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的作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169
颗粒名称: 大学教育的作用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4
页码: 375-378
摘要: 朱熹继承和发挥了二程、张载的人性说,从人性论的观点出发论述教育的作用。朱熹认为人和万物一样,是理与气结合而成的,人性的主流,即禀受于“理”的部分,就是“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是纯然至善的,是超越个体而普遍存在的。从2002年11月起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因涉嫌犯受贿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在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出庭受审。此类案子,不胜枚举,说明当今中国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之缺失。故,朱熹重视并反复强调道德修养。当然,朱熹的大学教育,是个包罗万象的教育,教学内容之广泛,非读其著作者可明。
关键词: 朱熹 大学 教育作用

内容

朱熹继承和发挥了二程、张载的人性说,从人性论的观点出发论述教育的作用。
  朱熹认为人和万物一样,是理与气结合而成的,人性的主流,即禀受于“理”的部分,就是“天命之性”。“性者,人之所以得于天理也。性即理也”。天命之性是纯然至善的,是超越个体而普遍存在的。理和气结合在一起,就体现为“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有清有浊,清明至善即为天理,昏浊不善则为人欲,而每一个人所禀受的气质之性各不相同。圣人之性清明至善,没有丝毫昏浊,“无人欲之私”,故圣人与天地同体,不教而自善。贤人之性次于圣人,通过教育也可达到“无异于圣人”的地步。中人之性则善恶混杂,介于君子和小人之间,“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途”,故教育十分重要。
  就一般人的内心而言,都有“人心”和“道心”两种成分。“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欲。用现代通俗的语言表达,所谓“天理”,即为自然的普遍的规律或准则;所谓“人欲”,指一人之欲,实指私欲。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天理,去人欲”,即存公心而去私心,有理性地节制个人的私欲,使“人心”服从“道心”。这个过程也就是“明人伦”的过程,是自我人格完善的过程,直至成为圣人。这个过程贯穿人的一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只是少部分的人需要做的事,但它首先是接受大学教育者必须明白且要执行的事,否则,教育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能以道心统摄人心,这样为人父母可以有公心对待家庭成员,为地方官者可以有公心为百姓谋利益,为中央高层统治集团成员者有公心维护江山社稷之久远。否则,私心太重,人欲膨胀,家长只求个人安逸,官吏只顾个人敛财,权臣必然谋求篡位,如是道德失衡,社会动荡,百姓痛苦,岂能长治久安?当今社会被收押于监狱中的人,不一定全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文盲与法盲,许多人是具有接受了十数年的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完整的学历教育,却因为私心太重,走进读书、谋利、享受的狭小的个人主义怪圈,再走进监狱接受思想改造,补上道德教育的欠缺课,重新做人。能在各级政府机关担任一定职务者,都是接受过当时正规教育者。为什么在权力、金钱、美色上经不起考验而堕落?浙江宁波人陈良宇,是1980年4月举过拳头向党旗宣誓而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毕业于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建筑系结构专业,历任上海电器公司党委书记、上海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和局长、上海市黄浦区委副书记和区长、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市长、上海市市委书记。从2002年11月起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因涉嫌犯受贿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在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出庭受审。此类案子,不胜枚举,说明当今中国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之缺失。
  就台湾社会而言,受大学教育且成为“领袖”级人物者特别引人关注。曾被许多客家人引以自豪的李登辉是个刻苦读书的人,获得美国农业经济博士,登上“总统”宝座,曾一度在台湾岛闹独立;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县官田乡的陈水扁,曾就读于台湾大学法律系,获韩国庆南大学荣誉法学博士、俄罗斯经济学院经济学荣誉博士,“统治”台湾八年,一直推行台独;还有吕秀莲,被人称为是台湾地区最高学历、最敢说真话的民进党领导者之一,也在数典忘祖鼓吹台独。为一人之荣,或为一党之私而闹台独,造成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剑拔弩张,造成台资外流,造成社会失去稳定,造成民众心理恐惧,陷民众于痛苦而不顾。就华夏民族大一统而言,倒行逆施者,就是不道德的人。这又让人思考大学教育育人的深层问题。
  早在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在《与汪尚书书》中感叹曰:“自道学不明之久,为士者狃于偷薄浮华之习,而诈欺巧伪之奸作焉。上之人知厌之矣,然欲遂变而复于古,一以经行迪之,则古道未胜,而旧习之奸已纷然出于其间而不可制。世之人本乐纵恣而惮于绳检,于是乘其隙而力攻之,以为古道不可复行,因以遂其自恣苟简之计。俗固已薄,为法者又从而薄之,日甚一日,岁深一岁,而古道真若不可行矣。” 朱熹是个哲人,也喜欢为世人立法,殚精竭虑地思考着人怎样才能成为完人,也就是时下所称的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其方法是提倡个人的道德修养,走积德成圣之路。朱熹认为,人性有善恶,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教育,可以变化人的气质,把人性中的恶成分除掉,把善的成分发扬光大,以恢复人的“本然之性”,大学的教育,就是要承担起这样的培养人的重担。朱熹晚年给年轻的宁宗皇帝讲授《大学》时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已焉”。“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学者要“知足长乐”,达到“无欲乃刚”。朱熹秉承孟子的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因为后天教育(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的缺失,人没有得到教化,或接受教育的人不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才使得世界有恶人和坏人的存在,无法达到人类理想的社会。
  故,朱熹重视并反复强调道德修养。在《朱子语类》中,还可见朱熹重礼教,对门人的人品塑造之态度甚严正。如在与江西陆九龄交谈时,随行的刘尧夫独自去后面角头坐,不理睬朱陆对语,而学道家打坐,遭朱熹责骂。朱熹对门人的坐行容止都有严格要求,责侍坐而困睡者,责揖毕辄缩手于袖中者,责门生不爱惜时光会聚时爱闲话者,责陈文蔚讲“九容”又自忘凉衫不整,责叶味道讲话语声末后不扬,等等。看似细节的东西,朱熹也不会轻易放纵之。
  当然,朱熹的大学教育,是个包罗万象的教育,教学内容之广泛,非读其著作者可明。故其大学教育之作用,不能仅仅只理解为对人心志的锻造,否则就太片面了。朱熹的大学教育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实际上已经超出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界定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学科概括为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种”,对自然学科的教育也是朱熹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同期中外比较而言,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深度性,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有高度的评价,韩国金永植教授在《朱熹的自然哲学》也有相应的评价。本书随后的章节将有专门的介绍,于此暂不多言。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