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选择书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220
颗粒名称: 朱熹选择书工
分类号: J292.1;B244.7
页数: 3
页码: 459-461
摘要: 作为一代学人,朱熹退而讲学之余,亦曾私家刻书、鬻书,以助生计,故与书工、刻工时有往来,对书工技艺有较高的要求。朱熹精于书法,对刻本字体的要求甚高。乾道年间,朱熹筹资在建阳书坊成立刻印社准备出版书籍时,就遇到书写工整与否的问题,致书蔡元定,请其物色书工缮写。朱熹《答蔡季通》书第十四曰: 《孟子解》看得两篇,改易数处,颇有功。但涂抹难看,无人写得一草本。朱熹在《答蔡季通》书第九十一云: 伯谏书中说托料理《孟子集解》,今纳去旧本两册。但此间独力,深恐校雠不精,为后日之累耳。向来见他人刊书,重于改补,今乃知其非所乐,大抵非身处之,则利害不及则心乃公耳。
关键词: 朱熹 书工 刻书

内容

作为一代学人,朱熹退而讲学之余,亦曾私家刻书、鬻书,以助生计,故与书工、刻工时有往来,对书工技艺有较高的要求。朱熹精于书法,对刻本字体的要求甚高。乾道年间,朱熹筹资在建阳书坊成立刻印社准备出版书籍时,就遇到书写工整与否的问题,致书蔡元定,请其物色书工缮写。朱熹《答蔡季通》书第十四曰: 《孟子解》看得两篇,改易数处,颇有功。但涂抹难看,无人写得一草本。不知彼有后生醇谨晓文理、快笔札者否?俟某复来此,倩得一两人来,草写出一本,大家商量为佳。朱熹在《答蔡季通》书第九十一云: 伯谏书中说托料理《孟子集解》,今纳去旧本两册。更《拾遗》、《外书》、《记善录》、《龟山、上蔡录》、《游氏妙旨》、《庭闻稿录》、《五臣解》各自抄出,每段空行,未要写经文,且以细书起止写之,俟毕集却剪下粘聚也。……两匠在此略刊得数行矣。字画颇可观,未可印,未得寄去也。但此间独力,深恐校雠不精,为后日之累耳。向来见他人刊书,重于改补,今乃知其非所乐,大抵非身处之,则利害不及则心乃公耳。
  这是南宋乾道八九年间(1172—1173年)朱熹请祠赋闲于家、致力于著述时的刻印图书之举。朱熹需要蔡元定帮助寻找书工,提出具体要求是“后生醇谨晓文理、快笔札者”,以便更好完成书写任务。
  大约在庆元间,朱熹托蔡元定的长子蔡渊刻印书籍。朱熹在《答蔡伯静》书中认为建阳西山刻本的书体“书白字画不方正,努胸垤肚,甚刺人眼。……不知乡里如何似此一向不识好字?岂不见浙中书册,只如时文省榜,虽极草草,然其字体亦不至如此得人憎也”。“浙中字样,宅上书籍中须多有之。如古本《广韵》写得最好,相传是唐时仙女吴彩鸾日写十本者。虽未必然,要可法也”。但朱熹一旦遇到好书工时,心情就不一样了。建宁府建安人蔡藻,善治兔毫软笔、羊毫劲笔。与朱熹往来甚洽,朱熹于淳熙元年八月五日作文赠之。庆元二年十一月,蔡藻到建阳考亭访朱熹,赠其所制枣心笔,朱熹为其笔作跋云:“建安蔡藻以笔名家。其用羊毫者尤劲健。予是以悦之。藻若去此而游于都市,盖将与曹忠辈争先云。”又作《赠笔工》:平生久耍毛锥子,岁晚相看两秃翁。却笑孟尝门下士,只能弹铗傲西风。
  庆元三年正月,当閤皂山道士甘叔怀将要刻河图、洛书、先天图于新营精舍之石壁时,朱熹认为“篆隶碑子字书皆不满人意,未有可为之人为挠耳。”征求蔡元定意见,将篆书任务交由方士繇,然后寄达江西,刻之于岩石,以显古意。
  这些可以看做朱熹重视书法的社会基本功效,也是朱熹重视书法美学的典型例证。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