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知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199
颗粒名称: 天文知识
分类号: P1
页数: 3
页码: 428-430
摘要: 在《宋史·天文志》中记有宋太宗至道二年十一月庚辰,新浑仪成。宋神宗熙宁七年七月,沈括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三器一机,吻合躔度,最为奇巧。后人已难得知朱熹的浑仪的来由。朱熹对天文现象的思考早已开始。可见,朱熹从小就关心太空与天文,深思其无穷的奥秘。朱熹在乾道七年作《答林择之》信中写道:“竹尺一枚,烦以夏至日依古法立表以测其日中之景,细度其长短。”测量日影的长度是古代重要的天文观测活动之一。朱熹研究经典著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究与补充的过程,绝非一时兴起的零敲碎打。朱熹晚年仍对童年的好奇难以忘怀,并孜孜以求地探索天地人的奥秘。时至今日,非专门学者,已不为也。
关键词: 朱熹 天文 浑天仪

内容

在《宋史·天文志》中记有宋太宗至道二年十一月庚辰,新浑仪成。
  宋神宗熙宁七年七月,沈括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
  宋哲宗元祐间苏颂更作者,上置浑仪,中设浑象,旁设昏晓更筹,激水以运之。三器一机,吻合躔度,最为奇巧。宣和间,又尝更作之。而此五仪者悉归于金。
  绍兴三年正月,工部员外郎袁正功献浑仪木样,太史局令丁师仁始请募工铸造,且言:“东京旧仪用铜二万余,今请折半用八千斤有奇。”已而不就,盖在廷诸臣罕通其制度者。乃召苏颂子携取颂遗书,考质旧法,而携亦不能通也。绍兴十三年,始因秘书丞严抑之请,命太史局重创浑仪。至十四年,乃命宰臣秦桧提举铸浑仪,而以内侍邵谔专领其事,久而仪成。三十二年,始出其二置太史局。而高宗先自为一仪置诸宫中,以测天象,其制差小,而邵谔所铸盖祖是焉,后在钟鼓院者是也。自是厥后,窥测占候盖不废焉尔。
  《宋史》还记载:“其后朱熹家有浑仪,颇考水运制度,卒不可得。苏颂之书虽在,大抵于浑象以为详,而其尺寸多不载,是以难遽复云。旧制有白道仪以考月行,在望筒之旁。自熙宁沈括以为无益而去之,南渡更造,亦不复设焉。”后人已难得知朱熹的浑仪的来由。
  由《宋史》记载内容来看,朱熹“家有浑仪,颇考水运制度。”而《朱子全书·答蔡伯静》中,朱熹在给蔡渊信中详细地描述了自己设想的一种可以使人进入内部观看天象的庞大的浑天仪。这些资料,无疑告诉后人朱熹也热衷于对天文知识的探讨。
  朱熹晚年定居建阳考亭,其家中置有浑仪,朱熹利用浑天仪研究过天文学,且与其门人讨论浑天仪及天象。在《朱子语类》中记载,朱熹在家与弟子陈淳和黄义刚讨论北辰的准确位置时,黄义刚曾说:“楼上浑仪可见。”陈淳是绍熙元年十一月始问学于漳州,其后到考亭续学的。黄义刚是绍熙四年入闽到建阳考亭沧洲精舍问学,与朱熹讨论浑仪与天象问题。
  朱熹对天文现象的思考早已开始。据朱熹门人黄义刚“癸丑(1193年)以后所闻”和林蘷孙“丁巳(1197年)以后所闻”,朱熹曾回忆说:“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可见,朱熹从小就关心太空与天文,深思其无穷的奥秘。朱熹在乾道七年(1171年)作《答林择之》信中写道:“竹尺一枚,烦以夏至日依古法立表以测其日中之景,细度其长短。”测量日影的长度是古代重要的天文观测活动之一。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地上直立一根长八尺的竿,通过测量日影的长短来确定节气,这要求长年累月的观察、记载与分析,这就包含科学实验。朱熹研究经典著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究与补充的过程,绝非一时兴起的零敲碎打。朱熹晚年仍对童年的好奇难以忘怀,并孜孜以求地探索天地人的奥秘。时至今日,非专门学者,已不为也。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