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儒士谈兵多浅显 河山还我献忠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231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儒士谈兵多浅显 河山还我献忠言
其他题名: 朱熹的军事教育思想
分类号: E13;B244.7
页数: 11
页码: 479-489
摘要: 在《朱子语类》卷110中,专门开辟《论兵》,说明朱熹与门人讲学时不避军事讨论,如“赵昌父相见,因论兵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就文献记载而言,参与讨论者有门人赵蕃、叶贺孙、沈僩、钱木之、李方子、吴寿昌、吴浩、包扬、杨道夫、蔡惥、甘节、李壮祖、廖德明、郑可学、杨方、潘时举、廖谦、魏恪等人。作为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也一样,虽然他没有经历长期的军旅生涯,也不是狂热的战争主义者,但其绝非闭口不谈军事,回避军事问题,而是明耻教战。朱熹认为,此举有别于先王之制。朱熹认为,军队给养问题需要解决。解决的办法是进行驻军屯田。
关键词: 朱熹 军事教育 《论兵》

内容

在《朱子语类》卷110中,专门开辟《论兵》,说明朱熹与门人讲学时不避军事讨论,如“赵昌父相见,因论兵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就文献记载而言,参与讨论者有门人赵蕃、叶贺孙、沈僩、钱木之、李方子、吴寿昌、吴浩、包扬、杨道夫、蔡惥、甘节、李壮祖、廖德明、郑可学、杨方、潘时举、廖谦、魏恪等人。
  历代儒家强调以礼治国,以德服人,主张珍惜民力,不夺农时,以严肃谨慎的态度对待战争,不轻易言兵。作为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也一样,虽然他没有经历长期的军旅生涯,也不是狂热的战争主义者,但其绝非闭口不谈军事,回避军事问题,而是明耻教战。阅读《朱子语类》、《朱熹文集》和《四书集注》的相关文章,可以看到朱熹对儒家军事思想所进行的新阐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新的意义。
  一、关于兵权问题有过知南康军、知漳州和知潭州兼任荆湖南路安抚使经历的朱熹,曾对门人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所说的这个问题,牵涉到宋朝的国策问题。在赵匡胤夺得江山建立政权之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宋太祖听从宰相赵普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纷纷解除将领们的兵权。“杯酒释兵权”,就是其收回军事大权的成功之举。
  朱熹认为,此举有别于先王之制。先王之制,内有六乡、六遂、都鄙之兵,外有方伯、连帅之兵,内外相维,缓急相制。社会稳定、国家安宁才有根本的保障。“本强,则精神折冲;不强,则招殃致凶。”降至南宋时期,“今州郡无兵无权”。无兵,指的是无健壮之兵。无权,指的是对军队的调度使用权。实际上,诸州有禁军,只是皆不可用而已。
  朱熹与门人“论荆襄义勇,州县官吏反扰之”的问题。当时朝廷免征科,官吏不得役使。今征科既不得免,民反倍有所费,又官吏役使如故。朱熹说:“某当初见刘共父(刘珙)说,他制得义勇极好,且是不属官吏,官不得扰之。某应之曰:‘无缘有不属州县之理。’固疑其末流如此。”二、关于军队问题朱熹认为,军队各阶层应明确职责的问题。部队的兵士、兵官与将帅,应有明确的职责范畴,特别是将帅的选择和权力的赋予,不容轻视。朱熹从多种渠道获知军队的情况,对其现状谈了自己的看法。
