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军队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233
颗粒名称: 二、关于军队问题
分类号: E13;B244.7
页数: 4
页码: 481-484
摘要: 朱熹认为,军队各阶层应明确职责的问题。部队的兵士、兵官与将帅,应有明确的职责范畴,特别是将帅的选择和权力的赋予,不容轻视。朱熹从多种渠道获知军队的情况,对其现状谈了自己的看法。但兵士在部队服役,也应享受一定的待遇,得到上级的抚爱与温暖。朱熹认为南宋“今兵官愈多,兵愈不精”。朱熹赞同辛弃疾“兵老弱不汰可虑”之说。今朝廷尽力养兵,而兵常有不足之患。朱熹认为,应改革皇朝兵政的弊病。朱熹还看到皇帝宠幸宦官,宦官弄权干预朝纲,甚至卖统军官职的严重问题,由此提出禁止“卖统军官职”是今日军政第一义。朱熹的“水不外于地,兵不外与民”之说,是在孔孟的基本观点“仁者爱人”、“视民为兵之本”上的阐述。
关键词: 朱熹 军队 国策

内容

朱熹认为,军队各阶层应明确职责的问题。部队的兵士、兵官与将帅,应有明确的职责范畴,特别是将帅的选择和权力的赋予,不容轻视。朱熹从多种渠道获知军队的情况,对其现状谈了自己的看法。
  兵士:古人之兵,当如子弟之卫父兄。这是天职。但兵士在部队服役,也应享受一定的待遇,得到上级的抚爱与温暖。官与士卒能同甘苦,才有战斗力。朱熹认为南宋“今兵官愈多,兵愈不精”。以至于“今日兵不济事”。
  兵官:古代军事家孙膑、吴起,要求部下将领与士兵同甘苦。而宋朝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兵官不得人,专务刻削兵,且骄弱安养,不知劳苦”,朱熹担心这些人派不上用场。
  将帅:朱熹与门人论兵事,谈选择将帅。曰:“兵以用而见其强弱,将以用而见其能否。且如本朝诸公游陕西者,多知边事,此亦是用兵之故。今日诸生坐于屋下,何以知其能?纵有韩白复生,亦何由辨之?”朱熹谈选择将帅之术。曰:“当无事之时,欲识得将,须是具大眼力,如萧何识韩信,方得。不然,边警之时,两兵相抗,恁时人才自急。且如国家中兴,张、韩、刘、岳突然而出,岂平时诸公所尝识者?不过事期到此,厮拶出来耳。”兵甲诡名不可免,善兵者亦不于此理会。才有一人可用,便令其兼数人之料。军中若无此,便不足以使人。故朝廷只是择将,以其全数钱米与之,只责其成功,不来此屑屑计较。
  朝廷选择曾谙兵事者为诸道帅臣,君相便专意委任他,却使之自择参佐,事便归一,听他自渐渐理会许多军政,将来自有条理。四川与朝廷有万里之遥,择帅须用严毅、素有威名、足以畏压人心,则喜乱之徒不敢作矣。凡为守帅者,止教阅将兵,足矣。
  朱熹认为,军队需要解决新陈代谢的问题。汰斥癃老衰弱之兵,招收补充强壮健康者,保证正规军队的战斗力。朱熹赞同辛弃疾“兵老弱不汰可虑”之说。朱熹颇谙晓兵事,在湖南任上,欲选拔以一当十者去收服茶寇,却未有可胜任者。所见者皆老弱之兵,于是提出“为今之计,大段著拣汰”。可是,“几年说要拣冗兵,但只说得,各图苟且安便,无有为者。故新者来,旧者又不去,来而又来,相将积得,皆不可用。如澄冗官,见这人不可用,便除一人。而今不可用者又复留而不去,故军冗不练,官冗不澄”。积弊越来越多,战斗力反而下降。
