗庆元二年正月,彭兴宗专程入闽,到建阳考亭沧洲精舍访问大儒朱熹,告诉朱熹此行目的,为其书院求购图书。其坚守陆氏顿悟之说,盛言象山山上有田可耕,有圃可蔬,池塘碓硙,色色皆备。朱熹曰:“既是如此,下山来则甚?”兴宗曰:“陆先生既有书院,却不曾藏得书,某此来为欲求书。”朱熹曰:“紧要书能消得几卷?某向来亦爱如此。后来思之,这般物事聚者必散,何必役于物?”朱熹说的这段话至少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朱熹对书院藏书提出“紧要书能消得几卷”的问题,直白的告诉对方,不要一味图求图书的数量;第二层意思是朱熹早年也有过追求馆藏图书数量的做法与切身经历;第三层意思则是牵涉到图书的管理,图书聚多而不善于管理则易致散佚。因此说,朱熹对馆藏图书的数量与质量的要求,明显倾向于求精舍泛。集腋成裘:朱熹仕宦期间的两次求书活动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朱熹十九岁时到京都杭州应试于礼部,得中王佐榜进士第五甲第九十名,宋高宗皇帝赐予同进士出身。绍兴二十一年,参加铨试,得授左迪功郎、泉州府同安县主簿。绍兴二十三年赴任,兼管县教事。为发展邑中教育,朱熹寻访名士宿儒,聘请进士徐应中和王宾出任县学教授,又请县中有名望的柯翰任学职,选拔数十名优秀弟子入学读书。朱熹倡议整修学舍,亲自到县学训导诸生,讲授圣贤修己治人之道。朱熹感到县学可供诵读的书太少,就留心采集图书。绍兴二十五年春,朱熹前往福州办事,见大督府中所藏北宋治平年间出版的旧书,便请求郡守兼安抚使方滋拨给同安县学以充实学校图书资料室,得到准许,得书985卷。朱熹又派员到民间募集旧书,得书200余卷,加上学校原有图书,共有千余卷,便在县学中建经史阁贮藏这些图书,实际上就是组建了一个图书资料库,供教学之用。图书资料建设,作为教育教学的辅助项目,在朱熹最初仕宦期间就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也许是朱熹在屏山下的刘氏六经堂读书时,受到其师刘子翚广集图书以供学者之需要的启发。
  而朱熹的求书活动,在出任南康知军后又再次得到实施并掀起高潮。南宋孝宗淳熙五年,一直廉退自守、蛰伏于武夷山中精研理学的朱熹,由于朝臣的大力举荐,朝廷授朱熹知江西南康军,并一再催促其前往南康军就职。朱熹到任后,要“宣明教化,敦励风俗;兴办学校,整顿士风”。雷厉风行地开展工作,并于淳熙六年七月访得白鹿洞书院遗址,令军学教授杨大法、星子县令王仲杰负责修复工程。白鹿洞书院修复完工,朱熹自任洞主,亲自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亲自登坛讲课,大张旗鼓地宣扬儒家思想。朱熹考虑到白鹿洞书院刚修复,图书资料严重短缺,书院藏书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便于淳熙七年三月,向江西、江东两路诸使臣广求书以藏,以备学者看读。他始终认为官方印刷出版的图书质量高于坊刻图书质量,故多从官方渠道访求图书,并亲自写信求书,派人向江西帅臣张子颜、江西提举陆游、江西转运副使钱佃、江东帅臣陈俊卿、江东转运判官王师愈、江东提举尤袤等政府要员求书。而诸多文官与当时名流也乐意资助朱熹的教育事业,多予襄助。后来朱熹将其写入《洞学榜》中:“本军庐山白鹿洞书院……承本路诸司及四方贤士大夫发到文籍收藏,应副学者看读……” 方滋,严州桐庐县人。以荫入仕,赵宋王朝南渡后,三为监司,七领节帅。曾官于福州长乐县,与朱松为契友,绍兴十二年朱松携朱熹曾访问之。绍兴二十四年以右朝奉大夫、直敷文阁知福州,次年应朱熹之请将府中官书拨给同安县学,支持朱熹兴教办学,且向朝廷举荐具有显著政绩的朱熹。
  陆游,越州山阴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应礼部试,名列前茅,因论恢复,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故土,为秦桧所黜。桧死,始仕福州宁德簿,迁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隆兴元年为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谪为通判镇江府。乾道六年,为夔州通判。淳熙五年底,由成都府安抚司调到福建任提举,走马上任到建宁,与方士繇相识,再由方引见,与朱熹初识,因学术、政治、诗歌方面与朱熹有共通性,从此理学泰斗与诗坛巨匠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诗礼往来。淳熙六年秋,改除江西提举,与南康知军朱熹书信往来讨论赈灾事宜。次年,获知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修复求书,给予倾力相助。
