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法书过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217
颗粒名称: 朱熹法书过程
分类号: J292.1;B244.7
页数: 4
摘要: 朱熹墨迹,除博物馆珍藏外,多数散落民间,识者奇珍之,有的作品流入卖市,身价不菲,如朱熹手迹《赠门人彦忠、彦孝同榜登第诗册》,视同国珍。朱熹所在的时代,缺不得笔、墨、纸、砚,记录文字、书写文章,书写活动成为文人的主要生活内容。大凡文人所用之笔,无不以柔软的毛笔作为主要的工具。而汉字写得好与不好,因人而异,天然悟性高与后天勤奋者,多写得好,这类人便成为书法家。
关键词: 朱熹 书法 作品

内容

朱熹的书法作品,既有外在形式,又有思想内涵,故其墨宝之流传甚广,后世多有采集,或为元宝或为影印,载于《朱子翰墨》、《朱子尺牍墨迹》、《宋朱熹吴说墨迹》、《宋朱熹书翰文稿》、《宋人法书册》、《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宋元宝翰册》、《宋元法书》、《阅古楼和三希堂法帖》、台湾《故宫书画录》者尚多,而辑者、阅者,如陶宗仪、宋濂、王世贞、钱大昕等名家多有评说朱子书法之成就①。朱熹墨迹,除博物馆珍藏外,多数散落民间,识者奇珍之,有的作品流入卖市,身价不菲,如朱熹手迹《赠门人彦忠、彦孝同榜登第诗册》,视同国珍。就其许多作品拓片,人们亦珍藏之,何也哉? 朱熹所在的时代,缺不得笔、墨、纸、砚,记录文字、书写文章,书写活动成为文人的主要生活内容。大凡文人所用之笔,无不以柔软的毛笔作为主要的工具。而汉字写得好与不好,因人而异,天然悟性高与后天勤奋者,多写得好,这类人便成为书法家。
  书法家则是把汉字书写发展成为一门艺术的主要功勋。汉字之所以能成为艺术,有人认为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方块汉字具有构成形式美的充分条件,其横、竖、撇、捺、点、挑、钩等多种因素,最后统一于方块结构,乃是一种多样的统一,即各种不同因素“和”的结果。二是书写工具为柔软含蓄、能伸能屈、能粗能细的毛笔,使点画线条的大小、长短、肥瘦、曲直、疏密、虚实及结体的方圆凹凸、墨色的枯涩清浊等运用自如,变化无穷。
  朱熹之书法,始于临摹,成于创造。其中深受其父朱松(1097—1143年)的影响,也受其师刘子翚(1101—1147年)其友刘珙(1122—1178年)等人以及前代书法家的影响。
  朱熹具有家学渊源,受其父的熏陶,青少年时代便对金石书画情有独钟。在其绍兴二十六年所撰的《家藏石刻序》中写道:“余少好金石文字……得先君子时所藏与熹后增益者,凡数十种。虽不多,要皆奇古可玩,悉加标饰,因其刻石大小施横轴,悬之壁间,坐对循行卧起,恒不去目前。不待披筐,卷舒把玩而后为适也。盖汉魏以前刻石,制定简朴,或出奇诡,皆有可观,存之足以佐嗜古之癖,良非小助。其近世刻石,本制小者,或为横卷,若书秩,亦意所便也。” 朱熹早先在父亲的指导下进行书法训练,丧父后在五夫受学于刘子翚,少年朱熹在老师的督促下也要临帖写字,这是接受传统教育之人所必须完成的基本功课。朱熹在《题曹操帖》时回忆说:“余少时曾学此表。时刘共甫(珙)方学颜书《鹿脯帖》。余以字画古今诮之。共甫谓予:‘我所学者唐之忠臣,公所学者汉之篡贼耳。’时予默然亡以应。今观此谓天道祸淫,不终厥命者,益有感于共甫之言云。”这似乎就是朱熹终生书法创作的基调。初学汉魏崇尚晋唐,主张复古而不泥古,独出己意,萧散简远,古澹和平,非流俗所敢望,大有晋人风致。在绍兴十三年至十七年的六经堂学习期间,仅就书法学习方面而言,朱熹远师钟王,中学颜体,近步蔡襄,为其后来书法自成一家打下良好的根基。钟王颜蔡,即书法大家钟繇(151—230年)、王羲之(303—363年)、颜真卿(709—785年)、蔡襄(1012—1067年)。
  朱熹于绍兴十九年(1 149年)荣归故乡婺源,婺源丈人俞仲猷尝得少年元晦翰墨,以示其友董颖,相与叹赏。④由于素养甚佳,出手不凡,博得乡先丈的赞誉也就在情理之中。
  因此,我们粗略地知道朱熹在绍兴十八年(1 148年)进士及第之前,进行临帖的书法练习,其书法态度则受朱松、刘子翚、刘珙的影响。
  朱熹在《题法书》时说:“予旧尝好法书。然引笔行墨,辄不能有毫发象似,因遂懒废。今观此帖,益令人不复有余念。今人不及古人,岂独此一事?推是以往,庶乎其能自强矣。” 朱熹除长期的执笔书写文稿、书信、奏章、匾联之属醇化自己的书法技艺外,还刻印多种名家法帖,如淳熙七年夏五月在白鹿洞书院刻尹焞《和靖帖》,绍熙四年刻张载《横渠帖》,作为学者临帖之用,以冀望书法的普及。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