  朱熹关注军队合并与整编的问题。他说:“兵法以能分合为变,不独一阵之间有分合,天下之兵皆然。今日之兵,分者便不可合,合者便不可分。本朝旧来只郡国禁兵而已,但在西北者差精锐耳。渡江后,又添上御前军,却是张韩辈自起此项兵。后来既不可得而去,只得如此聚屯。今以不如祖宗时财赋,养祖宗时所无之兵,安得不穷也!”今朝廷尽力养兵,而兵常有不足之患。不是军队不够庞大,而是所供养的庞大军队没有战斗力。朝廷拿不出方案对军队进行整编、合并和淘汰,庞大的军队必然成为国民的累赘,加重了国家财税负担,必然导致民力的凋敝。朱熹认为,应改革皇朝兵政的弊病。朱熹说:“唐制节度(管兵),观察(督财),处置等使,即节镇也;使持节某州诸军事(管兵),某州刺史(管民),即支郡也。支郡隶于节镇,而节镇、支郡各有衙前左右押衙,管军都头,并掌兵事,又皆是士人为之。其久则根势深固,反视节度有客主之势。至有诛逐其上,而更代为之。凡陆梁跋扈之事,因兹而有。惟是节度得人,方能率服人心,归命朝廷。若论唐初兵力最盛,斥地最广,乃在于统兵者简约而无牵制之患。然自唐末,大抵节镇之患深,如人之病,外强中干,其势必有以通其变而后可。故太祖皇帝知其病而疏理之,于是削其支郡,以断其臂指之势;当时至有某州某县直隶京师,而不属节度者。置通判,以夺其政;命都监监押,以夺其兵;立仓场库务之官,以夺其财;向之所患,今皆无忧矣。其后又有路分、钤辖、总管等员。神宗时,又增置三十七将。(靖康之变)乱离之后,又有都统、统领、统制之名。大抵今日之患,又却在于主兵之员多。朝廷虽知其无用,姑存其名。日费国家之财,不可胜计,又刻剥士卒,使士卒困怨于下。若更不变而通之,则其害未艾也。要之,此事但可责之郡守。他分明谓之郡将,若使之练习士卒,修治器甲,筑固城垒,以为一方之守,岂不隐然有备而可畏!迸人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今一切反之!”郡守兼有兵有权,可练兵、遣兵,对内乱的平息作用更大。
  朱熹还看到皇帝宠幸宦官,宦官弄权干预朝纲,甚至卖统军官职的严重问题,由此提出禁止“卖统军官职”是今日军政第一义。“今日将官全无意思,只似人家骄子弟了。褒衣博带,谈道理,说诗书,写好字,事发遣!如此,何益于事?”于是有朱熹好友陈亮提出重新洗牌的设想:“将今法制,重新洗换一番方好”。
  朱熹认为,军队给养问题需要解决。唐时州县上供少,故州县富。兵在藩镇,朝廷无甚养兵之费。自本朝罢了藩镇,州郡之财已多归于上。熙丰间,又令州郡见看军额几人,折了者不得补,却以其费桩管上供,而朝廷得钱物甚多。今天下兵约四五十万,又皆羸弱无用之人,所费不可计。南宋所征收的财赋大都用于养兵,朱熹告诉学生说:“今天下财用费于养兵者十之八九,一百万贯养一万人。此以一岁计。”南宋浩大的军费开支,无疑增加了民众的经济负担,造成民困难苏。“今日民困,正缘沿江屯兵费重。”解决的办法是进行驻军屯田。淮上、关陕等地屯田,必然会减省民力,“兵民兼用,各自为屯。彼地沃衍,收谷必多。若做得成,敌人亦不敢窥伺。兵民得利既多,且耕且战,便是金城汤池。兵食既足,可省漕运,民力自苏。然后尽驱州郡所养归明北军,往彼就食,则州郡自宽。迟之十年,其效必著。须是择帅。既得其人,专一委任,许令辟召僚属,同心措置,勿数更易,庶几有济”。
  朱熹认为,重视兵以民为本的问题。朱熹的“水不外于地,兵不外与民”之说,是在孔孟的基本观点“仁者爱人”、“视民为兵之本”上的阐述。儒家强调兵民相合、和衷共济,在军队建设和战争胜负问题上都有意义。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