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之问答教学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256
颗粒名称: 教学方法之问答教学法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4
页码: 507-510
摘要: 在朱熹教育实践中, 更多的是学生向教师扣问,如果学生不提问题,朱熹会感到不安,甚至会责备生徒,认为学生为学无日进。《朱子语类》中记载的门人所提的许许多多的问题,都得到朱熹的详细回答,实际上就是问答法,而非灌输法。如黄士毅于庆元二年从姑苏徒步趋闽拜谒朱熹,为向上事业,朱熹命其日观一书,夜叩所见,且告以静坐勿杂, 唤醒勿昏,居数日授以《大学章句》,次年方归。后来黄士毅终身从事于斯,又以辑刊朱熹著作而传名于世。朱熹提倡师生之间相互问难,鼓励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向教师提问。
关键词: 朱熹 教育实践 教师

内容

一般为教师向学生提问。而在朱熹教育实践中, 更多的是学生向教师扣问,如果学生不提问题,朱熹会感到不安,甚至会责备生徒,认为学生为学无日进。如绍熙五年八月初,朱熹卸任离开潭州,湘中士子送朱熹到大桂驿,“先生曰 :‘相随同归者,前面未必程程可说话,相送至此者,一别又不知几年。有话可早商量。’”久而无人问。先生遂云:“学者须要勇决,须要思量,须要著紧。”又云:“此间学者只有过底,无有不及底。”《朱子语类》中记载的门人所提的许许多多的问题,都得到朱熹的详细回答,实际上就是问答法,而非灌输法。如黄士毅于庆元二年从姑苏徒步趋闽拜谒朱熹,为向上事业,朱熹命其日观一书,夜叩所见,且告以静坐勿杂, 唤醒勿昏,居数日授以《大学章句》,次年方归。后来黄士毅终身从事于斯,又以辑刊朱熹著作而传名于世。
  朱熹生平与人书信往来甚多,除日常的问候外,就是对学术问题、现实问题的提问或回答,有的简短,有的繁复,不一而足 。在古代交通与通讯不是太便利的情形下,可以说是有效的远程教育。把朱熹的书信答疑,也归入提问教学法之列,应是不成问题的。朱熹提倡师生之间相互问难,鼓励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向教师提问。“学贵有疑”,“疑而后问,问而后知, 知之真则信”。这样的教学步骤,和解决问题的程序,显然有益于学,也有益于教,可以做到教学相长。这也体现了朱熹视门生在学问面前与教师具有同等的地位。
  于此举几个例子说明。
  如《朱子语类》记载,和之问《小学》所疑。曰:“且看古圣人教人之法如何。而今全无这个。‘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盖作之君,便是作之师也。”(注:和之,乃门人游倪的字)或问:“某今看《大学》,如《小学》中有未晓处,亦要理会。”曰:“相兼看亦不妨。学者于文为度数,不可存终理会不得之心。须立个大规模,都要理会得。至于其明其暗, 则系乎轫之才如何耳。”陈文蔚是朱熹的门生,在《陈克斋集 》中,有诸如“通晦庵先生问大学诚意章”等,读具体书籍遇到可疑之处,录出拜呈,即以书信方式远寄朱熹,以求得到解答,这些就是学生向老师询问具体问题的内容之记载。与之对应的《朱熹文集》中,就有相应的书面之解答。如庆元元年九月间,陈文蔚写信告诉自己学习所得,作了一首诗给朱熹。朱熹回信时说:“新诗甚佳,康节胸怀未易窥测,须更于实地加功,若只就之乎者也上学他,恐无交涉也。”合州府合川人度正,原是刘光祖门人。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进士及第, 为益阳学官。庆元三年七月入闽问学于已被罢祠夺俸的朱熹, 其志趣不凡,得朱熹称赏,并诲以正心诚意之学。在建安,请朱熹作《跋度正家藏伊川先生帖》,讨论易学,相随数日,别于富沙坤峡客舍。朱熹嘱其回蜀搜访周敦颐遗文。一年之后的十月十六日,朱熹写信托门生转达给千里之外的度正,书曰: “不审何日得遂旧隐,官期尚几何时,比来为况何如?读书探道,亦颇有新功邪?岁月易得,家理难明,但于日用之间,随时随处提撕此心,勿令放逸,而于其中随事视理,讲求思索, 沉潜反复,庶于圣贤之教渐有默相契处,则自然易得,天道性命,真不外乎此身,而吾之所谓学者,舍是无有别用力处矣。 ”度正不负师望,后来修成《周元公(敦颐)年谱》。其在理学上也有较高的造诣,且在宣扬和维护朱熹之学上很突出,被称为“守师道如守孤城”,培养了不少学者,如合州黄西甫、 阳枋、阳岊等。
  当然,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就是在师徒问答之间,朱熹阐述儒家性命道德之精微、天人事物之蕴奥。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