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教育思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167
颗粒名称: 大学的教育思想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2
页码: 372-373
摘要: 朱熹认为,大学阶段是在小学之上的深造,即“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是找出“事”的背后所含的“理”,即要发明此事之理。其纲领,就是“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熹倾毕生精力注《四书》,并将《四书》作为大学时期的主要读本,自然有其深刻的用意,也是朱熹的大学教育思想的体现。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提出的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虽然朱熹所界定的大学概念与现代大学的概念不同,但作为学校教育的育人的本质是相同的。翻开中国教育史,历代著名的教育家,无不重视道德教化,而朱熹的大学教育思想,自然就是典型的代表。
关键词: 朱熹 大学 教育思想

内容

朱熹认为,大学阶段是在小学之上的深造,即“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是找出“事”的背后所含的“理”,即要发明此事之理。其纲领,就是“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朱熹倾毕生精力注《四书》,并将《四书》作为大学时期的主要读本,自然有其深刻的用意,也是朱熹的大学教育思想的体现。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提出的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被称之为“三纲领”。为实现三纲领,《大学》又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具体步骤,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道德观念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正心,诚意)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具有普适价值。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教书育人。教师教书是为了育人,学生读书是为了做人。能做人,才能做事。原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1872—1947年)先生曾在《我们所最需要的教育》一文中强调德智体均衡发展,三者不可偏废,认为教育若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掌握,而忽略德育教养和体质锻炼,其导致的后果是受过教育的人虽是智力发达很高,然而或是体质颓弱,形同病夫,或是思想空泛,不切实际,甚至于有文无行,变为腐化的官僚政客、学痞商蠹,最为可怕。我们引于此,作为朱熹的大学教育思想的注解最好不过。虽然朱熹所界定的大学概念与现代大学的概念不同,但作为学校教育的育人的本质是相同的。翻开中国教育史,历代著名的教育家,无不重视道德教化,而朱熹的大学教育思想,自然就是典型的代表。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