  兵士:古人之兵,当如子弟之卫父兄。这是天职。但兵士在部队服役,也应享受一定的待遇,得到上级的抚爱与温暖。官与士卒能同甘苦,才有战斗力。朱熹认为南宋“今兵官愈多,兵愈不精”。以至于“今日兵不济事”。
  兵官:古代军事家孙膑、吴起,要求部下将领与士兵同甘苦。而宋朝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兵官不得人,专务刻削兵,且骄弱安养,不知劳苦”,朱熹担心这些人派不上用场。
  将帅:朱熹与门人论兵事,谈选择将帅。曰:“兵以用而见其强弱,将以用而见其能否。且如本朝诸公游陕西者,多知边事,此亦是用兵之故。今日诸生坐于屋下,何以知其能?纵有韩白复生,亦何由辨之?”朱熹谈选择将帅之术。曰:“当无事之时,欲识得将,须是具大眼力,如萧何识韩信,方得。不然,边警之时,两兵相抗,恁时人才自急。且如国家中兴,张、韩、刘、岳突然而出,岂平时诸公所尝识者?不过事期到此,厮拶出来耳。”兵甲诡名不可免,善兵者亦不于此理会。才有一人可用,便令其兼数人之料。军中若无此,便不足以使人。故朝廷只是择将,以其全数钱米与之,只责其成功,不来此屑屑计较。
  朝廷选择曾谙兵事者为诸道帅臣,君相便专意委任他,却使之自择参佐,事便归一,听他自渐渐理会许多军政,将来自有条理。四川与朝廷有万里之遥,择帅须用严毅、素有威名、足以畏压人心,则喜乱之徒不敢作矣。凡为守帅者,止教阅将兵,足矣。
  朱熹认为,军队需要解决新陈代谢的问题。汰斥癃老衰弱之兵,招收补充强壮健康者,保证正规军队的战斗力。朱熹赞同辛弃疾“兵老弱不汰可虑”之说。朱熹颇谙晓兵事,在湖南任上,欲选拔以一当十者去收服茶寇,却未有可胜任者。所见者皆老弱之兵,于是提出“为今之计,大段著拣汰”。可是,“几年说要拣冗兵,但只说得,各图苟且安便,无有为者。故新者来,旧者又不去,来而又来,相将积得,皆不可用。如澄冗官,见这人不可用,便除一人。而今不可用者又复留而不去,故军冗不练,官冗不澄”。积弊越来越多,战斗力反而下降。
  朱熹关注军队合并与整编的问题。他说:“兵法以能分合为变,不独一阵之间有分合,天下之兵皆然。今日之兵,分者便不可合,合者便不可分。本朝旧来只郡国禁兵而已,但在西北者差精锐耳。渡江后,又添上御前军,却是张韩辈自起此项兵。后来既不可得而去,只得如此聚屯。今以不如祖宗时财赋,养祖宗时所无之兵,安得不穷也!”今朝廷尽力养兵,而兵常有不足之患。不是军队不够庞大,而是所供养的庞大军队没有战斗力。朝廷拿不出方案对军队进行整编、合并和淘汰,庞大的军队必然成为国民的累赘,加重了国家财税负担,必然导致民力的凋敝。朱熹认为,应改革皇朝兵政的弊病。朱熹说:“唐制节度(管兵),观察(督财),处置等使,即节镇也;使持节某州诸军事(管兵),某州刺史(管民),即支郡也。支郡隶于节镇,而节镇、支郡各有衙前左右押衙,管军都头,并掌兵事,又皆是士人为之。其久则根势深固,反视节度有客主之势。至有诛逐其上,而更代为之。凡陆梁跋扈之事,因兹而有。惟是节度得人,方能率服人心,归命朝廷。若论唐初兵力最盛,斥地最广,乃在于统兵者简约而无牵制之患。然自唐末,大抵节镇之患深,如人之病,外强中干,其势必有以通其变而后可。故太祖皇帝知其病而疏理之,于是削其支郡,以断其臂指之势;当时至有某州某县直隶京师,而不属节度者。置通判,以夺其政;命都监监押,以夺其兵;立仓场库务之官,以夺其财;向之所患,今皆无忧矣。其后又有路分、钤辖、总管等员。神宗时,又增置三十七将。(靖康之变)乱离之后,又有都统、统领、统制之名。大抵今日之患,又却在于主兵之员多。朝廷虽知其无用,姑存其名。日费国家之财,不可胜计,又刻剥士卒,使士卒困怨于下。若更不变而通之,则其害未艾也。要之,此事但可责之郡守。他分明谓之郡将,若使之练习士卒,修治器甲,筑固城垒,以为一方之守,岂不隐然有备而可畏!迸人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今一切反之!”郡守兼有兵有权,可练兵、遣兵,对内乱的平息作用更大。
  朱熹还看到皇帝宠幸宦官,宦官弄权干预朝纲,甚至卖统军官职的严重问题,由此提出禁止“卖统军官职”是今日军政第一义。“今日将官全无意思,只似人家骄子弟了。褒衣博带,谈道理,说诗书,写好字,事发遣!如此,何益于事?”于是有朱熹好友陈亮提出重新洗牌的设想:“将今法制,重新洗换一番方好”。
