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重乐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209
颗粒名称: 朱熹重乐教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2
页码: 436-437
摘要: 在《礼记·乐记》中有曰:“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治理社会、国家的王道,不外乎“礼乐刑政”,故高明的统治者,无不重视礼教与乐教。华夏民族源远流长,自夏商周三代之始,礼乐教化之功能就得到广泛应用与流布。礼乐,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根本标志。讲究礼乐,成为社会进步、追求和谐的象征。礼乐教育,恐怕是儒家教育的最高级别的教育。朱熹承接儒家音乐思想传统,对古琴的音乐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深知音乐教育能使人心致中和而不妄,使人精神修养达到高境界。
关键词: 朱熹 礼乐 “礼乐刑政”

内容

在《礼记·乐记》中有曰:“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治理社会、国家的王道,不外乎“礼乐刑政”,故高明的统治者,无不重视礼教与乐教。华夏民族源远流长,自夏商周三代之始,礼乐教化之功能就得到广泛应用与流布。礼乐,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根本标志。讲究礼乐,成为社会进步、追求和谐的象征。
  礼乐文化与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探讨儒家教育思想,就不能脱离礼乐教化;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也就不能不施教礼乐。孔子是个大教育家,是个懂音乐、能作词曲的音乐教育家,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感到担忧,其治国思想丰富,其中就有以礼乐教育国民、提高道德修养的宝贵思想。朱熹承续孔孟儒家思想,对周公“制礼作乐”的治理国家的制度倾注关怀,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重视乐教的实施,其谦说自己弹琴技能不高,不能与琴师相提并论,不能援琴向门徒传授具体的弹唱演奏之技能,但他从形而上的理论高度谈论音乐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思想,超出一般的感官享乐,这也是后世许多人所望尘莫及的。 就治理社会、国家而言,实施法律—道德—礼乐教育是三个不同层面的要求,也是人讲究人伦、社会秩序由强制性走向自觉性的必由之路。礼乐教育,恐怕是儒家教育的最高级别的教育。当然,礼与乐不同,各有具体内容,但二者关系最为密切,常常放在一起讲述。
  在黎靖德所编的《朱子语类》卷92,是专门讨论古今之乐的内容之记载。参与讨论者有蔡元定、黄义刚、黄杲、廖德明、杨道夫、万人杰、李闳祖、滕璘、辅广、陈淳、王力行、陈文蔚、周僩、潘时举、熊节、包扬、叶贺孙、李方子、潘植等诸多弟子,这些门生是接受朱熹音乐教育的主要群体,但不一定是同一个班级的受学者。
  在《朱子语类》卷22中,有门生问:礼乐之道,异用同体,如何?曰:礼主于敬,乐主于和,此异用也;皆本之于一心,是同体也。然敬与和,亦只一事。敬则和,和则自然敬。问:敬固能和,和如何能敬?曰:和是碎底敬,敬是合聚底和。盖发出来无不中节,便是和处。
  问:礼乐同体,是敬与和同出于一理否?曰:敬与和同出于一心。曰:谓一理,如何?曰:理亦说得。然言心,却亲切。敬与和,皆是心做。曰:和是在事否?曰:和亦不是在事,在心而见于事。
  朱熹承接儒家音乐思想传统,对古琴的音乐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深知音乐教育能使人心致中和而不妄,使人精神修养达到高境界。故其晚年还发动众多门人、亲友致力于《礼》、《乐》的资料收集、整理、编写。历代对朱熹之《礼》的研究与传承甚多,正史所载此类书目甚多,但后世无论是音乐教育、德育教育还是美学教育,都没有对朱熹重乐教产生足够的兴趣,故较少对其乐教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