  钱佃,平江府常熟人,登宋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第,累迁吏、兵、工三部侍郎。淳熙七年,钱佃出为江西转运副使,知南康军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修复后致信求书,予以支持,并与朱熹大修荒政,取得好口碑。
  陈俊卿,兴化军莆田人。宋高宗绍兴八年名忝进士榜眼,授泉州观察推官,不附秦桧,改南剑州通判,继外任泉州南外敦宗院教授。朱熹于绍兴二十三年南下赴泉州同安主簿任时过莆田特访之。后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兼王府教授,曾为太子赵昚讲经。其为主战派代表人物。绍兴三十年弹劾主和派人物汤思退,次年,以兵部侍郎奏请起复张浚。绍兴三十二年为吏部侍郎,与汪应辰、凌景夏、陈康伯举荐朱熹。隆兴元年,除礼部侍郎参赞军事,协助张浚北伐。次年,出知泉州。自请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乾道元年正月,入朝为吏部侍郎,寻兼侍读、同修国史,与陈康伯共举朱熹。听用朱熹之说,力诋王茀之说,遭主和派宰辅钱端礼排挤,得罪赵眘,同年七月出知建宁府,至乾道三年离任。乾道三年十一月,除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击去近习龙大渊、曾觌,与刘珙共举朱熹、张栻。次年十月除右仆射。乾道六年六月,因与右相虞允文政见不合,为赵昚所不喜,以观文殿大学士、左光禄大夫为福建安抚使、兼知福州。乾道七年,支持朱熹在崇安县五夫里行社仓,留粮储库。乾道八年七月奉祠,九月因政绩进秩为银青光禄大夫进京为官,得罪权贵,以提举临安洞霄宫归乡隐居。淳熙二年三月,以观文殿大学士、银青光禄大夫再知福州。淳熙四年七月奉祠,九月以福建安抚使告归,朱熹致信慰问,寄予重出之?望。淳熙五年九月,除江南东路安抚使,赴阙奏事,途经崇安,与朱熹相晤,专门讨论奏论近习之事,并向皇帝举荐朱熹。淳熙七年帅江东,支持南康知军朱熹求书建设图书资料库。
  王师愈,婺州金华县人,为杨龟山门人潘良贵的弟子,与吕祖谦、张栻游。与朱熹同登宋高绍兴十八年进士第,历任临江军学教授、长沙知县和严州、信州知府,后入朝为吏部郎官兼崇政殿说书,出任饶州知府,转京西路、荆湖路转运判官。乾道三年在长沙始与朱熹交往,讲论学问,朱熹请张栻在其摹画阎立本手笔的武侯孔明像上作赞语,朱熹则作《跋武侯像赞》。淳熙七年为江东转运判官,大力支持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修复的求书活动。
  尤袤,常州无锡县人,登宋高宗绍兴十八年戊辰科进士第,历泰兴县令、著作郎、秘书丞兼国史院编修、给事中、礼部尚书,官至太常少卿,立朝敢言,守法不阿。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齐名,称为南宋四大诗家,与朱熹有同年之谊,知交最深。淳熙七年提举江东,收到南康知军朱熹的求书信后,给予大力支持。
  朱熹在同安主簿与南康知军的任上,进行两次求书活动,所走路数几乎相同——向官方征集,而后一次的规模要比前一次大,牵动了朝廷,动用了江西路各地官学、江西和江东两路行政官员,因此成效远比前一次大。文献虽然没有准确的数据记载朱熹为白鹿洞书院求书的结果,但硕儒的征集图书的举动得到众多官员的响应,自然收获不菲,为白鹿洞书院再振雄风奠定了基础。朱熹的征集图书活动,能得到多数读书人的支持,可以反映出读书人对图书的热爱。有的放矢:朱熹为研究工作所进行的求书活动纵观朱熹一生,著作等身,在这浩大的著述工程中,朱熹必须多方收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作为参考,如晚年出山入朝为秘书省正字的胡宪、仕于湖湘的刘珙、仕于川蜀的赵汝愚,都为朱熹的研究与著述活动提供参考文献;湖湘派的领袖张栻、浙东派的领袖吕祖谦、事功派的代表陈亮等人也为好友朱熹提供参考文献;朱熹的大批门生、讲友也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文献信息。
  乾道八年,朱熹编次完成的《论语精义》、《孟子精义》,在建阳出版,据李方子《紫阳年谱》说:初,学者读(《论语》、《孟子》)二书未知折中,至是书出,始知道之有统,学之有宗,因而兴起者甚众。淳熙九年正月,朱熹以浙东提举的身份巡视浙江各地,与士子广泛接触,也进行文献收集,如与永康学者陈亮的接触,向其借《文中子》、韩氏所定《礼仪》等。