  朱熹认为,军队给养问题需要解决。唐时州县上供少,故州县富。兵在藩镇,朝廷无甚养兵之费。自本朝罢了藩镇,州郡之财已多归于上。熙丰间,又令州郡见看军额几人,折了者不得补,却以其费桩管上供,而朝廷得钱物甚多。今天下兵约四五十万,又皆羸弱无用之人,所费不可计。南宋所征收的财赋大都用于养兵,朱熹告诉学生说:“今天下财用费于养兵者十之八九,一百万贯养一万人。此以一岁计。”南宋浩大的军费开支,无疑增加了民众的经济负担,造成民困难苏。“今日民困,正缘沿江屯兵费重。”解决的办法是进行驻军屯田。淮上、关陕等地屯田,必然会减省民力,“兵民兼用,各自为屯。彼地沃衍,收谷必多。若做得成,敌人亦不敢窥伺。兵民得利既多,且耕且战,便是金城汤池。兵食既足,可省漕运,民力自苏。然后尽驱州郡所养归明北军,往彼就食,则州郡自宽。迟之十年,其效必著。须是择帅。既得其人,专一委任,许令辟召僚属,同心措置,勿数更易,庶几有济”。
  朱熹认为,重视兵以民为本的问题。朱熹的“水不外于地,兵不外与民”之说,是在孔孟的基本观点“仁者爱人”、“视民为兵之本”上的阐述。儒家强调兵民相合、和衷共济,在军队建设和战争胜负问题上都有意义。
  三、关于战争问题义者循理,厌恶别人制造的战乱。朱熹作为宋室之忠实臣民,认为赵匡胤夺得天下是结束五代离乱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义举,具有民心所向的意义。而雄踞西北的西夏、北方的辽,特别是金所发动的南侵中原的战争就是非正义之举。金兵铁蹄南下,掳掠钦徽二帝,侵占大片宋之疆土,使中原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是不共戴天的仇敌。
  朱熹的军事思想,也不乏用战争的手段与途径来打击报复北方强虏、恢复中原河山的内容。它与儒家重视国家武备的军事思想是一致的。儒家认为,具有一定的武备方可免遭灭国绝祀的厄运,且通过军事力量可以达到禁暴除害的目的。“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儒家以仁义为本,积极主张用战争来禁绝暴政、消灭祸害。
  朱熹与大多数人一样,欲通过用兵恢复中原故土,隆兴间曾向张浚陈分兵杀虏之势:“只缘虏人调发极难,元颜要犯江南,整整两年,方调发得聚。彼中虽是号令简,无此间许多周遮,但彼中人才逼迫得太急,亦易变,所以要调发甚难。只有沿淮有许多捍御之兵。为吾之计,莫若分几军趋关陕,他必拥兵于关陕;又分几军向西京,他必拥兵于西京;又分几军望淮北,他必拥兵于淮北,其他去处必空弱。又使海道兵捣海上,他又着拥兵捍海上。吾密拣精锐几万在此,度其势力既分,于是乘其稍弱处,一直收山东。虏人首尾相应不及,再调发来添助,彼卒未聚,而吾已据山东。才据山东,中原及燕京自不消得大段用力,盖精锐萃于山东而虏势已截成两段去。又先下明诏,使中原豪杰自为响应。”大有胜算在握。
  由于当时主战派领袖张浚只受一方之命,没有统辖全局的权力,认为“此事恐不能主之”,使朱熹的用兵建议成为纸上谈兵。
  朱熹云:“当今要复太祖兵法,方可复中原”。“拣之又拣”、“拣练便用”。“如拣而养十数年,又老了,依旧无用”。朱熹尝言:“宜散京师之兵,却练诸郡之兵,依太祖法,每年更戍趱去淮上卫边。谓如福建之兵趱去饶州,饶州之兵趱去衢信,衢信趱去行在,迤逦趱去淮上。今年如此,明年又趱去,则京师全无养兵之费,岂不大好!”此为后方养兵、练兵,逐步派兵到前线的构想,甚有可取。
  四、朱熹武力之举朱熹是个读书人,任地方官的时间不长,累计才九年,从政的同时,主要精力花在教育上,但对军事问题也未马虎应付了事。
  绍兴二十五(1155年)乙亥夏,同安发生饥民攻城抢粮事件,引起县中官员高度重视,得报后即刻组织官兵分头守城拒盗。朱熹与监盐税侯曹沆上城西北角加强防备。这一角,以往曾损毁,未及修补,成为本次饥民攻城的首选,曹沆感到事态严重,若守不住,则城中官吏及眷属将死无葬身之地。曹沆牢记兵书御敌经验,对朱熹说要仰仗城高,以弓矢射之,果验。击散饥民后,官府加强搜捕,惩治一批带头闹事者,又抚恤饥民,就此平息民乱。朱熹初仕应敌之举,被载入《射圃记》。
