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书法态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221
颗粒名称: 朱熹的书法态度
分类号: J292.1;B244.7
页数: 4
页码: 461-464
摘要: 朱熹的书法创作,甚富感情色彩,概而言之,是以义理论书道。有个举子承便而请朱熹书,朱熹说:“公既习举业,何事于此?”请之不已,朱熹则选书陶渊明《阻风于规林》第二首。陶氏《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云: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可师请朱熹书其本末置壁间,朱熹不得辞,于是手书授之。对墓额、墓碑、墓铭之属,朱熹有自己的见解。就书写而言,朱熹的态度始终是认真的。
关键词: 朱熹 书法创作 书写

内容

朱熹的书法创作,甚富感情色彩,概而言之,是以义理论书道。有个举子承便而请朱熹书,朱熹说:“公既习举业,何事于此?”请之不已,朱熹则选书陶渊明《阻风于规林》第二首。陶氏《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云: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书毕,且云:“但能参得此一诗透,则公今日所谓举业,与夫他日所谓功名富贵者,皆不必经心可也。”可见朱熹书法之态度。
  酬酢书写:朱熹拜延平李侗为师,十年间与西林院可师也建立深厚的感情,曾写诗《再题西林可师达观轩》赠与。可师请朱熹书其本末置壁间,朱熹不得辞,于是手书授之。
  淳熙间,朱熹知南康军,应星子县令王仲杰之请,为题书杜甫(字子美)诗《古柏行》。
  漳州贡院新成,郡守求字,朱熹书“贡院”二字。
  主动书写:庆元己未(1199年)十一月十九日,永福人张尧臣将去荆襄,朱熹为门生写《书武侯草庐语遣张以道》。
  拒绝之举:朱熹素时喜书,人求之亦多乐为之,但并非有求必应,如陈一之求书“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字,不写。镇江窦氏托王过为求书其家斋额,不许。吴振求藏书阁铭,不许。傅定求书大字及二卦说,不允。赵师雍求三大字,未允作。连陈亮为寺观求文字,朱熹也不欲破例,改写张嵲集句座右铭以寄之。
  符国瑞请书墓额,不允。信州一士人求先人墓碑,不允。有人求墓铭,不允。
  对墓额、墓碑、墓铭之属,朱熹有自己的见解。朱熹复《符国瑞书》中说:“所需墓额,偶苦臂痛不能写。然仁人、孝子所以显其亲者,正亦不在此也。”对信州士人所请,未肯作,临别时郑重地赠以“务实”二字。而对不作墓铭者,则有感叹曰:“吁嗟!身后名于我如浮烟。人既死了,又要这物事做甚?”或曰:“先生语此,岂非有为而言?”曰:“也是。既死去了,待他说是说非,有甚干涉?”又曰:“所可书者,以其有可为后世法。今人只是虚美其亲。若有大功大业,则天下之人,都知得了。又何以此为?且人为善,亦自是本分事。又何必要恁地写出?” 可见朱熹之书,有其原则。朱熹所持原则是什么呢?在《书字铭》中,朱熹引程颢之语“某书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并有言“握管濡毫,伸纸行墨。一在其中,点点画画。放意则荒,取妍则惑。必有事焉,神明厥德”。
  就书写而言,朱熹的态度始终是认真的。朱熹《答方伯谟》第九书云:“……(令舅吕胜己的)篆字甚佳。然其间不能无病笔,已封寄去。但恐彼欲摩崖,则所书大字或不堪用。今其人过彼,更烦别为大书径尺以上者,封与(游)诚之,令转呈(张)南轩。但笔路亦须稍重,盖恐崖石粗,若字画太细,即不可辨耳。” 中国的书法发展之历程,简单地说是经历了从实用走向审美的两个阶段,但在朱熹之时,理学的蓬勃发展,书法教育与理学思想联系在一起,因此又多了一层教化的功能,这就是朱熹所赋予书法的又一个特点。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