  朱熹在确立著述之前,调动了与其同时代的学者参与资料的收集与甄别,分布于闽浙赣皖湘吴楚川桂粤等地的诸多学者文士,无不默默地作出了贡献。朱熹的求书之举始终未停止过,庆元三年冬,闲居于穷乡僻壤的朱熹需要编修《礼书》时,仍向人借或购买参考书。如建昌人符叙从建阳访学后告归,朱熹就开列书目单托其转给江西著名人士杨万里父子,请杨长孺帮忙采集。“所喻书目,极荷留意。”“幸为与史君求之,宛转附来。” 朱熹鉴于当时尚未专门撰述有关理学开山祖周敦颐的著作,而自己手头拥有的资料不足,他特别要求门人着意收集资料。如明道见心、不事科举的建阳人蔡元定,其学无所不讲,天文、地理、礼乐、兵制、度数皆能正其源,是个博学多才、造诣很深的学者,其从游朱熹四十余年,终身服侍左右,与朱熹相互问学解难,成就甚高。绍熙四年三月,蔡元定出游川蜀、湖湘、吴越,增广见识,广交名流朝士,其收集资料,就肩负着朱熹的重托。又如合州府合川人度正,登宋光宗绍熙元年进士第,为益阳学官,于庆元三年由蜀赴闽,问学于朱熹。朱熹称其志趣不凡,诲以正心诚意之学,且嘱其回蜀后搜访周敦颐之遗文。朱熹在《跋度正家藏伊川先生帖后》云:“傅君(耆)周旋周、程师弟子间,知所主友,而伊川先生手剌谒谢,为礼亦恭,则其人之贤不问可知。度君求访之勤,意欲甚美。濂溪先生往还遗迹,计其族姻里闾之间犹有存者,度君其广询之,当可得之。”实际指向非常明确,也促成度正的《周敦颐年谱》的诞生。 这些文献信息,经过研究比较,消化吸收,使之成为程朱理学的经典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集思广益:朱熹吸纳士友门徒参与著述活动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其著作丰富,在中国哲学史上罕有。有资料表明,朱熹从宋高宗绍兴十七年便开始著述活动,也就是说朱熹十八岁便开始著述活动。我们可以列出朱熹的著作年表:1147年撰《诸家礼考编》。1157年撰《孟子集说》 (佚),撰《诗集解》(佚)。1160年编《牧斋净稿》。1162年撰《论语详说》,作《论语纂训序》。1163年编辑《论语要义》(佚)、《论语训蒙口义》(佚)。1164年汇编《困学恐闻》(佚)。1167年,编《东归乱稿》,辑《南岳唱和集》,撰《诗序辨说》。1170年编辑《家礼》。1172年编《论语精义》、《孟子精义》、《资治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西铭解义》。1173年编撰《太极图说解》、《通书解》、《伊洛渊源录》。1174年编著《古今家祭礼》(佚)。1175年撰成《阴符经考异》,与吕祖谦合编《近思录》。1 177年撰成《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论语或问》、《孟子或问》、《诗集传》、《周义本义》。1180年,撰《孟子要义》(佚)。1186—1187年撰成《易学启蒙》、《孝经刊误》、《小学》、《童蒙须知》、《蓍卦考误》。1189年改定《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大学或问》、《中庸或问》、《中庸辑略》。1190年撰成《楚辞叶韵》。1196年编《仪礼经传通解》,始撰《楚辞集注》、《辨证》、《后语》。1197年撰成《琴说》、《韩文考异》、《周易参同契考异》。1198年分撰《书集传》。1198年撰成《楚辞集注》。除早期所作《诗集解》被自我否定外,其大部分作品在不断修改中融入相应的著作中被保留下来。未散佚的作品,经后人整理成《朱子全书》,成为后人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来源。
  朱熹除了撰述,还进行了编辑工作。如1159年,编《校定谢上蔡先生语录》;1164年,编《延平答问》;1168年,编《二程遗书》;1173年编《程氏外书》、助刘玶编辑《屏山集》;1175年,与吕祖谦合编《近思录》;1176年,编《婺源茶院朱氏世谱》;1180年,编辑《韦斋集》;1181年,编《南轩文集》;1183年,助赵汝愚编辑《国朝名臣奏议》;1190年,编《书古经》、《春秋经》(佚)等。
  在上述著作完成的全部过程中,朱熹本人是核心人物,完成主要的撰述任务,但朱熹还与友人吕祖谦、黄铢等人合作撰述,特别是让门生如蔡元定等人介入撰述、修改、刊印、发行活动,完成了儒家经典著作的诠释与传播。就上述的诸多著作而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朱熹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朱熹能够组织生徒参与著述,给门人准确理解导师思想和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的最好训练机会,使朱子学的羽翼能够产生,在朱熹生前就能形成一个学术阵营,在朱熹离开人世之后,朱子学才能够后继有人,著述活动仍然得到延续,如蔡沈的《书集传》、黄榦的《丧礼》、陈淳的《北溪字义》、真德秀的《大学衍义》,以及诸多门人、后学编辑《朱子语录》、《朱子语类》、《朱子遗书》、《朱子文集》、《朱子全书》等。
  朱熹治学严谨,著述丰厚,其平生求书活动的事例,表明了求精求专的访购态度。求精舍泛的最大好处就是将有限资金用于精品图书的购买。这样做,是对读者负责,对研究者有利。在当今建设小型图书馆、资料室或进行专项研究,朱熹的求精舍泛之征购图书的思想,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其致力于著述活动,采取集思广益的态度,对浓厚学术氛围,引领后学参与文献建设,也起了典范的作用。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