  隆兴元年四月,孝宗有志恢复中原失地,朝廷决意出师北伐,召枢密使、江淮都督张浚入议。朱熹则应闽帅汪应辰招至福州,讨论北伐用兵等事宜。五月四日,张浚出师渡淮北伐,克复灵壁、虹县、宿州。朱熹有书信通都下的魏掞之,对北伐最初胜利表示忧虑。由于汪应辰、陈康伯、陈俊卿和凌景夏的大力推荐,朱熹于秋八月七日向赵昚皇帝上长篇封事,提出刻不容缓的三条当务之急:一是熟讲帝王之学;二是早定修攮之计;三是加意本原之地。朱熹从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三方面剖析当时现状,这是朱熹关注社会、积极干预社会的思想成熟之标志。其中有重要的军事思想。
  淳熙六年正月二十五日,朱熹扶病离家起程赴任南康军,到任即马不停蹄地开展工作。淳熙八年,朱熹申请停招禁军,停买军器,停罢都昌县创建新寨,停罢南康军移军治,以免劳民伤财。九月二十二日,以右相王淮荐,朱熹改除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一月二日,朱熹在黄榦的陪同下赴行在奏事。十二月一日,朝廷催朱熹走马上任。六日,朱熹就本路萧山县接任职事,视事于绍兴,发现兵马都监贾祐之马虎应事,不抄劄饥民,上《奏绍兴府都监贾祐之不抄劄饥民状》。淳熙九年春正月下旬,朱熹巡视衢州时发现守臣李峄病昏不能视履,不能阅兵,不修荒政、不恤民隐,谎报灾情,欺瞒朝廷,便上书《奏衢州守臣李峄不留意荒政状》将其奏劾。同年五月,朱熹奏劾新任衢州太守沈崈一擅支常平义仓米给官兵作俸料。这些看似日常的政务,却与军队的建设、粮草供给有内在的关系。
  淳熙十年十一月中旬,朱熹与林用中、林亦之同至福州,与福建安抚使赵汝愚谋开浚西湖、闽中盐法诸事。在福州,朱熹还观看练兵演武,对闽帅重视练兵及兵勇、技精甚是赞赏,作诗云:清晨坐武观,凉风动高旌。挟弓一笑起,屈此四座英。破的亦已屡,穿杨讵云精?军吏不敢贺,高鸟时相惊。解韝脱决遂,缓带飘华缨。俯仰新亭幽,旷然尘虑清。内正外自直,三揖奚所争?端居得深玩,君子非虚名。
  淳熙十六年正月十六日,朱熹因年前朝廷追复龚茂良资政殿学士而为其《陛辞奏劄》作《记参政龚公陛辞奏稿后》。绍熙元年四月十日,朱熹路过仙游,再访龚茂良家,再跋其陛辞奏稿。记文与跋文,皆对平生不喜轻言用兵的龚茂良的军事思想进行肯定,它也是朱熹成熟的军事思想的体现。
  朱熹知漳州期间,重视教育,定期赴校视事讲学,为诸生讲《小学》为正其义。陈淳说:“(先生)每五日一诣学,为诸生讲说,”“每旬二日必领学官下州学,六日下县学。”朱熹还创办“受成斋”,“教养武生员,练习骑射”。学校不但习文,还有习武。这种文武兼学的教育模式,得到朱熹的肯定与支持。
  绍熙四年十一月,以留正、赵汝愚荐举,朱熹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次年五月四日至潭州,次日交割职事。朱熹在听取战事汇报后,物色智勇者入山,招降瑶民起义首领蒲来矢。同时奏劾不称职的将官陆景任,荐举于平息战乱有功的潘焘、韩邈、蔡咸、方铨等人。申请将飞虎军隶本州节制,得到批复,从之。朱熹在任上,立忠节庙,将忠臣烈士,载于祀典者依礼致祭,以鼓舞士气。又修筑潭州城,以加固屏障作用。就是在离任的第二天,朱熹还《与汪会之书》中强调:“如寨官之属,若且在此,便当为申明省并,而补其要害不可阙处之兵,乃为久远之计。未知近日与后来之人能复任此责否耳。”其关心军队建设至此程度,已非外人所能想象。
  此外,朱熹对蔡之定的《八阵图说》也倍加推赏。因此,儒宗朱熹的军事教育思想,也值得学界探讨。本文为粗略之谈,意在抛转引玉。

附注

①《朱子语类》卷110。 ①《左传·宣公十二年》。 ①《朱子全书》卷77。 ①《朱子全书》卷16。②《朱子全书》卷77。 ①《朱子全书》卷8。②③ 《朱子全书》卷82。④陈淳:《北溪先生全集》,四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