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之启发诱导原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252
颗粒名称: 教学原则之启发诱导原则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2
页码: 504-505
摘要: 在授受过程中,如何改变这种被动的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进取精神,优秀的教育者,各有自己的高招,朱熹秉承孔子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这与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一致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有好处的。在《朱子语类》论学之中,记载有大量的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法的内容,体现了朱熹在书院教育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也能克服依赖性,并从中获益。
关键词: 朱熹 施教者 受学者

内容

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学者,始终存在由知识丰富、认识深刻的一方向知识欠丰富、认识欠透彻的另一方传授的关系,这种授受的关系,在学校的师生关系当中最显著 。在授受过程中,如何改变这种被动的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进取精神,优秀的教育者,各有自己的高招,朱熹秉承孔子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朱熹对学生说: “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个引路底人,做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这与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一致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有好处的。 在《朱子语类》论学之中,记载有大量的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法的内容,体现了朱熹在书院教育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也能克服依赖性,并从中获益。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经典论断进行过注释,说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 ,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 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朱熹的详细注释,被后人引用并概括成孔子的启发教学法,这实际上也是朱熹常用的教学法。教师采用诱导与启发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往前看问题,能使学生领悟,然后去钻研。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