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战争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237
颗粒名称: 三、关于战争问题
分类号: E13;B244.7
页数: 3
页码: 484-486
摘要: 义者循理,厌恶别人制造的战乱。朱熹作为宋室之忠实臣民,认为赵匡胤夺得天下是结束五代离乱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义举,具有民心所向的意义。而雄踞西北的西夏、北方的辽,特别是金所发动的南侵中原的战争就是非正义之举。金兵铁蹄南下,掳掠钦徽二帝,侵占大片宋之疆土,使中原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是不共戴天的仇敌。朱熹的军事思想,也不乏用战争的手段与途径来打击报复北方强虏、恢复中原河山的内容。它与儒家重视国家武备的军事思想是一致的。儒家以仁义为本,积极主张用战争来禁绝暴政、消灭祸害。
关键词: 朱熹 军事 教育

内容

义者循理,厌恶别人制造的战乱。朱熹作为宋室之忠实臣民,认为赵匡胤夺得天下是结束五代离乱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义举,具有民心所向的意义。而雄踞西北的西夏、北方的辽,特别是金所发动的南侵中原的战争就是非正义之举。金兵铁蹄南下,掳掠钦徽二帝,侵占大片宋之疆土,使中原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是不共戴天的仇敌。
  朱熹的军事思想,也不乏用战争的手段与途径来打击报复北方强虏、恢复中原河山的内容。它与儒家重视国家武备的军事思想是一致的。儒家认为,具有一定的武备方可免遭灭国绝祀的厄运,且通过军事力量可以达到禁暴除害的目的。“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儒家以仁义为本,积极主张用战争来禁绝暴政、消灭祸害。
  朱熹与大多数人一样,欲通过用兵恢复中原故土,隆兴间曾向张浚陈分兵杀虏之势:“只缘虏人调发极难,元颜要犯江南,整整两年,方调发得聚。彼中虽是号令简,无此间许多周遮,但彼中人才逼迫得太急,亦易变,所以要调发甚难。只有沿淮有许多捍御之兵。为吾之计,莫若分几军趋关陕,他必拥兵于关陕;又分几军向西京,他必拥兵于西京;又分几军望淮北,他必拥兵于淮北,其他去处必空弱。又使海道兵捣海上,他又着拥兵捍海上。吾密拣精锐几万在此,度其势力既分,于是乘其稍弱处,一直收山东。虏人首尾相应不及,再调发来添助,彼卒未聚,而吾已据山东。才据山东,中原及燕京自不消得大段用力,盖精锐萃于山东而虏势已截成两段去。又先下明诏,使中原豪杰自为响应。”大有胜算在握。
  由于当时主战派领袖张浚只受一方之命,没有统辖全局的权力,认为“此事恐不能主之”,使朱熹的用兵建议成为纸上谈兵。
  朱熹云:“当今要复太祖兵法,方可复中原”。“拣之又拣”、“拣练便用”。“如拣而养十数年,又老了,依旧无用”。朱熹尝言:“宜散京师之兵,却练诸郡之兵,依太祖法,每年更戍趱去淮上卫边。谓如福建之兵趱去饶州,饶州之兵趱去衢信,衢信趱去行在,迤逦趱去淮上。今年如此,明年又趱去,则京师全无养兵之费,岂不大好!”此为后方养兵、练兵,逐步派兵到前线的构想,甚有可取。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